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单元质量检测卷:第三课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选出全是形声字的一组( )

A. 信 劣 明 众   B. 避 怒 伸 硝

C. 他 慈 牧 爸   D. 功 尖 好 围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脉络 书声琅琅 顶顶大名 满招损,谦受益

B. 肇事 脱颖而出 钩心斗角 疾风知劲草

C. 竞技 间不容发 汗流浃背 胁天子以令诸侯

D. 端倪 荒诞不经 戳力同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

下列四组汉字中全是形声字且结构方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钢 核 休 傍 颈   B. 邻 创 灶 飘 战

C. 园 裹 闷 阀 褒   D. 怒 盒 慈 案 墓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蜂产品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青岛、烟台等地,进入了一些大中城市的超级市场。

B. 从年前开始,不少年轻人就通过发微信红包或支付宝红包的方式给亲友拜年,虽然大部分电子红包金额不多,但这种时髦的拜年方式让亲友有了互动,增进了感情。

C. “明斯克会晤”达成乌克兰东部停火协议后,冲突各方都明确表达了和平的意愿,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国际社会对此表示欢迎。

D.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地为用户高精度定位、导航等服务。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它先于文字而存在。现今世界仍有不少虽会说话却没有文字的原始民族,他们都有着并不十分简单的文化。人类社会有文明与原始的区别,而没有有文化社会与没文化社会的区别。

人类的文化,正如人类自己,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它随着人类的演化而演变,一旦人类的体质,特别是发声器官发达到足以创造出语言——表达意识而多少有着固定形式的变化的一套声音符号,且更进一步设计出来的文字——表示语言的一套有形的书写符号以后,人类的文化趋向于急剧的发展。那些开化较早的民族的生活资料也就因此被记录、积累并或多或少地流传下来,成为我们所谓的文献。而通常所谓的“历史时代”就是指文献以来的那个时代。语言哲学自然要以历史时代人类的语言文字为其研究对象。

语言哲学有两个分科。其一,可称之为文献的语言学,或即文献学。这门学科大致相当于我国素来所谓的文字学、训诂学、校刊学等。它是以文献的搜求、注释与校勘、版本的异同及其年代的考订,文学的起源和流变,以及其他有关语文的问题为其研究对象的。这一学科的发展在东西方虽然都可追溯到很早的时代。但真正走向系统的科学研究似乎是17世纪以后的事了。语言哲学的另一分科即语言的语文学,或即语言学。这门学科大致虽然相当于我国素来所谓的音韵学,但其范围更为广阔,而且目标也不相同。它是以全人类的古今各民族的语言构造,即语言、语法为其研究对象的,从同一语言与不同语言的古今变异上加以研究比较,从而定其类别,溯其系统。因此,这样的语言学又或名之为比较语文学,它是19世纪以来由西方学者惨淡经营建立起来的。

语言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研究的关系是显然的,而且是多方面的。首先,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素质。人类文化史没有语文演化史,便是不完整的文化史。其次,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史的研究,该族语文的研究显然属于必要的基础,不通晓该族的语文,该族文化的研究必不能深入。又次,文献经语文学家整理、诠释、考订以后,即成为文化史上的可靠史料。如殷代的卜辞、周金铭文、居延汉简之类,分别属于殷周汉代的重要原始资料。再者,人类由于迁播和接触而促成民族间语文及文化上的融合,从而从某些语文的分布及借用的情形上,就可以溯求毗邻的民族间的文化演变关系。最后,语文的意义可以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演变,而这种演变则可以反映出文化的演变,因此我们可以从语文上去推论古今某些民族的文化如思想信仰及其文化素质的流变。刘知几《史通》曾论史家写近事不宜用古语,或改夷言为汉语,以求文字之真,这正说明语文与文化史研究的密切关系。

(摘编自杨希枚《当代语言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的研究》)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文化的一项是( )

A. 贺兰山东麓有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描画了远古人类放牧、狩猎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

B. 山西朔县一座西汉中期墓中,发现一个鹅鱼彩绘铜灯,鹅口衔金鱼,鹅颈中部镶一盏油灯,灯烟通过鹅颈进入装有清水的鹅腹被吸收。

C. 云南贵州两省发现新生代地层中存在海相有孔虫化石,化石隶属砂盘虫和诺丁虫两种,其地质年代为中新世,距今500万年左右。

D. 考古学家在东北长白山区发现了一件旧石器时代石制手斧,经鉴定,这件手斧距今约有5万年,制作工艺精湛,器形优美。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今世界上仍有不少原始民族,只用语言交流沟通而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并不能据此认定他们没有文化。

B. 文化的发展给人类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以极大的推动,文献开始记载历史时代,并积累和或多或少流传下来。

C. 语言哲学虽以历史时代人类的语言文字为研究对象,但其分科的文献学和语言学具体研究对象却不尽相同。

D. 语言学既研究全人类古今各民族的语言构造,又从同一语言与不同语言的古今变异上研究比较,追溯系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人类的演化中,体质的发达是渐进的,发声器官发达创造出表达意识的一套声音符号在先,表示语言的一套有形的书写符号在后。

B. 文献的语言学和语言的语文学同属于语言哲学,前者发源于古代中国,后者则是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惨淡经营建立的。

C. 毗邻民族间的文化演变应该源于民族之间由迁播、接触而促进的文化融合,其某些语文的分布和借用就是这种融合的表现形式。

D. 语言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研究关系密切,无论是殷代的卜辞、周金铭文、居延汉简这些重要的原始资料还是刘知几的论述,均可为佐证。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槐花开

锦 墨

窗外有一株老槐树,我每天清晨都在拉开窗帘的霎间,与它相对而视。在这仲春时节,它依然含蓄。黑黢黢的皮肤,裹藏着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在它的桠枝间我找不到一丝绿意。我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

可即使繁花满枝,谁还会和我一起分享氤氲的香气?谁还会给我采摘带着露珠的花串做香喷喷的槐花糕?谁还会站在槐花纷纷的午后等待我的脚步?没有了——那青蓝的衣衫、佝偻的身背、慈祥的目光、稀疏的白发……

有一年,村外的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猛然间涨了上来。河水翻腾着,搅起浑浊的泥沙。偶尔还会从上游跌宕盘旋的在激流中飞下几个麦秸垛,又在漩涡中时而浮起、时而下沉地向下游冲去。岸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抱着一棵粗壮的杨树,焦急地望着河的对岸。她扎着羊角辫,穿着紫红的小衫,衬着青蓝的短裤,斜背着粉色带着白花边的书包。她喃喃自语:“我——我——怎么上学去?”她似乎听见河对岸杨树林深处的校园里,传来打铃的声音。小女孩急了,泪水扑扑地打在脸颊上。可河水的势头丝毫不减,打起的水花似一个个狂野地笑。小女孩蹲下来,捡起一个个石块猛扔进河里,恨不得,填平它。越是愤怒,嘴唇咬得越紧,泪水越是汹涌,直到有一双有力的手把她拉起来,背在肩上。

外公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在黄泥路上急行。“小燕子不哭,姥爷背你从杨庄大桥上绕过去。”

“姥爷那太远啦,咱要绕好大一圈子!老师说过,下大雨没法过河时,可以不去上学!”

“不去?你都哭了!只要小燕子高兴,姥爷不怕远!我可不愿意让你当逃兵。”

“哈——哈——”

河岸边,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是雨后,经常会有一老背着一少在穿行。老人的裤管总是高高地挽起,水鞋里可以听见扑哧、扑哧的声音,身后溅起的泥点子伴着孩子的说笑,飞扬成黄色的小花。他们趟过浅浅的水洼、翻越高高的堤坝、走过密密的高粱地头……就这样,外公背了我五个夏天。我趴在他的脊背上走出了小学的门槛,同时渐渐地走出了你的视线——到镇上去上初中了。

无论星期天还是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公家。我们一起游戏过:跑到狮子山里捉蝈蝈、东南岭上打枣子、村外河里捉小鱼;我们一起劳动过:去“瓢头子”岭上种花生、“十亩”地里掰玉米、“清水湾”里收高粱。忘不了春天你打的槐花糕、夏天你摇的小团扇、秋天你摘得甜石榴、冬天你送的厚棉袄……直到二零零六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回来探望您!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是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我和母亲手挽着手,走在我儿时奔跑过的土地上。远远的我就看见了你:站在桃园外,栅栏旁那棵老槐树底下。穿着一件深蓝的短袖衬衫,青色的裤子,青帮布底鞋。正在举目眺望着我要去的小路。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可那是我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帷幕上。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的模糊、模糊、又模糊……我极力地去抓住你粗糙而又布满老茧的双手,可它却时而在桃树林里修剪枝条,时而在镐头的把手上紧握,时而在儿孙的额头上抚摸……抓不住了!那手再也无法拉起我哭泣的肩膀,捧起我微笑的脸庞,提起我离家的行囊……

槐花落尽的时节,一个享年七十三岁的老人也悄然地走了。他生前爱着的这些人都参加了他的葬礼。我想放声大哭,可他们的声音成了小声啜泣。我又怎么忍心揭开他们的伤疤,使之再次流血?我走在穿着丧服的亲人队伍的最后面,我用丧服的盖头蒙住脸,任泪水滴落在我的衣襟上。木然而又绝望地走到外公的墓地。它在一片玉米地里。青青的一米多高的玉米棵,织成青色的帷幔罩在您的坟外,坟东约十米外是一片桃树园,坟北约一千米是京沪高速公路,坟南三百多米就是他的村庄。

我想这墓地很合他的心愿。因为他最爱在桃树林里忙碌,春天可以有桃花的芬芳为伴,夏天会有蝈蝈在玉米棵梢头鸣叫,秋天会有晚熟的桃儿挂满枝头,冬天可以看见村落里袅袅炊烟……更重要的是可以看高速路上车来车往,不会寂寞,不会孤单!

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一棵槐树,发出点点的芽、开出串串的花、洒下浓浓的荫、剩下粗粗的枝桠。一年年,树长大。呼,风一阵……青蓝的衣衫,沾染着槐花花瓣,如一只只白蝴蝶停息在那儿,伴着你慈祥的微笑镶嵌在我永远的梦里。

只剩下我,独自站在老槐树下,一年年,等待槐花开!

(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1】文章开头第一段描写槐树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分析,你如何理解“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

【3】文章为什么以“等待槐花开”为题?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描写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外公坚持送“我”上学,表现了外公对“我”的爱。

B.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的模糊、模糊、又模糊”是为了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与外公接触少了,他在我记忆中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模糊。

C. 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等待槐花开,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外公的依依不舍之情。

D. 文章大量使用比喻、比拟、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进行渲染与铺陈,读起来令人如醉如痴。

E. 外公带着爱,带着艰辛,带着他的依恋和固执,静静地离开了,没有一丝遗憾。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 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 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 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 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这样的贤臣就好了。

C. 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 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一组)

第一组:

(1)苏轼在《赤壁赋》中,阐释世界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在《________________》中写道:“重湖叠巘清嘉。________________,十里荷花。”

第二组:

(1)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千载琵琶作胡语,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最后用“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表现征人久戍思归的复杂心情。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浪淘沙

吕碧城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

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离思难收。一身多病苦淹留。

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有学者认为此词受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影响。近代著名诗人樊增祥却对此词犹为欣赏,认为“漱玉犹当避席,《断肠集》勿论矣”。(《断肠集》为宋知名才女朱淑真词集。)结合上下阕最后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六、语言表达(共3题,共15分)

10、

根据下列短文提供的语境,按要求作答,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许多的话语充满霸道和暴力。其实,同样的意思,换一种委婉的表达,别人更容易接受,效果也许更好。比如,当你命令别人的时候,你说“你必须听我的”,不如改成“(1)_______________”;当你警告别人的时候,你说“你会后悔的”,不如改成“(2)_______________”当你告诫别人的时候,你说“你要给我小心点”,不如改成“(3)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请从苏轼、杜甫、范仲淹、鲁迅等人中任选两个人,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要求:①所写句子必须符合所选人物的经历;②语意连贯;③句式相似。

中华大地,名胜繁多,人才辈出,瞻仰遗址,领略风光,拜谒先贤,亦为惬事。去采石矶,可染一点仙人气。诗仙李白,仙风道骨,采石矶是其终老之地;①______;②________。

12、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不超过8个字)

莫斯科大学物理系教授贝舍发现,用于顺势疗法的药物氯化钠(普通食盐)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可能与稀释过程中的强烈振动有关,而在极微量的溶液中,振动只作用于水。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进一步测量了蒸馏水连续稀释在水中后的溶液光谱,发现这样的水溶液光谱与盐溶液光谱不同:随着不断对蒸馏水的稀释,蒸馏水溶液的光谱在减弱,在第11次和第12次稀释后降到了最低点。这证明振动确实改变了蒸馏水的性质。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某州警察局要通过系列考核招聘一批监管高速公路的巡逻警察。笔试得分排在前10%的应试者自动被淘汰,其余进入下一轮。有人不服,告到法院。但法院的裁定是:警察局的做法顺理成章。因为每天在公路上巡逻是很枯燥的重复劳动,拦截超速行车者又非常危险,需要警察勤恳踏实、忠心敬业。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考试中分数较高的人,往往过于聪明伶俐、机敏活络,很难长期在这份工作上恪尽职守。而警察局需要的恰恰是那些不但能胜任并喜爱该项工作,而且能够长期以此为职业的人。

分数之间,诚有高下;分数背后,更有文章。请以“分数背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单元质量检测卷:第三课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选出全是形声字的一组( )

A. 信 劣 明 众   B. 避 怒 伸 硝

C. 他 慈 牧 爸   D. 功 尖 好 围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四个字都是形声字,“避”声旁为“辟”,“怒”声旁为“奴”,“伸”声旁为“申”,“硝”声旁为“肖”。A项全是会意字;C项“牧”是会意字,其他三个字是形声字,其中“他”本作“佗”,从人,“它”声;“慈”声旁为“兹”;“爸”声旁为“巴”。D项“尖”“好”是会意字,“功”“围”是形声字,其中“功”声旁是“工”,“围”声旁是“韦”。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脉络 书声琅琅 顶顶大名 满招损,谦受益

B. 肇事 脱颖而出 钩心斗角 疾风知劲草

C. 竞技 间不容发 汗流浃背 胁天子以令诸侯

D. 端倪 荒诞不经 戳力同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顶顶大名”应为“鼎鼎大名”,形容名声极大;C项,“胁天子以令诸侯”应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思是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D项,“戳力同心”应为“戮力同心”, 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3、

下列四组汉字中全是形声字且结构方式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钢 核 休 傍 颈   B. 邻 创 灶 飘 战

C. 园 裹 闷 阀 褒   D. 怒 盒 慈 案 墓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的字均为上声下形的形声字。A项中“休”为会意字,“颈”为左声右形的形声字,“钢”“核”“傍”为右声左形的形声字;B项中“灶”为会意字,“邻”“创”“飘”“战”均为左声右形的形声字;C项中“闷”为外声内形的形声字,“园”“裹”“阀”“褒”均为内声外形的形声字。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蜂产品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青岛、烟台等地,进入了一些大中城市的超级市场。

B. 从年前开始,不少年轻人就通过发微信红包或支付宝红包的方式给亲友拜年,虽然大部分电子红包金额不多,但这种时髦的拜年方式让亲友有了互动,增进了感情。

C. “明斯克会晤”达成乌克兰东部停火协议后,冲突各方都明确表达了和平的意愿,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国际社会对此表示欢迎。

D.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地为用户高精度定位、导航等服务。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主谓搭配不当,C项“此”指代不明,D项缺谓语“提供”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它先于文字而存在。现今世界仍有不少虽会说话却没有文字的原始民族,他们都有着并不十分简单的文化。人类社会有文明与原始的区别,而没有有文化社会与没文化社会的区别。

人类的文化,正如人类自己,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它随着人类的演化而演变,一旦人类的体质,特别是发声器官发达到足以创造出语言——表达意识而多少有着固定形式的变化的一套声音符号,且更进一步设计出来的文字——表示语言的一套有形的书写符号以后,人类的文化趋向于急剧的发展。那些开化较早的民族的生活资料也就因此被记录、积累并或多或少地流传下来,成为我们所谓的文献。而通常所谓的“历史时代”就是指文献以来的那个时代。语言哲学自然要以历史时代人类的语言文字为其研究对象。

语言哲学有两个分科。其一,可称之为文献的语言学,或即文献学。这门学科大致相当于我国素来所谓的文字学、训诂学、校刊学等。它是以文献的搜求、注释与校勘、版本的异同及其年代的考订,文学的起源和流变,以及其他有关语文的问题为其研究对象的。这一学科的发展在东西方虽然都可追溯到很早的时代。但真正走向系统的科学研究似乎是17世纪以后的事了。语言哲学的另一分科即语言的语文学,或即语言学。这门学科大致虽然相当于我国素来所谓的音韵学,但其范围更为广阔,而且目标也不相同。它是以全人类的古今各民族的语言构造,即语言、语法为其研究对象的,从同一语言与不同语言的古今变异上加以研究比较,从而定其类别,溯其系统。因此,这样的语言学又或名之为比较语文学,它是19世纪以来由西方学者惨淡经营建立起来的。

语言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研究的关系是显然的,而且是多方面的。首先,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素质。人类文化史没有语文演化史,便是不完整的文化史。其次,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史的研究,该族语文的研究显然属于必要的基础,不通晓该族的语文,该族文化的研究必不能深入。又次,文献经语文学家整理、诠释、考订以后,即成为文化史上的可靠史料。如殷代的卜辞、周金铭文、居延汉简之类,分别属于殷周汉代的重要原始资料。再者,人类由于迁播和接触而促成民族间语文及文化上的融合,从而从某些语文的分布及借用的情形上,就可以溯求毗邻的民族间的文化演变关系。最后,语文的意义可以因为时间的不同而演变,而这种演变则可以反映出文化的演变,因此我们可以从语文上去推论古今某些民族的文化如思想信仰及其文化素质的流变。刘知几《史通》曾论史家写近事不宜用古语,或改夷言为汉语,以求文字之真,这正说明语文与文化史研究的密切关系。

(摘编自杨希枚《当代语言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的研究》)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文化的一项是( )

A. 贺兰山东麓有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描画了远古人类放牧、狩猎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

B. 山西朔县一座西汉中期墓中,发现一个鹅鱼彩绘铜灯,鹅口衔金鱼,鹅颈中部镶一盏油灯,灯烟通过鹅颈进入装有清水的鹅腹被吸收。

C. 云南贵州两省发现新生代地层中存在海相有孔虫化石,化石隶属砂盘虫和诺丁虫两种,其地质年代为中新世,距今500万年左右。

D. 考古学家在东北长白山区发现了一件旧石器时代石制手斧,经鉴定,这件手斧距今约有5万年,制作工艺精湛,器形优美。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今世界上仍有不少原始民族,只用语言交流沟通而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并不能据此认定他们没有文化。

B. 文化的发展给人类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以极大的推动,文献开始记载历史时代,并积累和或多或少流传下来。

C. 语言哲学虽以历史时代人类的语言文字为研究对象,但其分科的文献学和语言学具体研究对象却不尽相同。

D. 语言学既研究全人类古今各民族的语言构造,又从同一语言与不同语言的古今变异上研究比较,追溯系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人类的演化中,体质的发达是渐进的,发声器官发达创造出表达意识的一套声音符号在先,表示语言的一套有形的书写符号在后。

B. 文献的语言学和语言的语文学同属于语言哲学,前者发源于古代中国,后者则是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惨淡经营建立的。

C. 毗邻民族间的文化演变应该源于民族之间由迁播、接触而促进的文化融合,其某些语文的分布和借用就是这种融合的表现形式。

D. 语言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研究关系密切,无论是殷代的卜辞、周金铭文、居延汉简这些重要的原始资料还是刘知几的论述,均可为佐证。

【考点】
【答案】

【1】C

【2】B

【3】B

【解析】

【1】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问的是“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文化的一项”。C项,根据文章第一段可知,文中的文化是在有人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该项中的化石和人类活动无关。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槐花开

锦 墨

窗外有一株老槐树,我每天清晨都在拉开窗帘的霎间,与它相对而视。在这仲春时节,它依然含蓄。黑黢黢的皮肤,裹藏着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在它的桠枝间我找不到一丝绿意。我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

可即使繁花满枝,谁还会和我一起分享氤氲的香气?谁还会给我采摘带着露珠的花串做香喷喷的槐花糕?谁还会站在槐花纷纷的午后等待我的脚步?没有了——那青蓝的衣衫、佝偻的身背、慈祥的目光、稀疏的白发……

有一年,村外的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猛然间涨了上来。河水翻腾着,搅起浑浊的泥沙。偶尔还会从上游跌宕盘旋的在激流中飞下几个麦秸垛,又在漩涡中时而浮起、时而下沉地向下游冲去。岸边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抱着一棵粗壮的杨树,焦急地望着河的对岸。她扎着羊角辫,穿着紫红的小衫,衬着青蓝的短裤,斜背着粉色带着白花边的书包。她喃喃自语:“我——我——怎么上学去?”她似乎听见河对岸杨树林深处的校园里,传来打铃的声音。小女孩急了,泪水扑扑地打在脸颊上。可河水的势头丝毫不减,打起的水花似一个个狂野地笑。小女孩蹲下来,捡起一个个石块猛扔进河里,恨不得,填平它。越是愤怒,嘴唇咬得越紧,泪水越是汹涌,直到有一双有力的手把她拉起来,背在肩上。

外公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在黄泥路上急行。“小燕子不哭,姥爷背你从杨庄大桥上绕过去。”

“姥爷那太远啦,咱要绕好大一圈子!老师说过,下大雨没法过河时,可以不去上学!”

“不去?你都哭了!只要小燕子高兴,姥爷不怕远!我可不愿意让你当逃兵。”

“哈——哈——”

河岸边,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是雨后,经常会有一老背着一少在穿行。老人的裤管总是高高地挽起,水鞋里可以听见扑哧、扑哧的声音,身后溅起的泥点子伴着孩子的说笑,飞扬成黄色的小花。他们趟过浅浅的水洼、翻越高高的堤坝、走过密密的高粱地头……就这样,外公背了我五个夏天。我趴在他的脊背上走出了小学的门槛,同时渐渐地走出了你的视线——到镇上去上初中了。

无论星期天还是寒暑假我都会去外公家。我们一起游戏过:跑到狮子山里捉蝈蝈、东南岭上打枣子、村外河里捉小鱼;我们一起劳动过:去“瓢头子”岭上种花生、“十亩”地里掰玉米、“清水湾”里收高粱。忘不了春天你打的槐花糕、夏天你摇的小团扇、秋天你摘得甜石榴、冬天你送的厚棉袄……直到二零零六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回来探望您!那是老家槐花怒放的时节,乡间的小路上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到处都是一树树乳白的槐花。蜜蜂在花串间飞舞,蝴蝶在已经窜出麦穗的田野间嬉戏。我和母亲手挽着手,走在我儿时奔跑过的土地上。远远的我就看见了你:站在桃园外,栅栏旁那棵老槐树底下。穿着一件深蓝的短袖衬衫,青色的裤子,青帮布底鞋。正在举目眺望着我要去的小路。背已经驼了,头发也稀疏而花白。可那是我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我心灵的帷幕上。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的模糊、模糊、又模糊……我极力地去抓住你粗糙而又布满老茧的双手,可它却时而在桃树林里修剪枝条,时而在镐头的把手上紧握,时而在儿孙的额头上抚摸……抓不住了!那手再也无法拉起我哭泣的肩膀,捧起我微笑的脸庞,提起我离家的行囊……

槐花落尽的时节,一个享年七十三岁的老人也悄然地走了。他生前爱着的这些人都参加了他的葬礼。我想放声大哭,可他们的声音成了小声啜泣。我又怎么忍心揭开他们的伤疤,使之再次流血?我走在穿着丧服的亲人队伍的最后面,我用丧服的盖头蒙住脸,任泪水滴落在我的衣襟上。木然而又绝望地走到外公的墓地。它在一片玉米地里。青青的一米多高的玉米棵,织成青色的帷幔罩在您的坟外,坟东约十米外是一片桃树园,坟北约一千米是京沪高速公路,坟南三百多米就是他的村庄。

我想这墓地很合他的心愿。因为他最爱在桃树林里忙碌,春天可以有桃花的芬芳为伴,夏天会有蝈蝈在玉米棵梢头鸣叫,秋天会有晚熟的桃儿挂满枝头,冬天可以看见村落里袅袅炊烟……更重要的是可以看高速路上车来车往,不会寂寞,不会孤单!

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一棵槐树,发出点点的芽、开出串串的花、洒下浓浓的荫、剩下粗粗的枝桠。一年年,树长大。呼,风一阵……青蓝的衣衫,沾染着槐花花瓣,如一只只白蝴蝶停息在那儿,伴着你慈祥的微笑镶嵌在我永远的梦里。

只剩下我,独自站在老槐树下,一年年,等待槐花开!

(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1】文章开头第一段描写槐树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文分析,你如何理解“那是我们最好的分别”?

【3】文章为什么以“等待槐花开”为题?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描写河水在一夜暴雨之后,外公坚持送“我”上学,表现了外公对“我”的爱。

B. “可为什么风一起,这画就在纷扬的槐花里渐渐的模糊、模糊、又模糊”是为了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与外公接触少了,他在我记忆中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模糊。

C. 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等待槐花开,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外公的依依不舍之情。

D. 文章大量使用比喻、比拟、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进行渲染与铺陈,读起来令人如醉如痴。

E. 外公带着爱,带着艰辛,带着他的依恋和固执,静静地离开了,没有一丝遗憾。

【考点】
【答案】

【1】①写出了槐花的含苞待放,暗示了作者惆怅的心境;②引出下文对外公的回忆与思念;③照应了文章的题目;④与结尾“等待槐花开”形成呼应。

【2】因为槐树盛开的景象曾经是作者内心最唯美的画面,定格在心灵的帷幕上;而此刻作者已经把外公的影像存入了记忆里,成为了最美的写意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外公的深切怀念与不舍,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槐花盛开的时节渲染了温馨的画面,也见证了作者与外公相处的美好时光;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外公的思念,也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照应。

【4】BE

【解析】

【1】试题分析:第一段从内容上看,所写的槐树生长在“仲春”时节,它是“含蓄”的,“黑黢黢”的,“寂寞的”“找不到一丝绿意”的,但它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这就暗示出此时的槐花尚在含苞待放阶段,照应了题目“等待槐花开”,也与结尾的“待槐花开”形成了首尾呼应。然而“含蓄”“黑黢黢”“寂寞”“找不到一丝绿意”等词语和句子也使开篇笼罩上了一层伤感惆怅的情绪,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外公的回忆。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 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 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 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 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这样的贤臣就好了。

C. 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 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考点】
【答案】

【1】C

【2】A

【3】B

【4】(1)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2)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要知道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C项,“贱不肖而不能去也”结合上下文,可知句意为“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这里“贱”是意动用法,“以……为贱”,可译为“轻视”。

【2】试题分析: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是为了说明“君明则臣忠”;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是说赵简主听了杨因讲述的经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是子路询问中行氏灭亡的原因,这三项都没有阐述“尊贤兴国”道理。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一组)

第一组:

(1)苏轼在《赤壁赋》中,阐释世界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永在《________________》中写道:“重湖叠巘清嘉。________________,十里荷花。”

第二组:

(1)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千载琵琶作胡语,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最后用“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表现征人久戍思归的复杂心情。

【考点】
【答案】

  第一组:(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2)《望海潮》  有三秋桂子  第二组:(1)环珮空归夜月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  (2)《采薇》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另外,本题要求只选做一组,考生要注意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组来填写。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盖、尽、羡、桂、珮、怨、薇、霏。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浪淘沙

吕碧城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

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离思难收。一身多病苦淹留。

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有学者认为此词受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影响。近代著名诗人樊增祥却对此词犹为欣赏,认为“漱玉犹当避席,《断肠集》勿论矣”。(《断肠集》为宋知名才女朱淑真词集。)结合上下阕最后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
【答案】

【1】词的上阕抓住“寒意”、“春雨”等极具表现力的意象,从视觉、触觉、听觉的角度,将周边冷漠凄清的环境与人物睡卧不安的活动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惜花的情怀。

【2】此词与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都表现闺中人惜花伤别之情,而吕词不为惜花所囿,将惜花扩大到人花互怜,同时上下片结句,只将词序稍作变动,就构成了回环往复,旋律优美的韵味,感情表达上也富有波澜,自是不寻常手笔。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解答时首先要找到词的上阕中写景的句子和抒情的句子,然后分别分析即可。从上阕来看,写景的句子是前三句,这三句中选择了“寒意”“云帱”“宝篆烟”“雨”等意象,其中“寒意透云帱”是感受到的,从触觉的角度写的;“宝篆烟浮”是看到的,从视觉的角度写的;“夜深听雨小红楼”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上阕中抒情的句子是最后两句,“姹紫嫣红”代指花,“零落否?”表达出诗人对雨中花朵的关切之情,“人替花愁”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惜花爱花之情。

六、语言表达(共3题,共15分)

10、

根据下列短文提供的语境,按要求作答,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许多的话语充满霸道和暴力。其实,同样的意思,换一种委婉的表达,别人更容易接受,效果也许更好。比如,当你命令别人的时候,你说“你必须听我的”,不如改成“(1)_______________”;当你警告别人的时候,你说“你会后悔的”,不如改成“(2)_______________”当你告诫别人的时候,你说“你要给我小心点”,不如改成“(3)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我们来沟通一下。   (2)你不再考虑一下吗?  (3)你还是谨慎点好。

【解析】

试题分析:整体上看,文段讲的是日常生活中表达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不同。开篇就强调“换一种委婉的表达,别人更容易接受,效果也许更好”,然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举例证明,⑴处要求写出命令别人时的委婉表达方式,⑵处要求写出警告别人时的委婉表达方式,⑶处要求写出告诫别人时的委婉表达方式,这三处所写的句子还要分别表达“你必须听我的”“你会后悔的”“你要给我小心点”的意思,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11、

请从苏轼、杜甫、范仲淹、鲁迅等人中任选两个人,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要求:①所写句子必须符合所选人物的经历;②语意连贯;③句式相似。

中华大地,名胜繁多,人才辈出,瞻仰遗址,领略风光,拜谒先贤,亦为惬事。去采石矶,可染一点仙人气。诗仙李白,仙风道骨,采石矶是其终老之地;①______;②________。

【考点】
【答案】

  ①去长江赤壁,可沾一点豪爽气。文人苏轼,豪迈俊朗,长江赤壁是其突围之地。  ②去杜甫草堂,可分一点慈悲气。诗圣杜甫,心念苍生,杜甫草堂是其本色之地。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从题干要求看,要从“苏轼、杜甫、范仲淹、鲁迅”中任选两个人,不能写这四人以外的其他人。从所给例句来看,例句内容写的是李白突出的特点以及与李白有关的地点——“采石矶”;形式上是“去(与诗人有关的某个地点)可染(诗人的某种特点)。(诗人),(特征),(点明该地点与诗人的关系)”,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12、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不超过8个字)

莫斯科大学物理系教授贝舍发现,用于顺势疗法的药物氯化钠(普通食盐)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可能与稀释过程中的强烈振动有关,而在极微量的溶液中,振动只作用于水。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进一步测量了蒸馏水连续稀释在水中后的溶液光谱,发现这样的水溶液光谱与盐溶液光谱不同:随着不断对蒸馏水的稀释,蒸馏水溶液的光谱在减弱,在第11次和第12次稀释后降到了最低点。这证明振动确实改变了蒸馏水的性质。

【考点】
【答案】

振动、改变、药物、性质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要明确有几层意思,每句话说什么,层与层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筛选重点词语,组织答案。本题所给文段一共有三个句号,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的关键内容是“用于顺势疗法的药物……性质发生了变化……振动有关”,由此可提取出“药物”“性质”“变化”“振动”等关键词;第二层讲了实验的过程,第三层是实验的结果,关键内容是“振动确实改变了蒸馏水的性质”,由此可提取出“振动”“改变”“性质”等词,综合思考,去掉重复或次要的,可确定答案为“药物”“性质”“ “改变”“振动”。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某州警察局要通过系列考核招聘一批监管高速公路的巡逻警察。笔试得分排在前10%的应试者自动被淘汰,其余进入下一轮。有人不服,告到法院。但法院的裁定是:警察局的做法顺理成章。因为每天在公路上巡逻是很枯燥的重复劳动,拦截超速行车者又非常危险,需要警察勤恳踏实、忠心敬业。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考试中分数较高的人,往往过于聪明伶俐、机敏活络,很难长期在这份工作上恪尽职守。而警察局需要的恰恰是那些不但能胜任并喜爱该项工作,而且能够长期以此为职业的人。

分数之间,诚有高下;分数背后,更有文章。请以“分数背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考点】
【答案】

不是高分,亦风流

沿袭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是为了选出那分数高高的佼佼者。或许在统治者眼里,只有高分者,才是国家栋梁之材。于是我们听到了许多许多考场失利者的沉重叹息。

我不认为高分就等同于能力,我坚信不是高分,亦风流。

还记得那屡试不第的张继吗?还记得落第之后那难眠的姑苏一夜吗?

寒山寺夜半的钟声,江枫、渔火见证了张继名落孙山,却也见证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的诞生。若只论分数,张继恐怕决不会被认为是能力高者,但他却能写出旷世的华章,为世人传诵。

由此可见,分数确有高下,但不是高分者亦可能是腹有经纶的风流者。

话虽如此,但长时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却一直干扰着我们的判断,牵绊着我们的行为。通常,大家可能认为同一场考试,有能力者当然拿高分。这样想的人或许忽略了考试很可能受非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若仅凭分数很可能会达不到选择人才的目的。况且分数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

这些年来,个别名校学生丑陋的所作所为已让我们看出了素质教育的迫切性:清华学子刘海样泼熊事件反映的是学校教育的无能,马家嚼事件更是昭示了我们学校教育的苍白与无力。看到这样的例子你能说,高分就是素质,就是能力吗?

诚然,我们不能片面的去怀疑高分者,但也请我们对低分者以更多的关爱。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南京市教育局近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招生部门和学校切实加强对低分考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的关心,引导学生和家长理性对待考试成绩,保持健康、向上的态度。”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赞扬一个举措。它在一定程度上在肯定了“低分不一定低能”的这一命题。

谁敢保证今天高考高分者必定是社会的栋梁?谁敢预言那些高考低分者就是社会的弃儿?我想,别让短浅的认识、浅薄的做法,扼杀掉众多高考低分者的禀赋与自信。“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落榜,不能落志”,这些既是无数成功者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又是当今每一位落榜生应该遵守并支撑自己继续前行的信念。

我坚信:不是高分,亦风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多角度立意:(1)从用人者的角度:选拨人才的标准顺以工作的需要为准心,尽有所长寸有所短。(2)从人才自身的角度:一个能力有大小,找对地方,找准角色,拥有别样的优秀。(3)从在校学生的角度:不要为自己的学分低人一等而忧伤,相信自己,发展自己,有一技之长总会有用武之地。

拟题举例:(1)优秀“相对论”(从评价机制出发) ,(2)合适的才是最好和(从用人出发) ,(3)“卷面”与“路面”(从人才自身出发), (4)部分是分数惹的祸, (5)“分数”万种, (6)为分数饯行 ,(7)老去的天分, (8)掀起分数的盖头来, (9)不以高分论英雄 ,(10)唯分数论错, (11)分数绝不是惟一的标杆 ,(12)分数一把多用途的标尺, (13)不选“高”的只选“要”的 ,(14)我劝天公重抖擞

提纲举例:

题目:卷面与路面

基本纲目:(1)从自然和生活的视角,提出优秀是相对的,卷面的分数不是衡量人才的惟一标准,在用人方面,“有用”是目的,用“长”是智慧。

(2)分是死的人是活的。调整标杆,量才录用,用人之长用己之长。刘邦用人之长;巴尔扎克的经商之败与创作主成。优与劣是相对的,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启示思考当今考试及用人的评价机制(以分数排名、一考定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