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一必修一(鲁人版):第单元 综合测评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公立医院是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政府肩负着管理医院、兴办医院和推进公共医院改革的重要责任。

B. 10月1日上午,京珠高速乳源段发生一宗特大交通事故,高速公路交警、高速公路管理人员、120急救人员和相关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救援。

C. 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脱口而出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正是出于汪国真之手。

D. 深受广大小朋友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这两部动画片被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称其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上食埃土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 吾师道也   D. 公将鼓之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B. 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C. 雅虎体育专家批评K教练利用国家队的权力假公济私,牺牲球员们的时间和身体为自己博取利益。

D. 本市各类培训机构中外籍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市场上正规的培训机构基本都能执行外教聘任规定,但庞大的外语培训市场还是有不少滥竽充数者。

E. 改革既蕴藏着巨大红利,也会触动某些人利益,因此也是挑战,政府应该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取信于民。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B. 虽有槁暴   暴:晒

C. 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自身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社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秩序井然的、是礼教森严的,乃至使人们认为,缺乏自由,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而在个性解放的今天,每一个人对自由的渴望都显得尤为迫切,于是对中国这一古老传统便心怀不满。

但这不免是一种偏见。我们今天当然呼吁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够尽情释放。但这并不等于说,自由在传统文化里就是缺失的。恰恰相反,正是与秩序、纪律相生相伴的,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自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缺失的;恰恰相反,与秩序、纪律相生相伴的自由,在国学里却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作“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的内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星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的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凸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由,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是更好的规范“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摘选自曹雅欣《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下列各项中,其说法不符合原文所论自由的一项是( )

A. 在道家,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庄子的超越世俗,纵横时空,自由的心灵驰骋和思想放飞。

B. 在儒家,表现或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或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或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C. 在法家,表现为自由凸显秩序,自由都有其边界,在法度内保障行动自由,“明法度”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D. 在中国古代的士人那里,表现为在各种困境中都负重前行,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而不是遁入世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B. 儒家和道家在生活哲学上人生信条不同,但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认为不管自己身处哪里,都应该自由地活。

C. 法家认为,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虽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与自由的本质不矛盾。

D. 中国古代的士人在现实的重压下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避世退缩,而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秩序相伴生的自由在国学中随处可见,国学中的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是自我获得,这在儒家、道家那里都能体现。

B.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的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正是他开阔、自由的心,表现出他超越现实局限,在无边无际的心灵世界自由翱翔。

C. 中国古代的士人能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等中遁入世外,体会自由,可见他们灵魂具有力度和艺术性。

D. 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国学里汲取传统自由中好的文化基因,为今所用,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发展。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东阳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讨之。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以诛化及为名,三月,发自东阳,行收兵,将趋江都,下余杭郡,比至乌程,精卒六万。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时齐郡贼帅乐伯通据丹阳,为化及城守,法兴使果仁攻陷之,于是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武德元年八月,复闻越王侗立,乃上表于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承制置百官,以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尚书左丞,徐令言为尚书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

法兴自克毗陵后,谓江淮以南可指捴①而定,专立威刑,将士有小过,便即诛戮,而言笑自若,由是将士解体。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并握强兵,俱有窥觎江表之志。法兴三面受敌,军数挫衄②。陈棱寻被李子通围于江都,棱窘急,送质求救,法兴使其子纶领兵数万救之。子通率众攻纶,大败,乘胜渡江,陷其京口。法兴使蒋元超拒之于庱亭,元超战死。法兴与左右数百人投吴郡贼帅闻人遂安,遣其将叶孝辩迎之。法兴至中路而悔,欲杀孝辩,更向会稽。孝辩觉之,法兴惧,乃赴江死。初,法兴以义宁二年起兵,至武德三年而灭。

(节选自《旧唐书》第五十六卷,有删节)

【注】 ①指捴(zǒnɡ):指挥。②挫衄(nǜ):挫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B.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C.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D.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 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 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文化及叛变后,沈法兴野心渐起,征集六万精兵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义。

B. 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即位,便上书杨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得到杨侗认可。

C. 沈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出兵援救陈棱,沈纶打败李子通后,乘胜追击,攻占京口。

D. 沈法兴为人狡诈阴险,在投奔闻人遂安途中竟因变心欲将之杀害,被发觉后因畏惧而自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

(2)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

四、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7、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儒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的根本在于人们对体现为仁爱、和谐、道德、礼仪、义利、孝亲、德治、民本、人格修养等而非其宗教性的儒学精神认知、认可和践行的过程中所产生和积累的儒学自身的内发力。

五、作文(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荀子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是的,登上群峰的高处,我们可以极目远眺;登上修养的高处,我们可以至诚至善;登上人生的高处,我们可以高瞻远瞩。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高更远的风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真的价值。登高是一种态度,给予我们蔑视困难的信心;登高是一种动力,给予我们奋发进取的力量;登高是一种追求,给予我们成功的方向。

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鲁人版高一必修一(鲁人版):第单元 综合测评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公立医院是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政府肩负着管理医院、兴办医院和推进公共医院改革的重要责任。

B. 10月1日上午,京珠高速乳源段发生一宗特大交通事故,高速公路交警、高速公路管理人员、120急救人员和相关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救援。

C. 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脱口而出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正是出于汪国真之手。

D. 深受广大小朋友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这两部动画片被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称其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A项,搭配不当且语序有问题,“公立医院”是“举措”错,“管理医院、兴办医院”顺序颠倒;B项,不合逻辑,“高速公路交警、高速公路管理人员、120急救人员和相关人员”并列不当,把“和”改为“等”; D项,偷换主语,应在“称其存在”前加“中央电视台”。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上食埃土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 吾师道也   D. 公将鼓之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上”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B. 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C. 雅虎体育专家批评K教练利用国家队的权力假公济私,牺牲球员们的时间和身体为自己博取利益。

D. 本市各类培训机构中外籍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市场上正规的培训机构基本都能执行外教聘任规定,但庞大的外语培训市场还是有不少滥竽充数者。

E. 改革既蕴藏着巨大红利,也会触动某些人利益,因此也是挑战,政府应该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取信于民。

【考点】
【答案】

A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B项,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不合语境。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金就砺则利   砺:磨刀石

B. 虽有槁暴   暴:晒

C. 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自身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无:无论。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社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秩序井然的、是礼教森严的,乃至使人们认为,缺乏自由,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而在个性解放的今天,每一个人对自由的渴望都显得尤为迫切,于是对中国这一古老传统便心怀不满。

但这不免是一种偏见。我们今天当然呼吁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够尽情释放。但这并不等于说,自由在传统文化里就是缺失的。恰恰相反,正是与秩序、纪律相生相伴的,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自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缺失的;恰恰相反,与秩序、纪律相生相伴的自由,在国学里却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作“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的内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星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的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凸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由,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是更好的规范“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摘选自曹雅欣《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下列各项中,其说法不符合原文所论自由的一项是( )

A. 在道家,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庄子的超越世俗,纵横时空,自由的心灵驰骋和思想放飞。

B. 在儒家,表现或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或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或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C. 在法家,表现为自由凸显秩序,自由都有其边界,在法度内保障行动自由,“明法度”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D. 在中国古代的士人那里,表现为在各种困境中都负重前行,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而不是遁入世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B. 儒家和道家在生活哲学上人生信条不同,但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认为不管自己身处哪里,都应该自由地活。

C. 法家认为,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虽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与自由的本质不矛盾。

D. 中国古代的士人在现实的重压下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避世退缩,而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秩序相伴生的自由在国学中随处可见,国学中的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是自我获得,这在儒家、道家那里都能体现。

B.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的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正是他开阔、自由的心,表现出他超越现实局限,在无边无际的心灵世界自由翱翔。

C. 中国古代的士人能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等中遁入世外,体会自由,可见他们灵魂具有力度和艺术性。

D. 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国学里汲取传统自由中好的文化基因,为今所用,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发展。

【考点】
【答案】

【1】C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在法度内保障行动自由”错,篡改了原文,原文第五段说的是“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

【2】试题分析:说释放自我的方法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偷换概念,原文第六段说释放自我的方法是“努力自我调节”。

【3】试题分析:“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等中遁入世外”不符合原文,原文第六段说“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且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等是中国古代士人在现实社会中自我调节的形式,最后一句在原文第六段前两行,说法有些绝对化。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6、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东阳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讨之。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以诛化及为名,三月,发自东阳,行收兵,将趋江都,下余杭郡,比至乌程,精卒六万。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时齐郡贼帅乐伯通据丹阳,为化及城守,法兴使果仁攻陷之,于是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武德元年八月,复闻越王侗立,乃上表于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承制置百官,以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尚书左丞,徐令言为尚书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

法兴自克毗陵后,谓江淮以南可指捴①而定,专立威刑,将士有小过,便即诛戮,而言笑自若,由是将士解体。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并握强兵,俱有窥觎江表之志。法兴三面受敌,军数挫衄②。陈棱寻被李子通围于江都,棱窘急,送质求救,法兴使其子纶领兵数万救之。子通率众攻纶,大败,乘胜渡江,陷其京口。法兴使蒋元超拒之于庱亭,元超战死。法兴与左右数百人投吴郡贼帅闻人遂安,遣其将叶孝辩迎之。法兴至中路而悔,欲杀孝辩,更向会稽。孝辩觉之,法兴惧,乃赴江死。初,法兴以义宁二年起兵,至武德三年而灭。

(节选自《旧唐书》第五十六卷,有删节)

【注】 ①指捴(zǒnɡ):指挥。②挫衄(nǜ):挫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B.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C.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D.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 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 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文化及叛变后,沈法兴野心渐起,征集六万精兵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义。

B. 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即位,便上书杨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得到杨侗认可。

C. 沈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出兵援救陈棱,沈纶打败李子通后,乘胜追击,攻占京口。

D. 沈法兴为人狡诈阴险,在投奔闻人遂安途中竟因变心欲将之杀害,被发觉后因畏惧而自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

(2)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

【考点】
【答案】

【1】C

【2】D

【3】B

【4】(1)沈法兴自己认为世代居住在南方同姓宗族有几千家,被远近的人所归向顺服,便与元祐的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擒住元祐,并向远近百姓发布号令。

(2)毗陵通守路道德率领军队抵御沈法兴,沈法兴请求跟他联兵,趁会盟之机偷袭杀害路道德,进入占 据毗陵城。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要通读全文,弄懂大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沈法兴)自称梁王,建年号为延康,改变更换隋朝的官员,很遵循陈朝的旧制,当时,杜伏威占据历阳(今安徽和县),陈稜占据江都(今江苏苏州),李子通占据海陵(今江苏泰县)”。该句中的“曰”是“为、是”意,而非“说”,“延康”是年号,不是“改易隋官”的主语,“是时”是状语前置,应断开,因而选C。

四、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7、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儒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的根本在于人们对体现为仁爱、和谐、道德、礼仪、义利、孝亲、德治、民本、人格修养等而非其宗教性的儒学精神认知、认可和践行的过程中所产生和积累的儒学自身的内发力。

【考点】
【答案】

示例:儒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的根本在于儒学自身的内发力,这种内发力的产生和积累来自于人们对儒学精神的认知、认可和践行的过程中,而儒学的精神体现为仁爱、和谐、道德、礼仪、义利、孝亲、德治、民本、人格修养等,而非其宗教性。

【解析】

本题考要变换句式。把长单句写成3个或3个以上短句,给3分;写成2个短句,给2分;表达流畅,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改变原句意思的不给分。

五、作文(共1题,共5分)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荀子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是的,登上群峰的高处,我们可以极目远眺;登上修养的高处,我们可以至诚至善;登上人生的高处,我们可以高瞻远瞩。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高更远的风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真的价值。登高是一种态度,给予我们蔑视困难的信心;登高是一种动力,给予我们奋发进取的力量;登高是一种追求,给予我们成功的方向。

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考点】
【答案】

登高

率领千军万马的曹操曾在战火未熄之时,登高抒怀,放声吟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深远的佳句;心怀报国壮志的杜甫曾在面临巍峨的泰山之时文思泉涌,挥笔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此满怀豪情的壮志;纵是安逸恬退如晏殊,也曾在月圆之夜登上高楼信口诵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般大气开阔的境界……登高望远,向上仰视青天,向下俯瞰万物,岂不悠哉!人生路上也如此,须得登高望远,奋力拼搏。

登高望远是一种动力,给予我们奋斗的力量。我国清代重臣曾国蕃曾题诗曰:“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从他对自己的这首劝勉诗当中,我们也可窥得一二启迪。正因为心有高山,他才在少年时就寒窗苦读十二载,三更起五更眠,志存高远。正因为他心有高山,他才在宦海里沉伏跌宕四十年,依然胸有万壑,屹立不倒。他的登高望远,是站在低处却心怀高远奋斗不懈,站在高处仍眼光睥睨天下。

登高望远更是一种姿态,一种态度,给予我们蔑视困难的信心。屈原背负着他的抱负,惦念着他的“美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苏武牧羊于漫漫黄沙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及高尚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们心中都以一种高贵的姿态向世人展示了信念的高远和生命的高度。

试想就算才高八斗,却如刘伶般未有所为流连山水,却如阮籍般整日醉酒乘车败兴,生命的海拔又有几何?人生的远足又何来精彩?想想青莲居士当他有将一腔热血报效国家的机会时,他兴奋激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若身处逆境,前途迷茫,他并不失落彷徨,而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登高望远,是顺利之时更认真,更努力,坎坷之时不抛弃、不放弃。

张中行大师也曾说过:“人生唯有攀登直上,俯览无余,方可谓大视野、大境界”。而在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畏难而下者,自暴自弃者却有不少,面对一次偶尔的失败就无法承受,涕泪满面。君不闻“男儿不展风之志,空负天生八尺躯”;人也常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挫折是暂时的,只要有站得高才能见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波澜壮阔的憧憬,只要有站得高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爱胸怀,只要有站得高才会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自信,只要有站得高才会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志,就可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人的生命,就好比沧海中之一粟,万物中之一叶。然而漫漫长路,总有险滩,总有荆棘,只有登高望远,才能处在喜悲之外,才能淡看江湖风雨,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从容不迫地向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高峰发起挑战。总有一日,你会在顶峰俯视来路,蓦然回首曾经的歧途无畏,如今已心香绵长。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登高”,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过无数名篇绝唱。有范仲淹登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杜甫的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的思念,有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有陶渊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悠闲,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豪情;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喟叹,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孤寂;有“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的人生感悟,有“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