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兰州第一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样子吧。

B.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 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D. 可见当时嘻戏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无与士耽(沉溺、迷恋)   女也不爽(过错)

B. 总角之宴(快乐)   言笑晏晏(形容欢乐的样子)

C. 夙兴夜寐(早晨)   薇亦作止(不再生长)

D. 三岁为妇(多年)   以我贿迁(财物)

3、

下列诗句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断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越过那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问候。

4、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焦仲卿忠于爱情的一组是(   )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③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④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⑤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 ①②④⑥   B. ①②③⑥   C. ②③④⑥   D. ②③⑤⑥

5、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氓之蚩蚩(chī)   垝垣(yuán)   媛(yuàn)女   汤汤(shāng)

B. 戏谑(xuè)   倩(qiān)影   鹢(yì)首   宛然(wǎn)

C. 匪我愆(qiān)期 于嗟(jiē)女兮 帷裳(shāng) 体无咎(jiù)言

D. 庇(bì)护 崔嵬(wéi) 周公吐哺(pǔ)  绕树三匝(zā)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怨灵修之浩荡兮   宁溘死以流亡兮

B. 兄弟不知   及尔偕老

C. 偭规矩而改错   汝岂得自由

D. 忧伤以终老   人生几何

7、

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回答后面问题。

超山的梅花

郁达夫

①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和时间的经济的关系,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以为雅兴已尽,尘土已经涤去,杭州的山水佳处,都曾享受过了。所以古往今来,一般人只知道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或西湖十景,苏小岳王;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

②在古代可不同。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的好游的,总没有一个不留恋西溪,也没有一个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杭州的外埠的交通,所取的路径都是水道。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到这里,自去他处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因而塘栖镇和超山、独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旅游之人对杭州的记忆的中心。

③超山是在塘栖镇南,据说高有五十余丈,周二十里,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所以超山一带的梅林,成千成万;由我们过路的外乡看来,只以为是乡民趣味的高尚,个个都在学林和靖的终身不娶,殊不知实际上他们却是正靠此而养活妻孥的哩!

④超山的梅花,向来是开在立春前后的;梅干极粗极大,枝叉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近年来虽说梅株减少了一点,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

⑤从杭州到超山去的汽车路上,过临平山后,两旁已经有一处一处的梅林在迎送了,而汇聚得最多,游人所必到的看梅胜地,大抵总在汽车站西面,超山东北麓,报慈寺大明堂(亦称大明寺)前头,梅花丛里有一个周梦坡筑的宋梅亭在那里的周围五六里地的一圈地方。

⑥大明寺前的所谓宋梅,是一棵曲屈苍老,根脚边只剩了两条树皮围拱,中间空心,上面枝干四叉的梅树。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线网罩住的。树当然是一株老树,起码也要比我的年纪大一两倍,但究竟是不是宋梅,我却不敢断定。去年秋天,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的伽蓝殿前,看见过一株所谓隋梅;前年冬天,也曾在临平山下安隐寺里看见过一枝所谓唐梅。但所谓隋,所谓唐,所谓宋等等,我想也不过“所谓”而已,究竟如何,还得去问问植物考古的专家才行。

⑦出大明堂,从梅花林里穿过,西面从吴昌硕的坟旁一条石砌路上攀登上去,是上超山顶去的大路了。一路上有许多同梦也似的疏林,一株两株如被遗忘了似的红白梅花,不少的坟园,在招你上山,到了半山的竹林边的真武殿(俗称中圣殿)外,超山之所以为超,就有点感觉得到了;从这里向东西北的三面望去,是汪洋的湖水,曲折的河身,无数的果树,不断的低岗,还有塘的两面的点点的人家;这便算是塘栖一带的水乡全景的鸟瞰。

⑧从中圣殿再沿石级上去,走过黑龙潭,更走二里,就可以到山顶,第一要使你骇一跳的,是没有到上圣殿之先的那一座天然石筑的天门。到了这里,你才晓得超山的奇特,才晓得志上所说的“山有石鱼石笋等,他石多异形, 如人兽状。”诸记载的不虚。实实在在,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梅花,至若东瞻大海,南眺钱江,田畴如井,河道如肠,桑麻遍地,云树连天等形容词,则凡在杭州东面的高处,如临平山黄鹤峰上都用得着的,并非是超山独一无二的绝景。

⑨你若到了超山之后,则北去超山七里地外的塘栖镇上,不可不去一到。塘栖镇跨在一条水的两岸,水南属杭州,水北属德清;商市的繁盛,酒家的众多,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镇集,但比起有些县城来,怕还要闹热几分。所以游过超山,不愿在山上吃冷豆腐黄米饭的人,尽可以上塘栖镇上去痛饮大嚼;从山脚下走回汽车路去坐汽车上塘栖,原也很便,但这一段路,总以走走路坐坐船更为合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把超山的梅花、超山的地理位置和超山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B. 塘栖地处水乡,耕地不多,因而乡民多种果木以谋生,故而才会有如此多的梅林,并非乡民趣味高尚,学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缘故。

C. 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以及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 文章先叙述后议论,或虚或实,唤起了你的遐想,引起了你的共鸣,使你也想去超山作一次探梅访古的游览。

E. 文章笔触清丽而又饱含深情,语调悠闲而能叙事状物,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后令人掩卷难忘。

【2】文章①、②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指出文章第四段所用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塘栖镇。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平伐其功 伐:夸耀

B. 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C. 赵不内 内:通“纳”,接纳

D.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娴于辞 得复见将军于此

B. 因谗之 不如因善遇之

C. 信而见疑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遂自投汩罗以死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4】文章倒数第二段详细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作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0、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①桑之落矣,____________。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____________。

②昔我往矣,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

④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

⑤榆柳荫后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1】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

【2】从整首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2、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补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每处不得超过15字。

人生在世,①____________。人,是社会的群居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自己才能生存,②____________。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要有,③____________,如果缺少了底线,全盘就会崩溃。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3、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无题(泰戈尔)

夏天的飞鸟

飞到我的窗前唱歌

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

它们没有什么可唱

只叹息一声

飞落在那里。

要求:①根据诗意自选角度;②自拟题目,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700字。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第一中学高一月月考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样子吧。

B.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 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D. 可见当时嘻戏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A项翻——番,C项度——渡,跨越、越过,同“度过”。D项“嘻戏”应该是“嬉戏”,无拘束地游戏、玩乐。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无与士耽(沉溺、迷恋)   女也不爽(过错)

B. 总角之宴(快乐)   言笑晏晏(形容欢乐的样子)

C. 夙兴夜寐(早晨)   薇亦作止(不再生长)

D. 三岁为妇(多年)   以我贿迁(财物)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C项“薇亦作止”,薇菜冒出了芽尖。不断地采薇,又不断地长出来。“不再生长”错误。

3、

下列诗句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断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越过那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问候。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的意思。罔极:反复无常,没有准则。罔:无。极:准则。二三其德:言其行为再三反复,三心二意,德行不专。二三:反复变化,作动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4、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焦仲卿忠于爱情的一组是(   )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③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④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⑤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 ①②④⑥   B. ①②③⑥   C. ②③④⑥   D. ②③⑤⑥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③活着的人却要做死的离别,心中抱恨哪里能够说得完。是刘兰芝对府吏的怨恨与反抗。⑤转头望望母亲的房里,渐渐地被忧愁煎熬压迫着。是说刘兰芝的内心苦闷。综合A项正确。

5、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氓之蚩蚩(chī)   垝垣(yuán)   媛(yuàn)女   汤汤(shāng)

B. 戏谑(xuè)   倩(qiān)影   鹢(yì)首   宛然(wǎn)

C. 匪我愆(qiān)期 于嗟(jiē)女兮 帷裳(shāng) 体无咎(jiù)言

D. 庇(bì)护 崔嵬(wéi) 周公吐哺(pǔ)  绕树三匝(zā)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B项“倩”应读“qiàn”;倩影,比喻身材美好,亭亭玉立(多指女子)。C项“裳”应读“cháng”,原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帷裳:车旁的布幔。D项周公吐哺(pǔ)——bǔ。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怨灵修之浩荡兮   宁溘死以流亡兮

B. 兄弟不知   及尔偕老

C. 偭规矩而改错   汝岂得自由

D. 忧伤以终老   人生几何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C项 “自由”,古义:自己专制,随心所欲地做事;今义:人可以不受限制地作出选择的状态。D项“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7、

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静言思之”,静而思之。言:语气助词。“言既遂矣”,言:句首语气助词,无实义。“不思其反”的“思”是料到的意思。“反是不思”的“思”是探究、想清楚的意思。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回答后面问题。

超山的梅花

郁达夫

①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和时间的经济的关系,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以为雅兴已尽,尘土已经涤去,杭州的山水佳处,都曾享受过了。所以古往今来,一般人只知道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或西湖十景,苏小岳王;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

②在古代可不同。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的好游的,总没有一个不留恋西溪,也没有一个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杭州的外埠的交通,所取的路径都是水道。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到这里,自去他处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因而塘栖镇和超山、独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旅游之人对杭州的记忆的中心。

③超山是在塘栖镇南,据说高有五十余丈,周二十里,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所以超山一带的梅林,成千成万;由我们过路的外乡看来,只以为是乡民趣味的高尚,个个都在学林和靖的终身不娶,殊不知实际上他们却是正靠此而养活妻孥的哩!

④超山的梅花,向来是开在立春前后的;梅干极粗极大,枝叉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近年来虽说梅株减少了一点,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

⑤从杭州到超山去的汽车路上,过临平山后,两旁已经有一处一处的梅林在迎送了,而汇聚得最多,游人所必到的看梅胜地,大抵总在汽车站西面,超山东北麓,报慈寺大明堂(亦称大明寺)前头,梅花丛里有一个周梦坡筑的宋梅亭在那里的周围五六里地的一圈地方。

⑥大明寺前的所谓宋梅,是一棵曲屈苍老,根脚边只剩了两条树皮围拱,中间空心,上面枝干四叉的梅树。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线网罩住的。树当然是一株老树,起码也要比我的年纪大一两倍,但究竟是不是宋梅,我却不敢断定。去年秋天,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的伽蓝殿前,看见过一株所谓隋梅;前年冬天,也曾在临平山下安隐寺里看见过一枝所谓唐梅。但所谓隋,所谓唐,所谓宋等等,我想也不过“所谓”而已,究竟如何,还得去问问植物考古的专家才行。

⑦出大明堂,从梅花林里穿过,西面从吴昌硕的坟旁一条石砌路上攀登上去,是上超山顶去的大路了。一路上有许多同梦也似的疏林,一株两株如被遗忘了似的红白梅花,不少的坟园,在招你上山,到了半山的竹林边的真武殿(俗称中圣殿)外,超山之所以为超,就有点感觉得到了;从这里向东西北的三面望去,是汪洋的湖水,曲折的河身,无数的果树,不断的低岗,还有塘的两面的点点的人家;这便算是塘栖一带的水乡全景的鸟瞰。

⑧从中圣殿再沿石级上去,走过黑龙潭,更走二里,就可以到山顶,第一要使你骇一跳的,是没有到上圣殿之先的那一座天然石筑的天门。到了这里,你才晓得超山的奇特,才晓得志上所说的“山有石鱼石笋等,他石多异形, 如人兽状。”诸记载的不虚。实实在在,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梅花,至若东瞻大海,南眺钱江,田畴如井,河道如肠,桑麻遍地,云树连天等形容词,则凡在杭州东面的高处,如临平山黄鹤峰上都用得着的,并非是超山独一无二的绝景。

⑨你若到了超山之后,则北去超山七里地外的塘栖镇上,不可不去一到。塘栖镇跨在一条水的两岸,水南属杭州,水北属德清;商市的繁盛,酒家的众多,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镇集,但比起有些县城来,怕还要闹热几分。所以游过超山,不愿在山上吃冷豆腐黄米饭的人,尽可以上塘栖镇上去痛饮大嚼;从山脚下走回汽车路去坐汽车上塘栖,原也很便,但这一段路,总以走走路坐坐船更为合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把超山的梅花、超山的地理位置和超山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B. 塘栖地处水乡,耕地不多,因而乡民多种果木以谋生,故而才会有如此多的梅林,并非乡民趣味高尚,学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缘故。

C. 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以及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 文章先叙述后议论,或虚或实,唤起了你的遐想,引起了你的共鸣,使你也想去超山作一次探梅访古的游览。

E. 文章笔触清丽而又饱含深情,语调悠闲而能叙事状物,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后令人掩卷难忘。

【2】文章①、②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指出文章第四段所用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塘栖镇。

【考点】
【答案】

【1】CD

【2】运用对比手法。作者把超山今昔不同的地位进行对比,既是让读者对超山的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也为下文具体写超山的梅花作了铺垫。

【3】①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多;②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然自成一个雪海”,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白、之多;③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突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美。(每点2分)

【4】①在结构上,和前文内容呼应;②在内容上,是超山的梅花给塘栖镇的人们带来了富庶安定的生活,意在提醒镇上的人们也应尽心尽力地维护和爱护梅花,揭示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错在处处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文中并非处处体现。D项错在先叙述后议论,应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平伐其功 伐:夸耀

B. 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C. 赵不内 内:通“纳”,接纳

D.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娴于辞 得复见将军于此

B. 因谗之 不如因善遇之

C. 信而见疑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遂自投汩罗以死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4】文章倒数第二段详细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作答。

【考点】
【答案】

【1】【1】B

【2】【2】C

【3】【3】(1)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侍奉他的/自己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境困窘啊。

(2)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枯瘦。

【4】【4】对屈原志洁行廉(不肯同流合污,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人格的颂扬之情;对黑暗势力迫害忠良的愤慨之情;对世人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痛惜与批判之情。

【解析】

【1】【1】试题分析:B项中“害”是“嫉妒”的意思。“争宠而心害其能”是“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的意思。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0、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①桑之落矣,____________。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____________。

②昔我往矣,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

④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

⑤榆柳荫后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考点】
【答案】

  ①其黄而陨  渐车帷裳  ②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③采之欲遗谁  长路漫浩浩  ④哀民生之多艰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陨”“渐”“霏”“犹”“嗳”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1】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

【2】从整首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淹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那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2】①前六句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②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问的是“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这是考查景物及其特征,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写青松与众草比,它不凋零。“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寒柯”,岁寒不凋的松枝。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不畏严寒;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2、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补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每处不得超过15字。

人生在世,①____________。人,是社会的群居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自己才能生存,②____________。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要有,③____________,如果缺少了底线,全盘就会崩溃。

【考点】
【答案】

  示例:①必须有自己的底线  ②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  ③但底线却不能缺失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结合整个语段内容可知,主要讲“底线”,此处应该是讲人要有自己的底线;②处结合后面内容“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等,仿照前句的句式,此处应该是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③处结合“如果缺少了底线”可知,此处应该是讲底线人人都不能缺失。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3、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无题(泰戈尔)

夏天的飞鸟

飞到我的窗前唱歌

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

它们没有什么可唱

只叹息一声

飞落在那里。

要求:①根据诗意自选角度;②自拟题目,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700字。

【考点】
【答案】

从此我不再迷茫

“生活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题记

静观亭前花开花落,淡看空中云卷云舒。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十三个春夏秋冬。可不明白的是,生活之美究竟是什么呢?于是,我捧上一杯香茗,静静地去思考,思考这让我迷茫的问题。

呆呆地望着杯中的茶叶,只见茶叶在水中打着圈,奋力展开自己的叶片。对,对,生活之美就应该是奋斗。生活就如手掌纹线一般纷繁复杂,不顺和挫折时常会来到我身边。但它们不会成为羁绊我的石头,所以我要奋斗。泰戈尔曾说过:“天空中没有鸟的身影,但我已经飞过。”生活的天空不会永远是晴朗无云的,其间的阴雨天就等着我们去拼搏,去奋斗。这勇敢地与生活中的暴风雨奋斗不失为一种美吗?

杯中的茶叶已舒展开叶片,沉到了杯底,在水面上却浮着一些杂质。我不禁皱起了眉头:这有你们什么事啊!来掺和什么?不,等等,现在的这杯茶不正像生活一般吗?既有美,又有丑。我不禁想起了张爱玲的一句话:“生活是一袭华美的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可不是吗?海伦。凯勒看到了华美的长袍,而忽视了上面的虱子,因而活出了别样的人生。与之相反的却是海子,在他的眼里只是充满了恶心的虱子,而滤去了华美的长袍。他选择了自杀,在虱子消失的那一刻,长袍也粉碎了。

生活其实无所谓对与错,选择生活的人也无对错之分,只是生活在同一轮红日下的我们,更应该享受生活的美好。就像是蜡烛燃烧时,我们更应该看见那温馨的烛光,而不是滴滴烛泪。

我悟了,喝干了杯中的茶,走出房间,走出了那片迷茫,走向了享受美的生活之路。

我从此不再迷茫。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这是一首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首先就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住“夏天的飞鸟”“秋天的黄叶”的不同的表现,体现不同生活的态度。时不我待,匆匆而过。描写自然之景,最是四季。这句话朴实大方,浑然天成,没有如华丽辞藻的惺惺作态,自然难得。无论何时,环境如何变化,“我”就在这里,看那花开花落,看那云卷云舒,本心没有一丝浮躁,平静而安宁。生活可以是多姿多彩,不必强求千篇一律,更不必强求完美无缺。多一些个性化的抒写与思考,多一些顺其自然的发现与表达。生活,就算有差错,也没什么要紧的。生活是坦然的、顺其自然的。科学合理认识生活中的事情、放宽心态、快乐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