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眉山、遂宁三市高考语文一诊试卷
答题卡下载
收藏试卷
平行组卷
一、选择题 (共1题,共5分)

1、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到了21世纪,人们不仅要求吃好、用好、穿好,还要求玩好。一些有远见的农艺家,地将很多农场改建成农业公园。

②照片上的塑像,实为废铜烂铁之作,系艺术家,用废旧的下水管道、螺钉螺帽、钳子扳手、铁锁铁锅等拼凑而成。

③“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丰年。”鼓楼是侗族村寨中 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侗族人民休息和娱乐的地方。

A.别出心裁 别具一格 别具匠心

B.别具匠心 别出心裁 别具一格

C.别出心裁 别具匠心 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 别出心裁 别具匠心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利福德•吉尔兹曾提出著名论断:“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试图从地理、宗教、民情、风俗中追寻法的精神。他们虽然都没有洞悉法最终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经济物质条件,但都从德与法的关系角度,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极大地影响到法的内容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德与法相互交融,德乃人们心中之法。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法律与道德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即表现为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亦即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法治成功的内在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而不是畏惧、忌惮法的强制力,即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引导并赢得“人心”

法律与道德并非浑然一体。一般而言,国人擅长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因而常常容易将道德与法律做一体性认识和处理,然后如太极八卦一般,讲究两者的相互转化。这也是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现代社会,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律获得相对独立性和自足性,有助于形成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生活的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当然,在分析法律的相对独立性、看到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同时,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对法治国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命题,既解释了在社会稳定时期,法律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看待,又肯定了道德与法律的作用其实难以决然剥离。但是,当命题转向治国方略,亦即究竟是“依法治国”为主,抑或是“以德治国”为要,答案当然毫无疑问地指向前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主次有序,依法治国是主体,以德治国为辅助,这是由法律与道德自身属性所决定的。现代法律是高度建制化的制度性事实,具有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特征,体现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式理性化和科层化的实践要求。相较而言,道德治理则可能陷入混沌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总体来说,在当代复杂社会形态下,道德治理难以独自构成一种“治式”,无法提升至治国方略的层次。

需要强调的是,“法主德辅”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而仅仅是指在治国方略的层面上,法治更适合作为主体,也更应该成为主体,而以德治国是建构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战略。换句话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互为支撑的结合,也是主次有序的结合。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止步于此,而是为了最终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形成良法善治的辩证统一体。

(节选自《道德与法律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5年04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克利福德•吉尔兹和孟德斯鸠看来,一个民族的德性惯习会极大地影响法的内容与形式

B.法治成功的标志是法律被民众所普遍尊重和信仰,让民众逐步形成法律至上的规则意识

C.树立法律权威、构建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应与道德相对分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独立

D.现代法律具有的确定性、可预测性和程序性的特征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相关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法律信仰与法治观念是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与融合的成熟形态的具体表现

B.国人擅长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方式是造成中国古代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重要原因

C.建设法治国家既要看到法律的相对独立性,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

D.道德治理的非技术化、非建制化和非程序化状态等特征使它难以适应当代复杂的社会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常常是浑然一体的;而现代法治国家却要求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

B.现代法治国家表现为:法律的相对独立、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同时,保持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一致性

C.道德与法律虽难以决然剥离,但两者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现代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主次之序

D.依法治国绝非否定道德的作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形成良法善治,构建法治中国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5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注]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日:“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汉高祖封其为南越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兵攻成,不克 克:取胜

B.真迎之胥江 迎:迎接

C.易乱为治者,上也 治:安定

D.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 逆:抗拒

(2)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B.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C.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D.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盗贼蜂起,他因此弃官返乡,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

B.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寇邵宗愚,收复广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C.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屡次进贡于朝廷,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D.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于战乱,百姓得以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

②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

四、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5分)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屈原《离骚》中“______ , ______”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②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 , ______”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③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 , ______”两句,描写白己任凭小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注]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蛩,蟋蟀。

(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面面的?

(2)后两联中,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试卷分析
(总分:45)
总体分析
选择题(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名句名篇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