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三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有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付,等闲视之,才能开拓创新,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B. 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C. 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D. 《谍影重重3》所创造的完美境界,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间谍电影,不少影迷对伯恩顶礼膜拜,认为伯恩的表演比邦德更胜一筹。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但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它们将会_____,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

⑵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_____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⑶美日韩等国对朝鲜将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的声明做出强烈的反应,朝鲜政府却_______,宣布按计划发射。

A. 湮没从而不以为意   B. 淹没进而不以为然

C. 湮没进而不以为然   D. 淹没从而不以为意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庆60年盛典吸引了海外网民的广泛关注,他们通过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等网站,纷纷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称赞和对新中国60岁生日的祝福。

B.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合肥市人民政府摘取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这也是他们首次跻身此项殊荣。

C. 你不可轻视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站在巷头鸡皮鹤发的老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

D. 在赛后拥有与自己知名度相当的代表作,成为关乎选秀歌手成败的生死命题,没有一两首传唱度很高的好歌,歌手的人气终成镜花水月。

4、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峥嵘崔嵬湍流咨嗟地崩山推

B. 凋蔽憔悴呜咽偏僻杜鹃啼血

C. 恬然攀援巉岩茫然沧海一粟

D. 谪戍霜鬓豺狼迁徙一愁莫展

5、

下列词语中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吮血(shǔn) 恬然(tián) 惘然(wǎnɡ)   扪参历井(shēn)

B. 猿猱(náo) 憔悴(qiáo) 迁谪(zhé)   渚清沙白(zhǔ)

C. 崔嵬(wéi )   宵柝(tuò)   西舫(fǎnɡ)   嘈嘈切切(cáo)

D. 青冢(zhǒnɡ) 朔漠(sù) 石栈(zhàn) 钿头银篦(diàn)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鱼,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啊,不见一个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材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茫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这一片一片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摩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昔日皇族的赋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也有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而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几位看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面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

刹那,我有一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湖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来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的。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的岁月之后,眼前这残壁断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我们应从哪几个层面理解文中圆明园的“哭泣”?

【2】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以自己的话解说)

【3】第二段对圆明园废墟的细腻描述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的《寡人之于国也》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C. 七十者衣帛食肉(衣:yì,穿)

D. 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   彘:猪)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斯天下之民至焉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青泥何盘盘,_________。

(2)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

(3)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

(4)____,白帝城高急暮砧。

(5)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

(6)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7)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

(8)东床西舫悄无言,______。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

(10)________ ,不如须臾之所学。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本诗后两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10、

将下面的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3分)

高速公路的边坡遇到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有可能塌方,威胁行车安全。怎样快速准确地掌握边坡的移动情况,以便及时预警,提醒过往车辆?这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技术难题,现在被浙江攻克了。

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完成的科技项目“高速公路边坡稳定评价与安全监控技术及工程示范”已通过国家鉴定,这个项目开发出了岩土位移直读仪,可以精确、实时地监控高速公路边坡状况。

 这个科技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正在申报专利。

11、

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向。

对于究竟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对每天需要翻过几座大山去上学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幸福是一条好走的路和一双合脚的鞋,或是离家更近一点的一所希望小学;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2、

下面是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就其中一首,将其扩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散文。

如梦令(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二)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三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5题,共25分)

1、

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只有以冷静的心态沉着应付,等闲视之,才能开拓创新,化危机为机遇,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B. 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C. 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D. 《谍影重重3》所创造的完美境界,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间谍电影,不少影迷对伯恩顶礼膜拜,认为伯恩的表演比邦德更胜一筹。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B项,“判若云泥”,比喻差别悬殊就像云彩和泥土的距离那样大。句中说臧天朔前后行为差别之大,使用该成语合乎语境,使用恰当。A项,“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事,不加重视。句中要表达的意思是“要以平常的态度对待”,要沉着应付,使用该成语不合语境。C项,“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盛行,形成风气。褒义词,句中使用感情色彩不当。D项,“顶礼膜拜”比喻对人无限崇拜,多用于贬义,此处使用感情色彩不当,且与此语境不相合。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但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它们将会_____,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

⑵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_____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⑶美日韩等国对朝鲜将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的声明做出强烈的反应,朝鲜政府却_______,宣布按计划发射。

A. 湮没从而不以为意   B. 淹没进而不以为然

C. 湮没进而不以为然   D. 淹没从而不以为意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湮没”指当一种基本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相遇时,两个粒子一起消失而转化为他种基本粒子的现象。“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表因果关系;“进而”表示在前一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为,表递进关系。“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不赞同;而“不以为意”是指不放在心上。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庆60年盛典吸引了海外网民的广泛关注,他们通过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等网站,纷纷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称赞和对新中国60岁生日的祝福。

B.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合肥市人民政府摘取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这也是他们首次跻身此项殊荣。

C. 你不可轻视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站在巷头鸡皮鹤发的老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

D. 在赛后拥有与自己知名度相当的代表作,成为关乎选秀歌手成败的生死命题,没有一两首传唱度很高的好歌,歌手的人气终成镜花水月。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纷纷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称赞和对新中国60岁生日的祝福”成分残缺,句子缺谓语,应在“纷纷”后加“表达”。B项,“摘取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跻身此项殊荣”搭配不当,“摘取”与“荣誉称号”、“跻身”与“殊荣”不能搭配。D项,一面对两面,前面说“拥有与自己知名度相当的作品”,后面说“关乎成败”,前后不一致,一面“拥有代表作”对两面“成败”。

4、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峥嵘崔嵬湍流咨嗟地崩山推

B. 凋蔽憔悴呜咽偏僻杜鹃啼血

C. 恬然攀援巉岩茫然沧海一粟

D. 谪戍霜鬓豺狼迁徙一愁莫展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 地崩山推”应写作“地崩山摧”;B项“凋蔽 ”应写作“凋敝”。D项“一愁莫展”应写作“一筹莫展”。

5、

下列词语中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吮血(shǔn) 恬然(tián) 惘然(wǎnɡ)   扪参历井(shēn)

B. 猿猱(náo) 憔悴(qiáo) 迁谪(zhé)   渚清沙白(zhǔ)

C. 崔嵬(wéi )   宵柝(tuò)   西舫(fǎnɡ)   嘈嘈切切(cáo)

D. 青冢(zhǒnɡ) 朔漠(sù) 石栈(zhàn) 钿头银篦(diàn)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的读音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考生应借助字形和字义来辨析,同时还可以借助形声字的特点来辨析。D项,“朔漠”的“朔”应读shuò,“朔漠”意思是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朔”指北方。选项误把“朔”与“溯”的读音混淆了。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鱼,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啊,不见一个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材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茫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这一片一片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摩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昔日皇族的赋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也有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而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几位看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面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

刹那,我有一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湖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来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的。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的岁月之后,眼前这残壁断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我们应从哪几个层面理解文中圆明园的“哭泣”?

【2】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以自己的话解说)

【3】第二段对圆明园废墟的细腻描述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考点】
【答案】

【1】圆明园的哭泣,八国联军蹂蹶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把她变为废墟;民族的哭泣,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作者的哭泣,为民族屈辱的过去哭泣,为今日国人民族感情的麻木的哭泣。

【2】作者面对人们对历史的遗忘,民族血性的淡薄,觉得他并不能提醒人们记住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起不到警醒的作用,就背离留下它的初衷,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

【3】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和景物烘托的手法。作者用景物烘托眼前的残破凄凉,同时由于当年的美轮美奂对比,抒发了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怒,为后文写人们在废墟前的麻木精神作铺垫。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应从哪几个层面理解文中圆明园的‘哭泣’”,这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先到文中圈出有关“哭泣”的文字,如第一段“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肢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这里写的是圆明园的哭泣,写的是民族的哭泣;文章最后说“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这是写作者的哭泣,联系上文“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的岁月之后,眼前这残壁断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可以知道作者是为民族屈辱的过去哭泣,为今日国人民族感情的麻木的哭泣。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圆明园废墟,作者为什么说‘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 ,题干要求“以自己的话解说”,这就说明文中对这一问题应有阐述,考生应先找到这些阐述的文字,最后应自己的话进行概括。题干的引文源自文章倒数第二段,“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的岁月之后,眼前这残壁断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上文写到“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而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似干部模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确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这些人的表现让我“不知所措”,让我的眼眶和心口都隐隐作痛,引发我“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质问。作者面对人们对历史的遗忘,民族血性的淡薄,觉得他并不能提醒人们记住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起不到警醒的作用,就背离留下它的初衷,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段对圆明园废墟的细腻描述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考查写作的技巧,第二问是考查段落的总要。回归文本,找到第二段,这一段写十年前前往圆明园的所见和所感。“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鱼,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这是去时的环境,阴冷的环境对眼前的残破凄凉之景起到了衬托的的作用;眼前所见的石块、石柱、石雕与当年的美轮美奂形成鲜明对比,由此抒发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怒之情,这也就为下文写人们在废墟前的种种行为形成对比,为写人物的麻木做了铺垫。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的《寡人之于国也》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数罟不入洿池(数罟:密网)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

C. 七十者衣帛食肉(衣:yì,穿)

D. 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   彘:猪)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斯天下之民至焉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考点】
【答案】

【1】B

【2】B

【3】D

【4】(1)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2)老百姓饿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杀死人的)不是而是兵器”,又有什么不同呢?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B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如解释为“树木”,在语法上是错误的,“树”后面跟“之”,这就要求“树”必须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种植”。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B项,“请以战喻”,“以”是介词,意思是“用”;“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是介词,按照。A项,两个“之”都放在修饰词和中心词之间,是结构助词,的。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表比较,意思是“比”。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把握。首先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主要有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然后根据每种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D项,“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与之一致,“于”是标志,应为“青,于蓝取之”。A项,“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是判断句,“……,……也”是标志。B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C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之”是标志。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谨”,认真办好;“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申”,教导;“颁”同“斑”,斑白;“不负戴于道路”,介宾短语后置句。第二句中,“非我也,岁也”判断句,“岁”,年成;“是”,这;“是何异于……”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是于……何异”;“兵”,兵器。

参考译文: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青泥何盘盘,_________。

(2)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

(3)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

(4)____,白帝城高急暮砧。

(5)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

(6)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7)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

(8)东床西舫悄无言,______。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

(10)________ ,不如须臾之所学。

【考点】
【答案】

  百步九折萦岩峦  砯崖转石万壑雷  塞上风云接地阴  寒衣处处催刀迟  不尽长江滚滚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  此时无声胜有声  唯见江心秋月白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萦岩峦”“砯崖”“催”“繁霜鬓”“唯”“知明”等。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本诗后两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

【考点】
【答案】

(1)(4分)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流放的凄凉之感”2分,“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2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参考示例:“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2分)把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转化为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形象具体地抒写了迁谪的冷落凄凉之感。(2分) 后两句诗人借联想(或想象)手法,(2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联想(或想象)到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具体地抒写了冷落凄凉之感。(2分) 后两句诗人化无形之声为有形之象,(2分)把《梅花落》的笛声转化为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具体地抒写了冷落凄凉之感。(2分)(角度恰当2分,围绕诗歌分析正确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10、

将下面的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3分)

高速公路的边坡遇到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有可能塌方,威胁行车安全。怎样快速准确地掌握边坡的移动情况,以便及时预警,提醒过往车辆?这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技术难题,现在被浙江攻克了。

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完成的科技项目“高速公路边坡稳定评价与安全监控技术及工程示范”已通过国家鉴定,这个项目开发出了岩土位移直读仪,可以精确、实时地监控高速公路边坡状况。

 这个科技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正在申报专利。

【考点】
【答案】

浙江攻克高速公路边坡塌方预警技术难题。(“浙江攻克……难题”“高速公路边坡塌方预警技术”各1分,语言表达流畅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新闻类压缩语段型试题无论哪种具体形式,所提取的都是新闻中的五要素,即who(材料述写得对象)、what(事件)、when(事件)、where(事件发生的地点)、why(原因)。其中“who+what”(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是最主要的表述,其余几个包括了消息中的其他信息,根据有无新闻价值和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进行筛选、取舍。方法上应首先看清题目,明确要求,理解层次(关注标点:句号、分号),把握新闻要点,概括题目,整合规范表达。首先关注题目上的关键点:“概括”、“新闻”、“不超过20字”。其次把握语段内容要点:“高速公路”、“塌方”、“预警”、“被浙江攻克”。最后整合信息就可以了。

11、

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向。

对于究竟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对每天需要翻过几座大山去上学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幸福是一条好走的路和一双合脚的鞋,或是离家更近一点的一所希望小学;

【考点】
【答案】

对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来说,幸福是读到一本或很多本好书,是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份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的工作;对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人来说,幸福是孩子脸上灿烂的微笑,是他们的咿呀学语、摇摆走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向”,这是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仿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仿句式,二仿修辞,三仿句间的关系。首先分析语境,“对于究竟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可见下面所仿句子应是不同人对于“幸福”的理解,然后看仿句,“对每天需要翻过几座大山去上学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幸福是一条好走的路和一双合脚的鞋,或是离家更近一点的一所希望小学”,要仿的句式是“对……的……(人物)来说,幸福是一……和(或)……,是……”,再分析句间的关系,例句中先给出对象,“每天需要翻过几座大山去上学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这里强调路途之远和路途之难,故后面的幸福就与“路”“鞋”“离家更近的学校”有关。明确了这些内容再来仿写就简单了。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2、

下面是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就其中一首,将其扩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散文。

如梦令(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二)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考点】
【答案】

示例一:

红彤彤的太阳被五光十色的彩霞陪衬,正一点一点地下降,像一只快漏气了的红气球,缓缓下降,又似一个羞答答的小女孩儿,慢吞吞地躲进山头,不情愿离去。不远处,有一座美丽的六角亭,在朝霞的映衬下,熠熠生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亭子最顶端的顶角,与夕阳交相辉映,在天空中形成一个美丽的光环。

看着这美妙绝伦的景象,我深深陶醉其中,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株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我时常想起那一次在溪亭饮酒时的情景—— 我坐在溪亭里观赏着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只觉得自己被眼前的荷花深深吸引了。亭子周围,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微微泛波,晚霞就像一个魔术师,把无数颗大大小小的亮点洒在河面上,醉人心弦……河面上传来阵阵歌声,是谁在唱歌?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坐在船上的女子,她披着宽衣,卷着衣袖,神色朦胧,也只不过二十出头的年龄。船头还有一壶酒,她一边撑船,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美景,好不悠闲!

天色暗了下去,耳边也不时传来鸥鹭的啼叫……渐渐,欧鹭也叫累了,躲进了藕花丛,这位女子也有点累了,兴致也渐渐弱了下去,抬头一看,天色已经完全黑了,这才想起了回家,那哪里才是回家的路呢?她有些着急了,划呀,划呀,不小心划进了密密麻麻的藕花丛,找不着方向,再用劲地划呀,划呀……

“扑楞楞——”把一大群鸥鹭都惊醒了,飞向那深邃的黑幕……

【解析】

试题分析:这就要求考生要先理解《如梦令》的内容,把握词中涉及的景物、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同时还要把握词中人物的情感。如第一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意思是“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到日暮时分,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我争着渡河去,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这应是作者年轻时的词作,词中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时间是“日暮”,人物的状态是“沉醉”,地点是“藕花深处”,人物的举动是“争渡,争渡”,现场的情境是“惊起一滩的鸥鹭”,这就让我们好似看到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词人一连使用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如第二首,“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意思是“昨晚狂风大作,雨却稀疏,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突然想起昨夜风雨,来不及起身更衣便询问起卷帘的侍女窗外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无心去看,只是敷衍着随口回道:‘海棠花依旧盛开。’听后嗔叹道:‘真的吗,不应是绿叶盛繁,红花凋零吗’”,这应是写出阁后的生活状态。词中由昨夜到今晨,交代了时间,情境是“雨疏风骤”,人物的状态是“浓睡”醒来而残酒未消,涉及的人物应有两人,一个是女主人,一个是侍女,一问一答,一所问有深意,一所答漫不经心。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理解了这些内容再来写作就简单了。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当加入自己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