四川省南充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答题卡下载
收藏试卷
平行组卷
一、选择题 (共1题,共5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关于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缺乏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量少以及阅读面窄。

B.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说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后因各种复杂原因,无奈之下才更名为“铜奔马”。

C.电视剧《琅琊榜》自播出以来,就收获了无数好评与赞誉之声,因而被行业内外人士共同称之为“良心之作”。

D.在菲律宾总统杜特尔即将前往南部陷入动乱的省份视察之际,作为先导部队的总统府卫队车队于11月29日遭到炸弹袭击,导致9人受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遥望费孝通

①他的身上,凝结了三四年代知识精英的智慧与道德勇气。

②29岁时,费孝通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江村经济》。整整四十二年之后,这本薄薄的小书,令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获取了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

③像那一代很多杰出人物一样,生于一九一零年的费孝通不仅身经二十世纪中国种种磨难与挫折,更表现出那一代中国知识精英面对挑战时的生命力、智慧与道德勇气。在《江村经济》出版的一九三九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在书中,他饱含深情地写道:“不管过去的错误和当前的不幸,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会在废墟中重新挺立起来。”

④一九三八年回国后,费孝通先后在云南大学与西南联大工作。在炮火声中,几千名年轻人与他们的老师,唱着歌,忍着饥饿,徒步从北京穿越中国,来到昆明的大后方,在空袭的警报中,他们创造了学术史上最繁荣的时刻。半个世纪后,费孝通回忆那段时光时说:“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是我的一生里最值得留恋的。时隔越久,越觉得可贵的是当时和几个年轻朋友一起工作时不计困苦,追求理想的那一片真情。战时内地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是够严酷的了,但是谁也没有叫过苦,叫过穷,总觉得自己在做着有意思的事。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抱负。那种一往深情,何等可爱。这段生活在我心中一直是鲜红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所表现的风貌,似乎已成为旷世绝响。

⑤费孝通晚年,在“行行重行行”的忙碌生活中陆续写了不少忆师念友的文章。深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当年洋溢着的“兢兢业业的学风”的神往,对“当时那种使人神往的气氛”的眷恋。更可以听出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事的隐忧。

⑥当历史的车轮驶进新时代,历经磨难,已错过最旺盛的创造年华的费孝通开始帮助中国开创自己的社会学。他先后担任不同的学术领导职务,还曾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但在众多的光环面前,费孝通始终认为自己“老来依然一书生”,没有什么比教书、写作、实地研究,更让他兴奋的了。

⑦他的工作态度是:“知行合一”,“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

⑧他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在富民”。

⑨在北京大学,费孝通自称旧燕归来,未名湖周围很安静,适合回忆和展望一点什么,这里有他年轻岁月的美好回忆,二十岁那年,他在燕京大学读社会学,就是现在这个校园,后来燕京大学被北京大学兼并了。七十岁以后,他回归“旧址”重建社会学,到了这个年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以为他就是上上课而已,可是他人坐在校园里,心里却想着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村,投身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1998年前辞去所有职务,只保留北京大学教授一职,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大可以放下一切。他没有停止行走,还保持手拿纸笔记事的习惯,依旧说:“我是来学习的。”一位接待过费孝通的定西市领导石晶说:“这是一种消失了的文人气度,老而好礼,模样可爱。”

⑩当时中国正从一个封闭的、乡土的、传统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的、甚至是后现代的社会,正像费孝通所说:“重大的社会改革理应在思想领域引起相应的激情,孕育一代文章。我们不应辜负这个伟大时代。”一直到90岁时,费孝通仍在继续写作。

⑪他在《万象》杂志上发表的《重温派克学派》系列笔记,借助对芝加哥大学派克学派的描述,他似乎又重回年轻时代,生气勃勃地探索社会的秘密,充满想象力地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⑫我总是忘不了那一幕场景:二十七岁的费孝通在伦敦经济学院外闹哄哄的街头闲逛;躲在马林诺夫斯基的讨论会的角落里。他的苏州口音的英语暂时还插不上话,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的各种口音的英语发音,他也经常听不懂,他只好一个劲儿抽烟。在长期的烟雾缭绕之后,他似乎抓住了些什么。

⑬遥想当年,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这位书生心中保持一个坚定的信念:“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会在废墟中重新挺立起来。”从此以后,他实践自己的诺言,留下了标记为费氏的一行足迹,一门学问,一个思想,一种精神。时间无多了,生命可曾有永恒?费孝通回答说:“生命如他所言,‘但愿我这滴乡土水,融归大海中’”。

相关链接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对原文画线语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在《江村经济》出版的一九三九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在书中,费孝通饱含深情地写道:“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会在废墟中重新挺立起来。”

B.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文革,时代的原因,让费孝通历经磨难,错过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C.费孝通先后在云南大学与西南联大工作。他后来回忆说,战时生活虽然严酷,但和几个年轻朋友一起工作,心怀国家,不计困苦,追求理想的一片真情,永生难忘。

D.他的工作态度是:“知行合一”,“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他人坐在校园里,心里却想着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农村,投身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 )

A.费孝通忆师念友的文章和谈话,反映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差距,也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世的忧虑。

B.《江村经济》这部皇皇巨著,是费孝通多年心血的结晶,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书当年就获取了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

C.第12段插叙费孝通咋留学之初语言交流尚有障碍的情况下学习的情形,抓住他“躲在……角落里”,因为插不上话“只好一个劲儿抽烟”的镜头,刻画了一个求知者、探索者、思考者的形象。

D.年青时,费孝通曾在北京大学读社会学,七十岁以后回母校重建社会科学,他延续了自己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直到九十岁仍笔耕不辍,留下了大笔的精神财富。

E.本文撷取了费孝通在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在治学、工作等方面的人生片段,以点带面地展示了他对科研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国家对人民无尽的爱。

(3)费孝通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书生”,晚年也仅保留“教授”一职,请结合文章内容探寻他给自己这样定位的原因,并说说费孝通这样的人生定位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 , 授行人司副。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按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

正统元年清军浙江,劾不职官四十余人。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①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立报可。是年,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②。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故旧至,食惟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

会稽赵伯泰,宋苗裔也。奏福王陵墓,为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伯泰不平,复诉。帝命輗覆按。輗言福王盖衣冠之藏,伯泰言非诬。诏戍豪民于边,停琳俸。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景泰五年改左副都御史,掌南院事。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

天顺元年召拜刑部尚书。数月,引疾乞归。帝召见,问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輗顿首谢。赐白金慰遣之。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八年夏,以老乞骸骨 , 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为按察使,尝饮同僚家,归抚其腹曰:“此中有赃物也。”在南都,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輗恶其汰,不往。彻馔遗之,亦不纳。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綦:通“极”。②井臼:汲水舂米,比喻操持家务。

(1)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

B.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

C.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

D.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叩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头叩地而拜。也用于书信、表奏首尾,表示恭敬。

B.“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与“致仕”相同。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传。长官为礼部尚书。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录取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伯泰说南宋福王的陵墓都被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认为他在说假话。伯泰不服,重又上诉。皇上命令轩輗再审查此案。轩輗为之平反,后来侵夺陵墓的豪民被发配戍边,王琳等人也被停发了官俸。

B.轩輗为官清廉,与耿九畴齐名。在引疾乞归后,皇上曾听从李贤的建议,重新起用他担任南京都督储粮的官员。

C.轩輗在任按察史期间,到同僚家饮酒,回家后摸着自己的肚皮说:“这里有赃物啊。”在南都任职时,都御史张纯摆酒请客,他不去赴宴;张纯撤下菜肴送给他,他也不接受。

D.轩輗性情孤僻,遇见没有操守的官员不与往来,有时甚至不与同僚说一句话,同僚们也常常躲避他,不愿意与他相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旧至,食惟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

②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四、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5分)

4、

默写

①《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 , ______。

②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 , ______。

③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安贫

韩偓①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②。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注】①韩偓:唐末五代诗人,唐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逐出朝廷。后来朱温篡唐,建立梁朝,韩偓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

②蒲卢,又名螺嬴,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联中的“风”指四肢风痹。“八行书”指信札。“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九局图”指棋谱。“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衰的身体。

B.颔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出“安贫”的题旨。“野马”一句暗示时光如白驹过隙,难以把握。“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

C.《新唐书•韩偓传》记载,一次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

D.尾联紧承颈联对往事的回忆,运用了“滥竽充数”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对黑暗世事彻底失望、愿意隐退,满腔的愤懑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E.《安贫》是唐代诗人韩偓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诗作将现实与回忆连成一片,这里的“贫”,一语双关,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2)诗作题为“安贫”,诗人真的安贫吗?这首诗反映他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6、

下面是某校学生借用教室的流程图,请把该借用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1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食不言,寝不语”,这句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在中山一所学校得到了实践。中山市纪中三鑫凯茵学校推出了“无声食堂”,倡导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与老师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堂”,不是说绝对的不讲话,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改变中国人的不良就餐习惯,对此大加称颂;也有人认为把几千年前孔子的“食不言寝不语”的标准奉为圭皋并不合适,对此加以批评。那么推行“无声食堂”是否可取,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八、 (共1题,共5分)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某院士说90%白血病患儿家中都进行豪华装修,这引来一片惊呼,有媒体解读为“家里豪华装修的小孩90%会患白血病”,并以此教育大众。医学发展到现在,之所以能够逐渐掌握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很大程度上______。对病因的正确了解,则有赖于对各种实验和人群调查数据的正确解读。

利用谎言的恐吓效应来做健康教育,可能一时可以快速提起公众对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认知,但______ , 公众便可能放弃对这个公共卫生问题应有的关注。所以,谎言恐吓教育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希望各位______ , 尤其要谨慎。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试卷分析
(总分:60)
总体分析
选择题(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名句名篇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1道)
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