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测试卷

初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

1、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农、轻、重要协调发展   B. 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C. 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D. 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2、

“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经济政策的内容(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国家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3、

提出遵守各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的条约是( )

A. 《辛丑条约》   B. 《凡尔赛和约》

C. 《四国条约》   D. 《九国公约》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A. 协约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B.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C. 同盟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D. 塞尔维亚为民族独立而战

5、

恩格斯说:“未来的战争是世界战争,规模空前、破坏巨大,将长达3-4年,将有800-1000万士兵互相残杀,把整个欧洲吃个干净,导致欧洲贫困普遍化。”最先验证了恩格斯说法的战争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第二次世界大战

C. “冷战”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

(题文)对于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形成的某种政治经济体制,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体制是指(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 “五年计划”

7、

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 )

A. 实施“新经济政策”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8、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包括

①废除农奴制

②领导十月革命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10、

1920年,苏俄重工业产量比“一战”前减少87%,轻工业产量也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也只有“一战”前的一半。因此,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

11、

美国人哈默最早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他还劝说坚决反共的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苏俄开办企业。后来,福特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美国其它公司也一涌而上。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苏俄

A. 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 让外商经营重要工矿企业

C. 与帝国主义矛盾消除   D. 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2、

领导俄国人民发动十月革命并取得最后胜利的人是

A. 恩格斯 B. 马克思

C. 列宁 D. 斯大林

二、综合题(共1题,共5分)

13、

(题文)材料一:有学者称:“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无疑是法国之欧洲。”

(1)从思想文化角度而言,哪一历史事件最能够说明“18世纪的欧洲是法国的欧洲”?写出一位代表人物。在它影响下,写出18世纪的欧洲和19世纪后半期的亚洲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各一例。

材料二:这是一群激情荡漾的文人,这是一所海纳百川的学校,正是这群人和这所学校,在20世纪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狂澜。这场运动的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很快在中国传播开来。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运动?有何积极意义?2014年、2015年的政府报告中都提到“全民阅读”,这次运动中哪一内容最能推动当时的“全民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反对的共同对象是什么?

材料三:《正道沧桑——500年》,展示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规律。

(3)“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到现实”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材料四: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了一篇文章。11日,这篇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中国政治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4)据材料四回答,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出了什么结论?为哪一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5)综合上述材料,中外历史上的思想文化运动有何共同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测试卷

初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

1、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农、轻、重要协调发展   B. 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C. 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D. 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可知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重重工业、轻轻工业,重工业,轻农业,所以给我们的启示是农轻重行业的比例要协调发展。斯大林模式属于粗放型经济,所以给我们的启示是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斯大林模式下,政府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积极性不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但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由此可知说法不正确的是选项D,其余选项ABC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D。

2、

“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经济政策的内容(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国家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判断与新经济政策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仍然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之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3、

提出遵守各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的条约是( )

A. 《辛丑条约》   B. 《凡尔赛和约》

C. 《四国条约》   D. 《九国公约》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A. 协约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B.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C. 同盟国进行的侵略战争   D. 塞尔维亚为民族独立而战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难度低,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属于基础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答案只能选B。

5、

恩格斯说:“未来的战争是世界战争,规模空前、破坏巨大,将长达3-4年,将有800-1000万士兵互相残杀,把整个欧洲吃个干净,导致欧洲贫困普遍化。”最先验证了恩格斯说法的战争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第二次世界大战

C. “冷战”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一战,题目中给出的是3至 4年的战争,且主要战场在欧洲,一战是指1914至1918年,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的是A项,B是指1939指1945年C1945年至1991年D是1900年。

6、

(题文)对于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形成的某种政治经济体制,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体制是指(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 “五年计划”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形成的某种政治经济体制”,由此判断与斯大林模式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但其弊端是长期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导致苏联解体。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从1918年开始;选项B. “新经济政策”是从1921年开始的;选项D. “五年计划”,苏联是从1928年开始的;所以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

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 )

A. 实施“新经济政策”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可以判定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是列宁在20世纪20年代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的探索。选项C是美国为应对经济大危机而采取的措施;选项D是1918年开始的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所以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

列宁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包括

①废除农奴制

②领导十月革命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领导俄国人民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选项②③符合题意;选项①废除农奴制,是俄国1861年改革时期;选项④制定苏联新宪法,是1936年斯大林时期;所以选项①④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符②③合题意,故选B。

9、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20世纪30年代,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因为1937年苏联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成就显著,故答案选A。

10、

1920年,苏俄重工业产量比“一战”前减少87%,轻工业产量也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也只有“一战”前的一半。因此,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苏俄的经济政策,题目中给出的时间是在1921年,所以是新经济政策,选择A项,B是1918年CD的时间也都不对。

11、

美国人哈默最早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他还劝说坚决反共的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苏俄开办企业。后来,福特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美国其它公司也一涌而上。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苏俄

A. 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B. 让外商经营重要工矿企业

C. 与帝国主义矛盾消除   D. 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其中新经济政策有一项内容是经营不善的企业可以由外国资本家经营,答案选A。

12、

领导俄国人民发动十月革命并取得最后胜利的人是

A. 恩格斯 B. 马克思

C. 列宁 D. 斯大林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17年,列宁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起义者迅速占领彼得格勒火车站、中央发电站、电话总局和国家银行等站略要点,攻克临时政府盘踞的最大据点--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二、综合题(共1题,共5分)

13、

(题文)材料一:有学者称:“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无疑是法国之欧洲。”

(1)从思想文化角度而言,哪一历史事件最能够说明“18世纪的欧洲是法国的欧洲”?写出一位代表人物。在它影响下,写出18世纪的欧洲和19世纪后半期的亚洲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各一例。

材料二:这是一群激情荡漾的文人,这是一所海纳百川的学校,正是这群人和这所学校,在20世纪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狂澜。这场运动的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很快在中国传播开来。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运动?有何积极意义?2014年、2015年的政府报告中都提到“全民阅读”,这次运动中哪一内容最能推动当时的“全民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反对的共同对象是什么?

材料三:《正道沧桑——500年》,展示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规律。

(3)“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到现实”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材料四: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了一篇文章。11日,这篇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中国政治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4)据材料四回答,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出了什么结论?为哪一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5)综合上述材料,中外历史上的思想文化运动有何共同的作用?

【考点】
【答案】

(1)启蒙运动  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欧洲:法国大革命  亚洲:中国戊戌变法或日本明治维新

(2)新文化运动  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封建主义(封建制度、封建专制)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俄国十月革命

(4)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5)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社会进步;思想文化运动具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思想解放是改革的先声,为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促进革命走向成功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18世纪的欧洲是法国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从欧洲的法国开始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等;在它影响下,18世纪的欧洲的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后半期的亚洲出现的日本明治维新等。

(2)根据材料二“在20世纪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的狂澜。这场运动的口号‘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很快在中国传播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将斗争矛头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礼教,是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次运动中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最能推动当时的“全民阅读”。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反对的共同对象是封建专制。

(3) 根据题干内容“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到现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指的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理论到现实”指的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思想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结论;为以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舆论的准备。

(5)根据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历史上的思想文化运动的共同作用是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社会进步;思想文化运动具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思想解放是改革的先声,为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促进革命走向成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