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第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测试)
答题卡下载
收藏试卷
平行组卷
一、选择题 (共1题,共5分)

1、

战国《考工记》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这表明( )

A. 手工业内部分工细密

B. 冶金业高度发达

C.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D. 小农经济的推动

二、非选择题 (共1题,共5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除了中央官局系统的北京、南京两织染局外,在浙江、南直隶等八省各府也设有22处织染局,与民间经营的丝织业交相发展。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织机和机匠人数,比明代扩充很多倍;而民间经营的丝织业,大体承袭明朝以来的方式,即“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自织,而命童稚挽花”的商人雇主制和家庭手工工场制并存的状态。大致而言,直至l870年代初,仍以家庭手工业为主,以资本系数低与劳动集约度高的方式来维持平稳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全史百卷本·清代经济史》

材料二1894年,杭州外商输入的丝织品只有283担,货值l59318两,到1901年输入量已经激增至l417担,货值l335792两。杭州的绸缎织造业,因“洋缎输入,此业颇受影响”,从事绸缎业的织匠从5万多人减少至2万多人。清亡前夕,杭州生产缎类的织机仅剩四百余台,连同生货绸机也不过千余台,比80年代减少了1/7。

辛亥革命后,以江、浙、沪丝织业团体牵头并作为主体,联合典业、衣业、绣业、帽业等团体,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辛亥革命期间的江浙丝织业转型》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朝至清末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形成前后两种状态的不同原因。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试卷分析
(总分:30)
总体分析
选择题(1道)
非选择题(1道)
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