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二(承智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8题,共40分)

1、

下列默写,全部正确的两项是( )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宁客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午三、四两个班的同学参加学术报告会。

B.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C.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D.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3、

下列关于漫画内容和寓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1

A.漫画中的一排牙齿正中间是一颗金牙,上面写着“公款”二字,讽刺某些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腐败现象。

B.漫画中的一排牙齿正中间是一颗金牙,上面写着“公款”二字,讽刺某些人利用公款大吃大喝的腐败现象。

C.漫画中的一排牙齿上写着“大吃大喝和公款”字样,讽刺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导利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不良现象。

D.漫画中的一排牙齿上写着“大吃大喝和公款”字样,讽刺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导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不良现象。

4、

下列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反问、比喻)

B.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衬托、借代)

C.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对偶、比喻)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对比、拟人)

5、

下列文学常识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盛唐——《登高》

B.白居易——盛唐——《琵琶行》

C.李商隐——晚唐——《锦瑟》

D.辛弃疾——宋朝——《念奴娇·赤壁怀古》

6、

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越(yú) 鸟瞰(kàn) 一丘之貉(luò)栩栩如生(xǔ)

B.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jīng)

C.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 饕餮大餐(tiè)

D.觊觎(jì) 攻讦(jié) 光阴荏苒(rǎn) 心怀叵测(pǒ)

7、

下列选项字词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签署 发贴子 雍容华贵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B.端详 螺丝钉 额手称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惊诧 震慑力 眼花瞭乱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延袭 扫描仪 不屈不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8、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B.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 , 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微”字当选年度汉字,“莫言”“你幸福吗”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C.中国和本地区国家就解决南海分歧达到了有效共识,希望域外国家支持而不是干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势力,不要节外生枝。

D.《美人鱼》公映12天就收获了24.65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美人鱼》票房超过30亿指日可待。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秋时期,会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类型多样,而且次数空前频繁。前人在概括春秋形势特点时常说:“世道交丧,盟诅滋彰”“侵伐盟会,无时无之”,诚为不刊之论。可以说,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

春秋会盟是中国奴隶社会衰落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奴隶制遭破坏、大国争霸、礼乐废坏的社会现实。所以,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春秋史,就必须对春秋会盟进行探讨。春秋会盟作为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列国交往、列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会盟是实行霸主政治的手段。西周时,天子有无限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册封一些方伯,代表自己坐镇一方,进行统治。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霸主政治。霸主政治象方伯政治一样,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形式。

春秋时,“周德虽衰,天命未改”的社会心理驱使着人们仍然尊崇周室。霸主迎合人们这种心理,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帜,提出“奖王室”的口号。当王室发生内乱或遭侵凌时,就举行会盟,帮助王室平定混乱。如王室的王子克、王子颓、王子带、王子朝等发动的叛乱,便都是霸主或大国诸侯帮助平定的。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从而屏卫周王室。霸主还帮助王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如鲁昭公二十五年的黄父之会,晋赵简子就“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

救助王室的会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王室衰微的过程,但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会盟的主持者多为霸主,而霸主尊王常常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从而争取更多的与国、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就使霸主代替周王号令诸侯成为历史的必然。

霸主不仅用会盟救助王室,还用会盟在列国中推行霸政。《国语·晋语七》:“(悼公)四年,诸侯会于鸡丘,于是乎布命……”韦昭认为:“命谓朝聘之数,同好恶、救灾患之属。”可见,会盟是霸主推行霸政的方式之一。

春秋时,不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下层平民百姓,普遍存有反战愿望和重视会盟的心理。而且,在会盟中,霸主取得的利益往往比用武力取得的还要多,所以,会盟便成为霸主常用的推行霸政的手段之一。齐桓公自北杏之会始,共举行十多次会盟,史载“衣裳之会十有一,兵车之会四”即是其例。

春秋时,立贤、立爱之事时有发生。郑武姜欲立叔段,宋宣公舍子与夷而立弟穆公,穆公舍其子公子冯而立兄子殇公,鲁庄公问后于叔牙等,都反映出嫡长子继承制面临着挑战。而君统继承上的争斗又往往是与国君妻妾关系上的混乱分不开的。晋献公宠骊姬,周王以狄女为后都引起了君统继承上的纠纷。当时人认为“并后、匹嫡”是“乱之本”。因此,在会盟的约文中反复强调“无易树子(树子即嫡子),无以妾为妻”,力图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破坏加以制止,从而避免发生诸子与嫡长子争夺君位的情况,使君位得以顺利地传递。

春秋初期,各国大族兴起。列国大世族,如鲁国的展氏、臧孙氏、郈氏等出自孝公,三桓出自桓公,东门氏出自庄公。齐国的管氏、鲍氏、崔氏、庆氏等,也强大于春秋前、中期。郑国的七穆出自穆公。宋国的戴、庄、桓等大族,晋国的六卿,卫国的孙、宁等强族都形成于春秋前期。大族的兴起对公室构成威胁,所以,公室对大族展开了激烈的、血腥的斗争,晋献公对诸公子的屠杀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人们也看到了公室与大族关系的另一面。由于这些大族多为公族,公室的存在又需要公族的拱卫。公室好比树的主干,公族是枝叶,尽去枝叶,主干也必然要死亡。因此,葵丘之盟约文中特地规定“无专杀大夫”,旨在纠正过激行为,让大族屏藩公室。但是,它并没有彻底平息公室与卿大夫的斗争,却导致了后来事情向另一极端发展,纵容、姑息大族,养痈遗患,使“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趋势。

(节选自张全民《试论春秋会盟的历史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国利用会盟争霸,会盟成为霸主推行霸政的必用的一种手段,齐桓公“兵车之会四”就是其例。

B.狄泉之盟是在王室遭侵凌时举行的帮助王室平定混乱局面的会盟,目的是保卫周王室不受侵犯。

C.葵丘之盟规定“无专杀大夫”,调和了公室和大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却造成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

D.晋献公宠骊姬和周王以狄女为后使嫡长子继承制受到破坏,会盟约定便成为维持君统继承制度的手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国的实力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王权衰弱,就会出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霸主始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

B.霸主们保卫天子、帮助王室常常借用“尊王”的名号,霸主们的这种做法符合当时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

C.春秋时期,会盟类型多样且次数频繁,表明了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而春秋会盟的主持者都是霸主。

D.下层平民百姓希望借助会盟消弭战争,上层统治者也寄希望于会盟,他们都是十分重视会盟的。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平铺直叙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但却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指责,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较高的审美水平。

D.作者引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对那些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们的不满。

(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以“围墙”为题目,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围绕“围墙”展开了故事,也突出了人物之间的对比;同时,围绕“围墙”表达了小说深刻的主旨。

B.马而立觉得“修好的围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但是却让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但却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C.小说主要通过语言、肖像、神态、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手法,塑造了马而立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像马而立一样愿意做事也能做好事的人在现在的社会里难有出头之日的悲剧。

D.马而立修好的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因而受到了所有人的赞扬。

(3)下列分析概括马而立的形象特点,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辛勤高效:接到任务后,他“一支烟还没有抽完”,就着手干活;一直干到“夜间十一点”,累到睡了很沉的觉。

B.有才干:修好的围墙得到了路人的赞许和专家门的一致好评。

C.朴实热情:不管围墙是受到批评还是得到赞誉,他只管做好工作,“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炭火盆体现了他事事为工作、时时为大家的形象。

D.衣冠楚楚: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

E.心情压抑:干了活儿,做了很多事,尤其是修砌围墙遭到一些人的不满,他们都分别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4)对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结构上,马而立在“围墙”进进出出,是对小说题目和开头的呼应,结构严谨。

B.在情节上,写出马而立不愿意参会,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且做得很好。

C.在主题上,升华主旨,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弊端的批判和嘲讽。

D.在形象上,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了马而立的朴实热情,又让读者读出一层悲凉之意。

E.在效果上,既有马而立前后做事能力和方式的对比,也有与其他人的对比,引起读者思考。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11、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臧质,字含文,东莞莒人。父熹,字义和,习骑射,尝与人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质少好鹰犬,善蒱博意钱之戏。永初元年,为员外散骑侍郎。母忧去职。服阕,为江夏王义恭抚军。以轻薄无检,为太祖所知,徙为给事中。

虏侵徐、豫,拓跋焘率大众数十万遂向彭城,质率万人北救。既败,质投盱眙。盱眙太守沈璞完为守战之备,质大喜,因共守。焘与质书,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①哉。”二月二日,乃解围遁走。上嘉质功,封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明年,太祖又北伐,使质率所统见力向潼关,质顾恋嬖妾,弃营单马还城,散用台库见钱六七百万,为有司所纠,上不问也。

元凶弑立,以质为丹阳尹,加征虏将军。后世祖即位,加质为散骑常侍,使持节如故。时世祖自揽威柄,而质以少主遇之,是事专行,多所求欲。台符屡加检诘,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会义宣有憾于世祖。质因此密信说诱,陈朝廷得失。又谓“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义宣时未受丞相,质子敦为黄门侍郎,奉诏敦劝,道经寻阳,质令敦具更譬说,并言世祖短长,义宣乃意定。驰报豫州刺史鲁爽,期孝建元年秋同举。爽失旨,即便起兵。遣人至京邑报弟瑜,瑜席卷奔叛。瑜弟弘为质府佐,世祖遣报质,质于是执台使,狼狈举兵。

兵败无所归,乃入南湖逃窜,无食,摘莲啖之。追兵至,窘急,以荷覆头,自沈于水,出鼻。军主郑俱儿望见,射之中心,兵刃乱至,肠胃缠萦水草,队主裘应斩质首,传京都,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宋书·臧质传》,有删改)

【注】①桑乾:桑乾宫。

(1)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质以少主遇之 遇:待遇

B.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图:图谋,打算

C.期孝建元年秋同举 期:约定

D.自沈于水,出鼻 沈:沉入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

B.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

C.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

D.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

(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指母亲去世。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必须解官回家,为父母守孝,守孝期满才可回朝为官。

B.寡人,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

C.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弑,古时儒家尊卑思想意为以下犯上之意。如“弑君”“弑父”。此处指太子刘邵杀宋文帝,自立为帝。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臧质年轻时喜欢打猎,特别会赌博。曾经与人一起去打猎,遇到老虎突然冲出来,同来的人四散逃跑,他一箭就将老虎射死了。

B.臧质为人轻佻放纵,因此被太祖降职处罚。辅佐世祖时,也专横独断,贪得无厌,多次被朝廷派人检查质问。

C.臧质因击派北魏拓跋焘有功,受到太祖的褒奖,甚至因留恋姬妾,弃军回家,大肆挥霍府库钱财而被弹劾,太祖也没处罚他。

D.多行不义必自毙,臧质自恃功高,藐视君主,私欲膨胀,最终唆使义宣造反,兵败被杀,脑袋被传到京师。

(5)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

A.凭借刘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挟制,想表面上推戴他,来完成他的志向。

B.因为刘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成功,想表面上推戴他,来完成他的志向。

C.凭借刘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成功,想表面上推戴他,暗中则自己掌权。

D.因为刘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挟制,想表面上推戴他,暗中则自己掌权。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

(1)对词作表现的情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

B.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

C.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之情。

D.对友人的埋怨之情。词人听说友人所在地宁静闲适,但从不邀请词人,表现内心的埋怨。

(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二(承智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8题,共40分)

1、

下列默写,全部正确的两项是( )

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宁客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考点】
【答案】

A,C

【解析】

B项,“螯”;D项,“溘”。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午三、四两个班的同学参加学术报告会。

B.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C.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D.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考点】
【答案】

A

【解析】

B项,分号改为逗号;C项,层次划分不明,应为“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D项,并列谓语中间不用顿号。

3、

下列关于漫画内容和寓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1

A.漫画中的一排牙齿正中间是一颗金牙,上面写着“公款”二字,讽刺某些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腐败现象。

B.漫画中的一排牙齿正中间是一颗金牙,上面写着“公款”二字,讽刺某些人利用公款大吃大喝的腐败现象。

C.漫画中的一排牙齿上写着“大吃大喝和公款”字样,讽刺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导利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不良现象。

D.漫画中的一排牙齿上写着“大吃大喝和公款”字样,讽刺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导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不良现象。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此题注意“牙齿上的字”和门牙上的钥匙。

4、

下列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反问、比喻)

B.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衬托、借代)

C.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对偶、比喻)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对比、拟人)

【考点】
【答案】

B,C

【解析】

A项,设问、比喻;D项,没有拟人。

5、

下列文学常识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盛唐——《登高》

B.白居易——盛唐——《琵琶行》

C.李商隐——晚唐——《锦瑟》

D.辛弃疾——宋朝——《念奴娇·赤壁怀古》

【考点】
【答案】

C

【解析】

A项,应为杜甫;B项,应为中唐;D项,应为“苏轼”。

6、

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越(yú) 鸟瞰(kàn) 一丘之貉(luò)栩栩如生(xǔ)

B.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jīng)

C.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 饕餮大餐(tiè)

D.觊觎(jì) 攻讦(jié) 光阴荏苒(rǎn) 心怀叵测(pǒ)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项,“貉”应读“hé”;B项,“凹”应读“āo”;C项,“咀”应读“jǔ”,“ 餮”应读“tiè”。

7、

下列选项字词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签署 发贴子 雍容华贵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B.端详 螺丝钉 额手称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惊诧 震慑力 眼花瞭乱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延袭 扫描仪 不屈不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发帖子;B哈密瓜;C眼花缭乱。此题考查常用字、易混字的正确书写,记忆字形可以根据词意来记忆,比如:发帖子,帖子有喜帖(结婚时发的帖子),哀贴(死人时发的帖子),主要为请帖之意。密:稠的意思。缭乱:纷乱.眼花缭乱: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不清。

8、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B.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 , 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微”字当选年度汉字,“莫言”“你幸福吗”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C.中国和本地区国家就解决南海分歧达到了有效共识,希望域外国家支持而不是干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势力,不要节外生枝。

D.《美人鱼》公映12天就收获了24.65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美人鱼》票房超过30亿指日可待。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 项,“不足为训”是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正确。B项,“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对象错误。C项,“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正确。D项,“指日可待”(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通常指好的事物或情况。正确。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秋时期,会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类型多样,而且次数空前频繁。前人在概括春秋形势特点时常说:“世道交丧,盟诅滋彰”“侵伐盟会,无时无之”,诚为不刊之论。可以说,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

春秋会盟是中国奴隶社会衰落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奴隶制遭破坏、大国争霸、礼乐废坏的社会现实。所以,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春秋史,就必须对春秋会盟进行探讨。春秋会盟作为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列国交往、列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会盟是实行霸主政治的手段。西周时,天子有无限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册封一些方伯,代表自己坐镇一方,进行统治。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霸主政治。霸主政治象方伯政治一样,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形式。

春秋时,“周德虽衰,天命未改”的社会心理驱使着人们仍然尊崇周室。霸主迎合人们这种心理,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帜,提出“奖王室”的口号。当王室发生内乱或遭侵凌时,就举行会盟,帮助王室平定混乱。如王室的王子克、王子颓、王子带、王子朝等发动的叛乱,便都是霸主或大国诸侯帮助平定的。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从而屏卫周王室。霸主还帮助王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如鲁昭公二十五年的黄父之会,晋赵简子就“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

救助王室的会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王室衰微的过程,但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会盟的主持者多为霸主,而霸主尊王常常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从而争取更多的与国、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就使霸主代替周王号令诸侯成为历史的必然。

霸主不仅用会盟救助王室,还用会盟在列国中推行霸政。《国语·晋语七》:“(悼公)四年,诸侯会于鸡丘,于是乎布命……”韦昭认为:“命谓朝聘之数,同好恶、救灾患之属。”可见,会盟是霸主推行霸政的方式之一。

春秋时,不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下层平民百姓,普遍存有反战愿望和重视会盟的心理。而且,在会盟中,霸主取得的利益往往比用武力取得的还要多,所以,会盟便成为霸主常用的推行霸政的手段之一。齐桓公自北杏之会始,共举行十多次会盟,史载“衣裳之会十有一,兵车之会四”即是其例。

春秋时,立贤、立爱之事时有发生。郑武姜欲立叔段,宋宣公舍子与夷而立弟穆公,穆公舍其子公子冯而立兄子殇公,鲁庄公问后于叔牙等,都反映出嫡长子继承制面临着挑战。而君统继承上的争斗又往往是与国君妻妾关系上的混乱分不开的。晋献公宠骊姬,周王以狄女为后都引起了君统继承上的纠纷。当时人认为“并后、匹嫡”是“乱之本”。因此,在会盟的约文中反复强调“无易树子(树子即嫡子),无以妾为妻”,力图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破坏加以制止,从而避免发生诸子与嫡长子争夺君位的情况,使君位得以顺利地传递。

春秋初期,各国大族兴起。列国大世族,如鲁国的展氏、臧孙氏、郈氏等出自孝公,三桓出自桓公,东门氏出自庄公。齐国的管氏、鲍氏、崔氏、庆氏等,也强大于春秋前、中期。郑国的七穆出自穆公。宋国的戴、庄、桓等大族,晋国的六卿,卫国的孙、宁等强族都形成于春秋前期。大族的兴起对公室构成威胁,所以,公室对大族展开了激烈的、血腥的斗争,晋献公对诸公子的屠杀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人们也看到了公室与大族关系的另一面。由于这些大族多为公族,公室的存在又需要公族的拱卫。公室好比树的主干,公族是枝叶,尽去枝叶,主干也必然要死亡。因此,葵丘之盟约文中特地规定“无专杀大夫”,旨在纠正过激行为,让大族屏藩公室。但是,它并没有彻底平息公室与卿大夫的斗争,却导致了后来事情向另一极端发展,纵容、姑息大族,养痈遗患,使“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趋势。

(节选自张全民《试论春秋会盟的历史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国利用会盟争霸,会盟成为霸主推行霸政的必用的一种手段,齐桓公“兵车之会四”就是其例。

B.狄泉之盟是在王室遭侵凌时举行的帮助王室平定混乱局面的会盟,目的是保卫周王室不受侵犯。

C.葵丘之盟规定“无专杀大夫”,调和了公室和大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却造成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

D.晋献公宠骊姬和周王以狄女为后使嫡长子继承制受到破坏,会盟约定便成为维持君统继承制度的手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国的实力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王权衰弱,就会出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霸主始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

B.霸主们保卫天子、帮助王室常常借用“尊王”的名号,霸主们的这种做法符合当时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

C.春秋时期,会盟类型多样且次数频繁,表明了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而春秋会盟的主持者都是霸主。

D.下层平民百姓希望借助会盟消弭战争,上层统治者也寄希望于会盟,他们都是十分重视会盟的。

【考点】
【答案】

(1)A

(2)C

【解析】

(1)根据原文内容来看,会盟成为霸主推行霸政的常用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必用手段”。(2)“春秋会盟的主持者都是霸主”的说法过于绝对。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平铺直叙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但却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指责,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较高的审美水平。

D.作者引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对那些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们的不满。

(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以“围墙”为题目,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围绕“围墙”展开了故事,也突出了人物之间的对比;同时,围绕“围墙”表达了小说深刻的主旨。

B.马而立觉得“修好的围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但是却让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但却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C.小说主要通过语言、肖像、神态、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手法,塑造了马而立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像马而立一样愿意做事也能做好事的人在现在的社会里难有出头之日的悲剧。

D.马而立修好的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因而受到了所有人的赞扬。

(3)下列分析概括马而立的形象特点,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辛勤高效:接到任务后,他“一支烟还没有抽完”,就着手干活;一直干到“夜间十一点”,累到睡了很沉的觉。

B.有才干:修好的围墙得到了路人的赞许和专家门的一致好评。

C.朴实热情:不管围墙是受到批评还是得到赞誉,他只管做好工作,“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炭火盆体现了他事事为工作、时时为大家的形象。

D.衣冠楚楚: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

E.心情压抑:干了活儿,做了很多事,尤其是修砌围墙遭到一些人的不满,他们都分别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4)对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结构上,马而立在“围墙”进进出出,是对小说题目和开头的呼应,结构严谨。

B.在情节上,写出马而立不愿意参会,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且做得很好。

C.在主题上,升华主旨,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弊端的批判和嘲讽。

D.在形象上,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了马而立的朴实热情,又让读者读出一层悲凉之意。

E.在效果上,既有马而立前后做事能力和方式的对比,也有与其他人的对比,引起读者思考。

【考点】
【答案】

(1)D

(2)A,B

(3)D,E

(4)B,E

【解析】

(1)A项, “平铺直叙”错误,小说情节一波三折;B项,“信赖和赏识”无中生 有;C项,“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较高的审美水平”理解错误。(2)C项,侧面描写手法也是主要手法;没有出头之日错误;D项,所有人错误。(3)D项,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只是一些人对他的疑虑,不能代表他的形象。E项,心情压抑错误,虽然受到一些人的不满,但该怎么做依然怎么做,心思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4)B项,不是不愿参会,是没权参会;E项,马而立前后做事能力和方式没有对比。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11、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臧质,字含文,东莞莒人。父熹,字义和,习骑射,尝与人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质少好鹰犬,善蒱博意钱之戏。永初元年,为员外散骑侍郎。母忧去职。服阕,为江夏王义恭抚军。以轻薄无检,为太祖所知,徙为给事中。

虏侵徐、豫,拓跋焘率大众数十万遂向彭城,质率万人北救。既败,质投盱眙。盱眙太守沈璞完为守战之备,质大喜,因共守。焘与质书,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①哉。”二月二日,乃解围遁走。上嘉质功,封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明年,太祖又北伐,使质率所统见力向潼关,质顾恋嬖妾,弃营单马还城,散用台库见钱六七百万,为有司所纠,上不问也。

元凶弑立,以质为丹阳尹,加征虏将军。后世祖即位,加质为散骑常侍,使持节如故。时世祖自揽威柄,而质以少主遇之,是事专行,多所求欲。台符屡加检诘,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会义宣有憾于世祖。质因此密信说诱,陈朝廷得失。又谓“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义宣时未受丞相,质子敦为黄门侍郎,奉诏敦劝,道经寻阳,质令敦具更譬说,并言世祖短长,义宣乃意定。驰报豫州刺史鲁爽,期孝建元年秋同举。爽失旨,即便起兵。遣人至京邑报弟瑜,瑜席卷奔叛。瑜弟弘为质府佐,世祖遣报质,质于是执台使,狼狈举兵。

兵败无所归,乃入南湖逃窜,无食,摘莲啖之。追兵至,窘急,以荷覆头,自沈于水,出鼻。军主郑俱儿望见,射之中心,兵刃乱至,肠胃缠萦水草,队主裘应斩质首,传京都,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宋书·臧质传》,有删改)

【注】①桑乾:桑乾宫。

(1)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质以少主遇之 遇:待遇

B.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图:图谋,打算

C.期孝建元年秋同举 期:约定

D.自沈于水,出鼻 沈:沉入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

B.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

C.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

D.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

(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指母亲去世。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必须解官回家,为父母守孝,守孝期满才可回朝为官。

B.寡人,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

C.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弑,古时儒家尊卑思想意为以下犯上之意。如“弑君”“弑父”。此处指太子刘邵杀宋文帝,自立为帝。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臧质年轻时喜欢打猎,特别会赌博。曾经与人一起去打猎,遇到老虎突然冲出来,同来的人四散逃跑,他一箭就将老虎射死了。

B.臧质为人轻佻放纵,因此被太祖降职处罚。辅佐世祖时,也专横独断,贪得无厌,多次被朝廷派人检查质问。

C.臧质因击派北魏拓跋焘有功,受到太祖的褒奖,甚至因留恋姬妾,弃军回家,大肆挥霍府库钱财而被弹劾,太祖也没处罚他。

D.多行不义必自毙,臧质自恃功高,藐视君主,私欲膨胀,最终唆使义宣造反,兵败被杀,脑袋被传到京师。

(5)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

A.凭借刘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挟制,想表面上推戴他,来完成他的志向。

B.因为刘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成功,想表面上推戴他,来完成他的志向。

C.凭借刘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成功,想表面上推戴他,暗中则自己掌权。

D.因为刘义宣能力平庸,容易挟制,想表面上推戴他,暗中则自己掌权。

【考点】
【答案】

(1)A

(2)B

(3)B

(4)A

(5)D

【解析】

(1)遇:对待。“遇”接了宾语“之”,所以应为动词。(2) “持久”一个词语不要断开,“事”做后句的主语,“则”表转折,前面断开。(3)“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错,寡人不是皇帝的专有名词,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即指梁惠王。文中的“寡人”是臧质的自称。(4)“曾经与人一起去打猎,遇到老虎突然冲出来,同来的人四散逃跑,他一箭就将老虎射死了。”错,不是臧质,应是他的父亲臧熹。(5)注意重点词语“以”“勒”“以成其志”的翻译。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

(1)对词作表现的情感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

B.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

C.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之情。

D.对友人的埋怨之情。词人听说友人所在地宁静闲适,但从不邀请词人,表现内心的埋怨。

(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考点】
【答案】

(1)D

(2)A,D

【解析】

(1)D项,不是埋怨,是相见恨晚,对友人宁静致远的品行的赞赏。(2)A项,“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项,“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