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时代,相对于通过语言文字阅读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人们更愿意通过图像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认知自我和世界,这种趋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视觉文化及其特点_____。

_____,在视觉文化日益彰显的当下,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再一次得到了彰显。工具创造出来的生动、形象的技术图像,(   ),也就不能很好地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认为,对概念的思考比对视觉感知的思考更有优势、更深刻。

视觉文化或者图像文化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成为当务之急。良好视觉素养的培养须提高人们辨别视觉信息的能力。视觉文化时代是图像狂潮喧嚣的时代,在漫天飞舞的图像世界中,_____。其中不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的正能量,但也充斥着低俗负面的伪信息。在复杂的视觉文化时代,“眼见为实”不再是_____的正确观点。人们如果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降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人们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B. 人们如果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颠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C. 如果决定人们看不看视频的仅是自身的兴趣和本能,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D. 如果人们看不看视频仅是由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降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文献

B. 使得人们很难静心阅读经典文献

C. 使得人们可以静心地阅读经典文献

D. 经典文献很容易被人们静心阅读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刻不容缓   无可非议   鱼目混珠   滴水不漏

B. 千钧一发   无可非议   泥沙俱下   滴水不漏

C. 千钧一发   毋庸置疑   鱼目混珠   颠扑不破

D. 刻不容缓   毋庸置疑   泥沙俱下   颠扑不破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毕淑敏

①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

②马萨达在亚拉姆语中是“堡垒”之意。它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看不到丝毫绿色,和周围充满盐土气息的绵延小丘,没有太大区别。马萨达山脚下的砂石大地上,绘有粗糙的水纹状痕迹,这位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涂鸦者,乃是死海日复一日的咸浪。由于气候干旱变暖,死海不断瘦身,留下了这身宽体胖时的飘逸衣褶。

③上得山来,马萨达的顶部倒很平坦,像一幅巨大的土黄色桌面。放眼四看,它是森严堡垒和华美宫殿的奇异混合体,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和绚烂华美的宫廷遗址绞缠一处,比肩而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④站在马萨达西围墙处,迎猎猎罡风,俯瞰这处长堤,会感受到它志在必得的凶险用心。再放眼,可看到山下平坦地,有8处呈长方形或是菱形的营盘痕迹,那就是罗马大军的驻扎地。公元73年4月15日,也就是逾越节的前一天晚上。马萨达首领爱力阿沙尔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讲话:勇敢忠诚的朋友们!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犹太人,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为了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不做奴隶,我们要把所有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不过一样东西要除外,那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将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亡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话语在马萨达上空激荡,如同钢铁的风铃被飓风抽打,坚硬的声响摇撼夜幕,群星颤抖。

⑤这是全体殉难的信号。

⑥第二天一大早,罗马人以为会遭遇马萨达守军的殊死抵抗,他们披上铠甲,搭好梯桥,对城堡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不料迎接他们的只有早起的鸽子咕咕啼声。罗马人走入焦黑的城堡,没有看到一个敌人。正确地讲,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活着的敌人。殚精竭虑攻下的,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骸……

⑦在微茫的晨曦中,一抹猩红从死海东岸娩出,带着咸而湿的冷冽,一如渐渐暗凉下去的忠魂之血。死海的日出,有一种惊魂动魄的美。无数跳跃的光芒在黏腻的海面上飞速滑行,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俯冲着扑到了马萨达山下。

⑧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马萨达的勇士们都集体殉难了,后人如何知道这可歌可泣的故事?原来,有两个妇女和5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在集体殉难中幸免。一名妇女历尽艰辛,找到了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向他叙述了亲眼所见的故事。人们因此得知了罗马军队破城之前发生的一切。从此,犹太人亡却了家园,足迹从迦南大地上蹒跚远去,背影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⑨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这里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

⑩以色列国防军每年都会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仪式,以纪念英烈。宣誓词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一个再字,寓意深刻。陷落是一个可怕的词。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城市很多国家,都曾经陷落过。原因不外乎天灾和人祸。长安的陷落、罗马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巴黎的陷落、南京的陷落……陷落之后是血泊和杀戮,是肝脑涂地和尊严尽失,是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

⑪国与国之间所有的攻伐,说到底,是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面对无法调和的利益之争时,如果不想进入殊死的博弈,人们通常会说把蛋糕做大一点。我以前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各方各得其所,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失。直到2008年春夏,我买一张船票环游地球。3个多月绕地球一圈航行下来,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地球这块蛋糕,不可能做得更大了。

⑫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真是诡异。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要付出大代价,才能参透。但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句“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单独成段,借高昂的头颅突出表现了马萨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B.作者写了马萨达的地理位置、外貌特征、顶部地势、建筑特点,说明马萨达这个堡垒既具有政治意义,也有军事功能。

C.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的马萨达风貌,又回忆了马萨达的勇士们集体殉难的场景,使文章内容丰富,内涵更加深厚。

D.“殚精竭虑攻下的只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骨……”,一个省略号,其中包含着罗马人的惊讶、作者的感叹与敬佩,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请结合前后文,分析第⑦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综合全文,请探究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考。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了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文章分别论证了它们存在的现实基础。

B.文章论证《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的现实基础,为下文论证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传述自己的“心迹”的观点提供了论据。

C.第②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D.第④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的兴衰,论证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中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 —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D. 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 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B.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C.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D. 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5、

阅读下列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时,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厘:胙肉(zuò ròu),祭过神的福食;受厘,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连缀文字,做文章。

B.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遑:匆忙不安定的样子。

C.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   卑:地势低洼

D.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   短:说别人的坏话,诋毁。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堕马而死   ② 不患寡而患不均

C.①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② 不如因善遇之

D.①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被汉文帝征召到宣室,可惜汉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问社稷大计。

B.贾谊二十岁时,在朝中更定历法,订正法令制度,确定官名,深得孝文帝重用,被拜为长沙王太傅。

C.贾谊十八岁时就闻名郡中,后在吴廷尉和李斯的举荐下,被文帝征召博士。

D.贾谊没有后代,怀王堕马而死后,他自认为作老师没有尽到责任,忧郁而死。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6、

阅读韩愈的《师说》,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

A. 人非生而知之者 B. 吾从而师之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B.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C.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 百工:即百官,古代官员的总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B. 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圣人”作对比,使文本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

D.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2题,共10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5)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的 “_________,_______” 感喟。

(2)《寡人之于国也》中运用对比手法,揭露统治阶级不顾百姓死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4)《劝学》中的“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五、诗歌鉴赏(共2题,共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杖纱巾”是隐者的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B.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C.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D.尾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元和十二年,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虚实结合,并以“风”“云”和“晴”象征政治风波刚刚过去。

B. 颔联“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C. “平”字描述水苹的整齐,与“铺”字合用,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D. 颈联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而“白”“黄”色彩对比鲜明。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1、

今年清明节之前,家在外地的王伟必须随父母回老家祭祖,因此要请假三天。下面是王伟4月2日写给他班主任王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

请假条

清明节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继承传统,祭祀先人,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请假人:王伟

七、作文(共2题,共10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的百态千姿,人生的喜乐顺逆,让我们爱恨歌哭,让我们体味面对。

请以“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主旨明确,感情真挚,思路清晰,书写工整,符合文体要求,不得抄袭。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雕刻大师,收了一位十分聪明的弟子。

不久,他发现这位聪明的弟子稍有进步就在师兄、师弟面前夸夸其谈,好像无所不通。雕刻家把他叫过来,送他一盆夜来香。

第二天一早,弟子兴致蛮高地对雕刻家说:“夜来香真是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

雕刻家就问弟子:“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着你了吗?”“没有。”弟子高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着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雕刻家说,“我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弟子的脸一下就红了,他对雕刻家说:“弟子明白了!”

注意:①立意自定,但不要超出材料涉及的范围;②标题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超过800字。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时代,相对于通过语言文字阅读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人们更愿意通过图像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认知自我和世界,这种趋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视觉文化及其特点_____。

_____,在视觉文化日益彰显的当下,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再一次得到了彰显。工具创造出来的生动、形象的技术图像,(   ),也就不能很好地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认为,对概念的思考比对视觉感知的思考更有优势、更深刻。

视觉文化或者图像文化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成为当务之急。良好视觉素养的培养须提高人们辨别视觉信息的能力。视觉文化时代是图像狂潮喧嚣的时代,在漫天飞舞的图像世界中,_____。其中不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的正能量,但也充斥着低俗负面的伪信息。在复杂的视觉文化时代,“眼见为实”不再是_____的正确观点。人们如果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降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人们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B. 人们如果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颠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C. 如果决定人们看不看视频的仅是自身的兴趣和本能,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D. 如果人们看不看视频仅是由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降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文献

B. 使得人们很难静心阅读经典文献

C. 使得人们可以静心地阅读经典文献

D. 经典文献很容易被人们静心阅读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刻不容缓   无可非议   鱼目混珠   滴水不漏

B. 千钧一发   无可非议   泥沙俱下   滴水不漏

C. 千钧一发   毋庸置疑   鱼目混珠   颠扑不破

D. 刻不容缓   毋庸置疑   泥沙俱下   颠扑不破

【考点】
【答案】

【1】C

【2】B

【3】D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结构混乱,“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句式杂糅,“出于……”和“由……决定”两种句式保留一种即可。

B项,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人们”应移到“如果”后面。

D项,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水平”或把“降低”改为“影响”。

故选C。

【2】试题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前文的语境: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再一次得到了彰显,再根据后文的语境是:人们难以静心阅读思考,所以括号里填空要谈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跟对对选项的把握,要注意看清填写句子的逻辑的严密性,上文的主语是“技术图像”,下文阐述因不能静心阅读经典文献产生的结果,A项主语是“人们”,D项主语是“经典文献”,都与前文不一致,可排除;C项“使得人们可以静心地阅读经典文献”与下文“人们难以静心阅读思考”不合。故选B。

【3】试题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第一空: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语境是指:这种趋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此处用“刻不容缓”。

第二空: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语境是: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再一次得到了彰显,是对这一现状的肯定,所以用“毋庸置疑”。

第三空: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根据语境:中不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的正能量,但也充斥着低俗负面的伪信息。此处用“泥沙俱下”较为合适。

第四空:颠扑不破: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做事十分周密,没有漏洞。此处是指学术观点,所以用“颠扑不破”。

故选D。

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毕淑敏

①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

②马萨达在亚拉姆语中是“堡垒”之意。它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看不到丝毫绿色,和周围充满盐土气息的绵延小丘,没有太大区别。马萨达山脚下的砂石大地上,绘有粗糙的水纹状痕迹,这位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涂鸦者,乃是死海日复一日的咸浪。由于气候干旱变暖,死海不断瘦身,留下了这身宽体胖时的飘逸衣褶。

③上得山来,马萨达的顶部倒很平坦,像一幅巨大的土黄色桌面。放眼四看,它是森严堡垒和华美宫殿的奇异混合体,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和绚烂华美的宫廷遗址绞缠一处,比肩而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④站在马萨达西围墙处,迎猎猎罡风,俯瞰这处长堤,会感受到它志在必得的凶险用心。再放眼,可看到山下平坦地,有8处呈长方形或是菱形的营盘痕迹,那就是罗马大军的驻扎地。公元73年4月15日,也就是逾越节的前一天晚上。马萨达首领爱力阿沙尔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讲话:勇敢忠诚的朋友们!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犹太人,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为了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不做奴隶,我们要把所有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不过一样东西要除外,那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将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亡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话语在马萨达上空激荡,如同钢铁的风铃被飓风抽打,坚硬的声响摇撼夜幕,群星颤抖。

⑤这是全体殉难的信号。

⑥第二天一大早,罗马人以为会遭遇马萨达守军的殊死抵抗,他们披上铠甲,搭好梯桥,对城堡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不料迎接他们的只有早起的鸽子咕咕啼声。罗马人走入焦黑的城堡,没有看到一个敌人。正确地讲,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活着的敌人。殚精竭虑攻下的,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骸……

⑦在微茫的晨曦中,一抹猩红从死海东岸娩出,带着咸而湿的冷冽,一如渐渐暗凉下去的忠魂之血。死海的日出,有一种惊魂动魄的美。无数跳跃的光芒在黏腻的海面上飞速滑行,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俯冲着扑到了马萨达山下。

⑧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马萨达的勇士们都集体殉难了,后人如何知道这可歌可泣的故事?原来,有两个妇女和5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在集体殉难中幸免。一名妇女历尽艰辛,找到了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向他叙述了亲眼所见的故事。人们因此得知了罗马军队破城之前发生的一切。从此,犹太人亡却了家园,足迹从迦南大地上蹒跚远去,背影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⑨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这里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

⑩以色列国防军每年都会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仪式,以纪念英烈。宣誓词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一个再字,寓意深刻。陷落是一个可怕的词。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城市很多国家,都曾经陷落过。原因不外乎天灾和人祸。长安的陷落、罗马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巴黎的陷落、南京的陷落……陷落之后是血泊和杀戮,是肝脑涂地和尊严尽失,是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

⑪国与国之间所有的攻伐,说到底,是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面对无法调和的利益之争时,如果不想进入殊死的博弈,人们通常会说把蛋糕做大一点。我以前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各方各得其所,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失。直到2008年春夏,我买一张船票环游地球。3个多月绕地球一圈航行下来,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地球这块蛋糕,不可能做得更大了。

⑫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真是诡异。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要付出大代价,才能参透。但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句“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单独成段,借高昂的头颅突出表现了马萨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B.作者写了马萨达的地理位置、外貌特征、顶部地势、建筑特点,说明马萨达这个堡垒既具有政治意义,也有军事功能。

C.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眼前的马萨达风貌,又回忆了马萨达的勇士们集体殉难的场景,使文章内容丰富,内涵更加深厚。

D.“殚精竭虑攻下的只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骨……”,一个省略号,其中包含着罗马人的惊讶、作者的感叹与敬佩,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请结合前后文,分析第⑦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综合全文,请探究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考。

【考点】
【答案】

【1】A

【2】用晨曦中的一抹猩红渲染烘托出马萨达勇士们殉难时的悲壮苍凉氛围,借死海日出的惊心动魄的美热情讴歌了马萨达勇士们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慷慨赴死的悲壮。

【3】①从古至今,人类反抗压迫和保卫自己家园的斗争精神不灭,追求自由之心不改。②战争与杀戮的结果是生灵涂炭、尊严尽失、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③地球的资源与空间有限,人类必须找到兼顾所有人利益的平衡点,停止争夺,和平共处,才有真正的和平。④相信人类会意识到和平共处的重要性。而且对未来的和平充满了期待和热望。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章,认真对比选项。本题A项,“借高昂的头颅突出表现了马萨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错,应是借“高昂的头颅”表达了自古以来,犹太人就有捍卫自由与家园的斗争精神。故选A。

【2】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包括: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与上下文相照应,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等作用,可以结合需要鉴赏的内容做分析。本段景物描写分为两层,“在微茫的晨曦中,一抹猩红从死海东岸娩出,带着咸而湿的冷冽,一如渐渐暗凉下去的忠魂之血。死海的日出,有一种惊魂动魄的美”写的是日出的美,“无数跳跃的光芒在黏腻的海面上飞速滑行,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俯冲着扑到了马萨达山下”写的是日出的光芒。结合前文“这是全体殉难的信号”和后文“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可以体会出作者这段景物描写明显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同时,作者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想象马萨达人集体就义后清晨的景象,明白这点,就很容易地理清写景的内容和理解景物背后的内涵。其作用就是渲染悲壮苍凉气氛,烘托马萨达人的英勇无畏和慷慨赴死的悲壮。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深刻意蕴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登临古地,引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从历史角度看,作者回忆了马萨达人反抗罗马人的集体就义的场景,意在告诉读者,人类追求自由之心始终未改,“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并进一步反思战争与杀戮带来的可怕后果,“陷落之后是血泊和杀戮,是肝脑涂地和尊严尽失,是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告诫人们要珍惜和平;从现实角度来看,作者联系自己环游世界后的感触,“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地球这块蛋糕,不可能做得更大了”,思考人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彼此的利益关系,要停止争夺,和平共处;并表达了对未来世界和平的期盼,“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分析解答时,可以重点抓住最后四段并结合作者的思考来作答。

鉴赏语言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①《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儿身,愿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②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评说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读者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山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族人中间流传着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了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④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⑤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愿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之类的仙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几种说法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当年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那块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无稽崖”,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涉及的主要事物,文章分别论证了它们存在的现实基础。

B.文章论证《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的现实基础,为下文论证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传述自己的“心迹”的观点提供了论据。

C.第②段,作者援引脂砚斋评说《红楼梦》的话,意在证明“大荒山”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引用《山海经》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绛珠仙草”就是人参。

D.第④段,通过追溯曹氏家族的兴衰,论证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大荒山即是我国东北的长白山,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满族人神话中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

D.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中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考点】
【答案】

【1】B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并非作者的观点,而是曹雪芹的观点,原文第二段的表述可以证明“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B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第四段表述为“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C错误。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而曹雪芹虽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错误,由原文“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可知,是“曹雪芹先人”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而不是“曹雪芹”。C错误。

故选C.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中庸是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思维方式。“中庸”最早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来的范畴。《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二是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追求平和;三是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四是允执其中,保持平衡;五是有原则地折衷。中庸的思维方式至今对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有序性与整体性密切联系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顺序而生、循序而动是天人共有的规律,只有因循于此,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所以,有序性的发展趋向是与和谐性的价值理想相协调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是塑造其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大国气质隐含着中国人鲜明的行为方式。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志以天下为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失信不立”、“一诺千金”;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并体现在中国的大国气质中。

从总体上看,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大国气质是:以和为贵而不愿树敌,求稳而非激进,顺势而变而非逆势而行。

(摘编自熊光清《中国大国气质的基本禀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 —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其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B.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和传统中庸的思维方式联系紧密,是塑造中国大国气质的重要因素。

C. 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D. 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对中国的大国气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大国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出后文对“中国的大国气质”的分析论述。

B. 文章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C.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D. 文章分别从历史底蕴、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B. 如果一个大国没有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那么它就谈不上有什么大国气质。

C. 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行为方式。

D. 只有遵循顺序而生、循序而动这一天人共有的规律,才能有天地万物的和谐生成。

【考点】
【答案】

【1】B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个大国的气质必然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分析错误,一个大国的气质基于其文化传统,但并非所有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C项,“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分析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D项,“从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中催生出独特的价值体系”分析错误,因果颠倒,应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论点”分析错误,文章采取并列式结构,不是逐层深入论述。故选D。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C项,“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分析错误,“以和为贵”“自强不息”都是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表现,它们都影响到中国的大国气质,但直接说“‘以和为贵’的大国气质”,属于以偏概全。故选C。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5、

阅读下列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时,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厘:胙肉(zuò ròu),祭过神的福食;受厘,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连缀文字,做文章。

B.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遑:匆忙不安定的样子。

C.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   卑:地势低洼

D.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   短:说别人的坏话,诋毁。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堕马而死   ② 不患寡而患不均

C.①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② 不如因善遇之

D.①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被汉文帝征召到宣室,可惜汉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问社稷大计。

B.贾谊二十岁时,在朝中更定历法,订正法令制度,确定官名,深得孝文帝重用,被拜为长沙王太傅。

C.贾谊十八岁时就闻名郡中,后在吴廷尉和李斯的举荐下,被文帝征召博士。

D.贾谊没有后代,怀王堕马而死后,他自认为作老师没有尽到责任,忧郁而死。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又以谪去,意不自得,乃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考点】
【答案】

【1】B

【2】C

【3】A

【4】(1)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2)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B项,“遑:匆忙不安定的样子”不通,错误。“谦让未遑:文中指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遑”应该理解为空闲,闲暇。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明确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然后逐项对比。

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译为“因为”;第二个“以”为介词,译为“用/拿”;

B项,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第二个“而”表并列关系;

C项,两个“因”全都是副词,都译为“趁机”;

D项,第一个“之”是音节助词;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深得孝文帝重用,被拜为长沙王太傅”错误,原文是“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也就是说汉文帝是在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之后,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B错误。

C项,“在吴廷尉和李斯的举荐下,被文帝征召博士”错误,原文是“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也就是说是廷尉举荐的贾谊,并没有说受到李斯的举荐,而且这也史诗不符,这个时候李斯早就去世了。C错误。

D项,“贾谊没有后代” 错误,原文是“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也好就是说“无后”的是怀王。D错误。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为”应理解为“担任”,“秀才”应理解为“才学优异”,“门”应理解为“衙门”,“幸爱”应理解为“器重”;第二句中,“谪”应理解为“被贬”;“不自得”应理解为“不愉快”,“为”,应理解为“写”;“吊”应理解为“凭吊”。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侯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6、

阅读韩愈的《师说》,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与“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

A. 人非生而知之者 B. 吾从而师之

C.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B.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C.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 百工:即百官,古代官员的总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B. 第二段用“古之圣人”与“今之圣人”作对比,使文本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

D.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考点】
【答案】

【1】C

【2】D

【3】A

【4】(1)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2)所以弟子不一定要比老师厉害,老师也不一定要比弟子有学问,学习有先后之分,各有专长,就是这样而已。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例句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A项,代词,代指“知识”;

B项,代词,代指“他”;

C项,结构助词,的;

D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C。

【2】试题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D句中“即百官,古代官员的总称”错,在文中“百工”指各种手艺。故选D。

【3】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项,“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分析错误,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是为了说明从师的必要性。故选A。

【4】试题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庸:哪里;“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状语后置句;于:意为“与……相比”,在这里是与“吾(生之年)“相比。第二句得分点:是故:因此、所以;不必:古今异义词,此处指“不一定”;如:比的上;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于”比;闻道:懂得的道理;术业:学术技艺、学业;如是:像这样;而已:罢了。

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2题,共10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5)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砯崖转石万壑雷   无边落木萧萧下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幽”“此”“胁”“膺”“砯”“萧”“晓”“鹃”“萧”“滚”。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的 “_________,_______” 感喟。

(2)《寡人之于国也》中运用对比手法,揭露统治阶级不顾百姓死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4)《劝学》中的“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考点】
【答案】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涯”“彘”“莩”“庠”“悌”“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诗歌鉴赏(共2题,共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杖纱巾”是隐者的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B.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C.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D.尾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诗歌题目中有“书情”二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考点】
【答案】

【1】D

【2】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本题D项,“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错误,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仔细阅读本诗,“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再结合诗歌颔联“逢寺宿”“傍江行”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四处云游的自在闲适,通过颈联对古人的回顾,从回顾中可见作者对他们的羡慕之情,通过尾联“献书”“君王”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怀才不遇和对君王的埋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进行赏析,不能只说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元和十二年,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虚实结合,并以“风”“云”和“晴”象征政治风波刚刚过去。

B. 颔联“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C. “平”字描述水苹的整齐,与“铺”字合用,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

D. 颈联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而“白”“黄”色彩对比鲜明。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考点】
【答案】

【1】A

【2】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虚实结合”有误,首联都是实景,没有虚景,所以没有“虚实结合”。故选A。

【2】试题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此题既要求分析情感,也要求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分析表达情感的手法。此题可先概括出哪些景,景物特点及渲染的气氛;然后根据景物描写的意境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标题及注释可知,该诗歌描写了南湖早春的景色,由“暖复明”“碎红山杏发”“新绿”等景物可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由注释可知,此时,诗人谪居江州,“年年衰病减心情”表现了作者的衰病不堪,由此可得出,作者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抒写自己被贬后的郁闷心情。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1、

今年清明节之前,家在外地的王伟必须随父母回老家祭祖,因此要请假三天。下面是王伟4月2日写给他班主任王老师的请假条,请指出其中不恰当的地方并修改。

请假条

清明节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为继承传统,祭祀先人,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特向您请假,恳请老师批准。

请假人:王伟

【考点】
【答案】

(1)缺乏请假对象,应加上称谓“尊敬的王老师”

(2)我国乃至世界的传统节日,应去掉“乃至世界”

(3)“令尊”用错,应改为“家父”或“我的父亲”

(4)没有具体的请假的具体天数,应在“特向您请假”后面加上“三天”

(5)落款缺乏日期,应在落款加上“2019年4月2日”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此段文字是王伟写给他班主任王老师的请假条,请假条的不恰当之处可以从格式、内容、语言表达三个方面分析,其中内容指的是应用文必须包含的要素。据此,逐一排查,找出其中的不恰当之处。格式方面的错误有:首先请假条要有称谓,此请假条缺乏请假对象,应加上称谓“尊敬的王老师”;其次没有具体的请假的具体天数,应在“特向您请假”后面加上“三天”;最后落款缺乏日期,应在落款加上“2019年4月2日”。内容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错误有:“清明节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传统节日”中应去掉“乃至世界”,因为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令尊决定带家人回乡下老家扫墓”中“令尊”用错,“令尊”是敬辞,用于他人,说自己的父亲,应用“家父”或“我的父亲”。

七、作文(共2题,共10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的百态千姿,人生的喜乐顺逆,让我们爱恨歌哭,让我们体味面对。

请以“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主旨明确,感情真挚,思路清晰,书写工整,符合文体要求,不得抄袭。

【考点】
【答案】

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

那天天气不好,我的心情也不太好。早晨一起床,我的脚就踢到凳子腿上,我抱着脚跳了半天。走出家门后,我就更加不开心了。在去公园路上,一个冒冒失失的家伙一脚踩到我的脚背上。但那家伙根本没道歉的意思,相反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想我快要出离愤怒了,转念一想,大清早的,和他一般见识干嘛,不如原谅他算了,便微笑着说:“不好意思,顶痛了你的脚吧?”那家伙一脸的惊愕,但笑容很快浮现在他的脸上,他急忙道歉:“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实在对不起”,我突然觉得整条大道顿时洒满了阳光。

我猛然想起一句话:生活就象哈哈镜,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既然我们微笑,世界也在微笑,何不多些微笑呢?这样想的时候,心中顿觉轻松了许多。我微笑着走在路上,突然发觉今天人们心情好象都不错,擦肩而过的那一张张脸上分明都洋溢着明媚的笑意。

那一天做起事来特顺利,我的心情也挺好。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竟然哼起了流行歌曲。呵呵!原本挺糟糕的一天由一个微笑开始,就变成了快乐的一天,我想,这或许就是微笑的魅力了!微笑照亮了面容,而且以它的光亮扫除了我们心中的阴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忘掉了受伤的心需要修补,而微笑正是修补创伤的良药。也许,我们学会了太多的字眼去宽容自己,却吝啬我们内心的灿烂笑容。后来终于明白,当我们一点一点地长大时,我们早已学会了冷漠地面对世界,内心的那份灿烂就不小心地失落了。

让我们微笑着面对世界吧,因为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一个微笑,将除去我们心中的躁动与不安,将使我们表现出冷静的一面。试想,任何一个人,面对一个微笑的你,看着那种冷静沉着,带着潇洒自信的笑容,能不暗暗感动吗?一个微笑,更能降低你在灾难与挫折面前的懦弱与恐惧。笑着去面对困难,一切将从容许多。

让我们微笑着面对世界吧,因为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一个轻松的微笑,就像一道美丽的光芒,让彼此绽放笑颜,多少的不快乐顿成过眼云烟。也只有在那一刻,我们敢回头对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微笑,对批评我们的人体谅,对恼怒过的人轻言细语。也许我们无法给人贵重的礼物,却可以用我们的微笑,给别人莫大的鼓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次作文的题目是“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题目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总”、“有”、“一个理由”、“让”、“我”、“微笑”。“总”表明无论如何都会有这样一个理由,表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表明客观存在,只是可能我们未必能发现。“让我”表明这个理由让我微笑;“我”是微笑的主体,是“微笑”动作的发出者。“微笑”本文的主体情感,是一种对事物充满信心的坚强信念,是一种从容和坦荡,是大度和乐观。本次作文要求写记叙文,可以记叙自己亲历的意见感人的事情;可以记叙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感人的情景,可以描写一个感人的场景,叙述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讲述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动人的场景。就选材来说,可以选取身边的素材,就亲情、友情、师生情、邻里情等角度选择材料,比如记叙自己逆境中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同学对我悉心周到的关怀,顺境中老师对我善意的提醒,父母与我一次深入的交流,同学对我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就立意来说,可以正面陈述使我微笑的事情,也可以侧面讲述令人感动的故事。无论从正面还是从反面进行立意,都把自己令“微笑”的原因写清楚。还有,微笑,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结尾不妨引申一下,展望微笑所向的前景,表现自己对微笑的认识,这样文章则更充实。

参考立意:

1、微笑是一缕春风

2、敞开心扉,微笑面对世界

3、微笑,连接彼此的桥梁

4、微笑是最美的名片

5、带上微笑出发,微笑是一张通行证

6、微笑让生活更美丽

7、微笑是一种力量

可用素材:

1、微笑是一个人最美的名片,洋溢着无数的喜悦和优雅;微笑是无声的语言,洋溢着内心的真诚和自信。

2、微笑是一缕春风,无意中就可以吹散我们心中的阴霾;微笑是桃红梨白的美丽画卷,给予我们赏心悦目的缤纷绚烂。

3、带上微笑,带上心中的希望,去追求诗和远方的美好!只要内心有光,又何惧千山万水的阻挡?

4、笑对人生,热爱生活,努力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活出精彩的一生。

5、生活中的挫折并不可怕,心灵的夭折才真正可怕,而微笑是治疗自己心灵夭折的良方妙药。圣经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6、微笑像黑暗中的一缕阳光,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微笑像久旱后的甘霖,滋润着枯渴的心灵;微笑是生活中最通俗的语言,能使不同肤色的人心有灵犀一点通。

7、平凡的人因有微笑而出众,穷苦的人因有微笑而富有。

8、古人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既然这样,我们何不笑对生活?鲜花与荆棘相伴,阳光和风雨同在,成功与失败共存,我们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你笑对生活,生活也会对你微笑!

9、亲人的微笑,是隆冬的火炉,她可以使你暖心;朋友的微笑,是炎夏的薄荷,她可以使你清心;同事的微笑,是深秋的清空,她可以使你爽心;而洋溢在自己面容上的微笑,则是松风竹雨、晓露晚荷,是照亮别人的温馨和友善。

10、微笑之花是一张递过来的明信片,是一份端上桌的精神大餐,是一只装满悦耳音乐的神秘之盒,是一缕具有永恒神秘力量的芬芳。她给人无声的幸福,给人春天的温暖,给人心田的滋润。

11、微笑可以化解人心中的仇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它比春风温暖,吹绿了杨柳;它比花儿芬芳,让心田花香弥漫;它照耀着人们,把希望带给大家,用“阳光”扫遍每一个角落,扫去一切黑暗。熄灭你的怒火牢骚,给予你春风拂面的清爽。

12、世界上最了解微笑的真谛与价值的人,可能是希尔顿饭店的创办人康拉德•希尔顿。他曾说:“如果我的旅馆只有一流的设备,而没有一流服务员的微笑的话,那就像一家永不见温暖阳光的旅馆,又有何情趣可言呢?” 微笑代表了友善、亲切、礼貌与关怀。它不用花什么力气,就能使人浑身舒畅。只要你养成逢人就亲切微笑的好习惯,保证你广结善缘,事事顺利成功。

13、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以“忘我就是快乐”的信念来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到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把别人耳朵听到的音乐当作我的交响乐,把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从海伦•凯勒的一席话中我深刻地领悟到:微笑它的价值有多大,它可以让一个身处绝境的人获得新生和幸福。

14、一架飞机上,乘客让服务员端来咖啡,因工作太忙,空姐没有尽快把咖啡端给乘客,并不小心把咖啡洒了乘客一身,乘客十分气愤,要投诉空姐。而空姐并没有抱怨,却微笑着向乘客道歉,并在每次经过那位乘客时,都微笑着,热情大方地为他服务。飞机着陆时,乘客主动找到空姐,诚恳地说:“你的十二次微笑征服了我,对不起!”

行文结构:首先记叙生活中一件因为“微笑”而化解了矛盾的难忘的事,表现“微笑”在现代生活中的不可缺失。最后用号召式的结尾呼唤读者用“微笑”来面对生活。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雕刻大师,收了一位十分聪明的弟子。

不久,他发现这位聪明的弟子稍有进步就在师兄、师弟面前夸夸其谈,好像无所不通。雕刻家把他叫过来,送他一盆夜来香。

第二天一早,弟子兴致蛮高地对雕刻家说:“夜来香真是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

雕刻家就问弟子:“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着你了吗?”“没有。”弟子高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着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雕刻家说,“我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弟子的脸一下就红了,他对雕刻家说:“弟子明白了!”

注意:①立意自定,但不要超出材料涉及的范围;②标题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超过800字。

【考点】
【答案】

【例文】

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做出成就,就必须静下心来,不夸耀不炫耀,非宁静无以致远。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安静创作新作品。

在我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伟人正是懂得寻找宁静才能够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安宁之人。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因而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於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心宁静便能於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宁静之所。

前段时间,於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文化超女於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於被人轰下台。这似乎很意外,可是却又在情理之中。当年的於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正是於丹在成为美丽的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反感,最终失去成功。

与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着作等身却仍躬耕於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绦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我们又凭什麽藐视一切?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静之心?

反观当今,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时﹔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当时明月的着作爆棚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从而变得疯狂与骄傲,变得目空一切。

让我们找回最初的宁静,让我们在内心修篱种菊,让我们怀抱谦卑宁静的心走在社会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视自己为天地间的一粒尘埃,用宁静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相信,低到尘埃,便能开出花来。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段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夜来香”是理解材料的关键所在,由此入手方能把握材料真谛。

【审题】

“夜来香”是理解材料的关键所在,由此入手方能把握材料真谛,同时,它是雕刻家用来启迪弟子的一个比喻,因此,考生审题,要把精神集中在对夜来香开放时间(夜晚)、情态(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思考上,从中领悟其比喻意义。花开花落,了无声息,或灿然而放,或飘然而逝,从不虚张声势,从不显扬卖弄,一切出于淡然、本真。然而,生活的各个角落,却都充斥着心浮气躁、骄傲自满,充斥着“嘭,嘭,嘭彭,嘭嘭嘭……”的急躁开花声,充斥着“我要开花”“我将开花”的吵闹声。事业的花朵也好,心灵的花朵也罢,都是开给自己的,自然天成是谓美,源自心灵是谓真,香飘溢远是谓善,如此说来,却又何必吵吵闹闹,干扰别人视听呢?

材料当中,“弟子”的“浮躁”“张扬”与“夜来香”的“沉静”“谦逊”形成鲜明对比,考生可以由此立意行文。由此,考生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1.浮躁中走不出天才。①什么是浮澡?轻浮、急躁,不沉稳,不冷静,不踏实,对待生活、学习、事业缺乏“执著”的精神,持久的耐力;②浮躁的危害是什么?浮躁使人心急功近利,浮躁使事业浅尝辄止,浮躁使人生潜藏危机;③怎样消除浮躁?冷静善思、脚踏实地、尊重规律。

2.非宁静无以致远。文章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于首段总说“心灵宁静”之于实现人生远大目标的关系,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进行论述,如“只有宁静,才能坚守心灵的方向”“只有宁静,才能产生拒绝各种诱惑的精神力量”“只有宁静,才能培养追求事业的毅力”“只有宁静,才能淡泊处世,提升人格修养”等,最后,将对不同层面的论述进行总结、强调。

3.满招损,谦受益。“满招损,谦受益”这个观点本身包含正反对比的因素,它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也涉及“自满,骄傲”的危害。这就为考生构思行文提供了一个简便实用的结构模式:正反对比式。

结构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