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3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国历来就有在清明节前后植树的传统,全民义务植树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大家都树立生态文明的共识。

B. 万象农业博览园游人如潮,开园半个月,门票收入超过360多万元,带动周边交通和餐饮业的发展。

C. 感知汉文化实践课程以汉中概览、两汉三国、真美汉中、汉服汉礼、天汉茶香、民居汉韵六个单元组成,供学生自由选择组合。

D. 朋友圈呈现的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自己价值观的诠释,要不要把自己的努力分享到朋友圈,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为公职人员,言行都代表着政府,不仅在平时要谨言慎行,在网络更应该危言危行。

②除了馒头配白开水,老李三个月来不识肉滋味,今日结束了户外工作,终于能尝鼎一脔。

③中国柔道选手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令对手不寒而栗。

④和许多收藏家一样,叶盛将个人的收藏品全部公诸同好,并将其研究方法教授给学生。

⑤李白的《将进酒》,气势豪迈,盛情奔放,语言有气势,如江河日下,一泻千里。

⑥如今越来越多的司机在通过斑马线前会自觉减速或停下来。开车礼让行人,已蔚然成风。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荐,擢陕西提学副使。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拒不应。会其地数震,攀龙心悸,念母思归,遂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①例,特予告归。予告者,例得再起。

攀龙既归,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许辈过从靡间。时徐中行亦家居,坐客恒满,二人闻之,交相得也。归田将十年,隆庆改元,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擢河南按察使。攀龙至是摧亢为和,宾客亦稍稍进。无何,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

攀龙之始官刑曹也,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辈倡诗社。王世贞初释褐,先芳引入社,遂与攀龙定交。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翕然和之,非是,则诋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自号沧溟。

(《明史·李攀龙传》)

注①何景明,明代“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后官复原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

B. 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

C. 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

D. 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已经在太学里学习的生员。

B. “予告”,古代官吏休假制度。官吏休假称“告”,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高,允许带职休假。一般不得归家,居官不视事。

C. “释谒”,褐为粗布衣服,释谒指脱去平民衣服,进行官府任职。后来也指考入各级官办学校学习的生员。

D. “乐府”是秦代以来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扩大乐府规模,从民间搜集大量民歌,后人称汉乐府。乐府也成为诗体名称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攀龙出身贫寒,勤奋好学,每天阅读古书,时人看作狂生,最终成绩斐然,被推举为一代宗匠,文章为世人所推崇认可。

B. 因居官之地发生地震,思念家人,李攀龙要求请病假回乡。朝廷因其政绩突出,破例特许他带职请假,回来后依然起用。

C. 李攀龙性情疏放傲慢,为官不屈从权贵,归田后谢绝慕名而至者,也不与权贵往来。然创作上也自视甚高,党同代异。

D. 李攀龙与王世贞等人结为诗社,世称“七子”。然才高气盛,互相夸耀,认为当世无人能比,在当时颇负盛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拒不应。

(2)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_________”,而当世人却耻学于师。他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为时已久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者从人到月、从古到今高度概括了万事难以圆满的道理。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小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淳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贼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6、

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1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横扫人类围棋顶尖高手,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创作了现代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多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史蒂芬·霍金说:“人工智能发展极致,将导致人类的灭亡。”天文物理学家马克思·帖哥马克说:“一方面,人工智能有可能解决人类大部分的问题,包括死亡。另一方面,它能摧毁生命,出摧毁一切我们在乎的事。”

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你有怎样的畅想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国历来就有在清明节前后植树的传统,全民义务植树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大家都树立生态文明的共识。

B. 万象农业博览园游人如潮,开园半个月,门票收入超过360多万元,带动周边交通和餐饮业的发展。

C. 感知汉文化实践课程以汉中概览、两汉三国、真美汉中、汉服汉礼、天汉茶香、民居汉韵六个单元组成,供学生自由选择组合。

D. 朋友圈呈现的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自己价值观的诠释,要不要把自己的努力分享到朋友圈,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搭配不当。“树立”改为“有”;B.语意重复,取点“超过”;C.项搭配不当,将“以”改为“由”。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为公职人员,言行都代表着政府,不仅在平时要谨言慎行,在网络更应该危言危行。

②除了馒头配白开水,老李三个月来不识肉滋味,今日结束了户外工作,终于能尝鼎一脔。

③中国柔道选手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令对手不寒而栗。

④和许多收藏家一样,叶盛将个人的收藏品全部公诸同好,并将其研究方法教授给学生。

⑤李白的《将进酒》,气势豪迈,盛情奔放,语言有气势,如江河日下,一泻千里。

⑥如今越来越多的司机在通过斑马线前会自觉减速或停下来。开车礼让行人,已蔚然成风。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运用。题中,②“尝鼎一脔”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也写作一脔之鼎。不合语境;③“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不合语境;⑤“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望文生义。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荐,擢陕西提学副使。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拒不应。会其地数震,攀龙心悸,念母思归,遂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①例,特予告归。予告者,例得再起。

攀龙既归,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许辈过从靡间。时徐中行亦家居,坐客恒满,二人闻之,交相得也。归田将十年,隆庆改元,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擢河南按察使。攀龙至是摧亢为和,宾客亦稍稍进。无何,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

攀龙之始官刑曹也,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辈倡诗社。王世贞初释褐,先芳引入社,遂与攀龙定交。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翕然和之,非是,则诋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自号沧溟。

(《明史·李攀龙传》)

注①何景明,明代“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后官复原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

B. 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

C. 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

D. 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已经在太学里学习的生员。

B. “予告”,古代官吏休假制度。官吏休假称“告”,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高,允许带职休假。一般不得归家,居官不视事。

C. “释谒”,褐为粗布衣服,释谒指脱去平民衣服,进行官府任职。后来也指考入各级官办学校学习的生员。

D. “乐府”是秦代以来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扩大乐府规模,从民间搜集大量民歌,后人称汉乐府。乐府也成为诗体名称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攀龙出身贫寒,勤奋好学,每天阅读古书,时人看作狂生,最终成绩斐然,被推举为一代宗匠,文章为世人所推崇认可。

B. 因居官之地发生地震,思念家人,李攀龙要求请病假回乡。朝廷因其政绩突出,破例特许他带职请假,回来后依然起用。

C. 李攀龙性情疏放傲慢,为官不屈从权贵,归田后谢绝慕名而至者,也不与权贵往来。然创作上也自视甚高,党同代异。

D. 李攀龙与王世贞等人结为诗社,世称“七子”。然才高气盛,互相夸耀,认为当世无人能比,在当时颇负盛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拒不应。

(2)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

【考点】
【答案】

【1】B

【2】C

【3】A

【4】(1)同乡殷学当巡抚,用檄文命令他写文章,李攀龙愤怒地说:“文章可以用檄文来得到的吗?”拒绝不答应。(檄,用檄文。属,连缀,写作。怫,愤怒。致,招致,得到)

(2)客人登门拜访,一概谢绝不见,高官到来也是一样,因而得了傲慢的名声。(率、谢、然、以是)

参考译文: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便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勤奋好学。稍大后成为生员,跟朋友许邦才、殷士儋学诗歌。后来,更加厌恶训诂学,天天阅读古书,同乡人都把他看作狂放的人。考中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予刑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逐渐升为顺德知府,有良好的政绩。上司共同举荐,提升为陕西提学副使。同乡殷学当巡抚,用檄文命令他写文章,李攀龙愤怒地说:“文章可以用檄文来得到的吗?”拒绝不答应。正好他住的地方多次地震,李攀龙心里害怕,念母思家,于是托病辞职。按惯例,地方官因病辞职的便不再起用,吏部看重他的才能,沿用何景明的先例,特地准许他休假回家。休假的,依惯例可以再次起用。

李攀龙归家后,建造白雪楼,名声越来越大,客人登门拜访,一概谢绝不见,高官到来也是一样,因而得了傲慢的名声。惟独与老朋友殷士儋、许邦才等人的交往不断。当时徐中行也在家居住,家中总是宾客满座,二人听说对方情况后,交往很融洽。李攀龙回家将近十年,隆庆元年被推荐起用,任浙江副使,改任参政,提升为河南按察使。李梦龙到这时变傲慢为谦和,宾客也逐渐多起来。不久,回家料理母亲的丧事,因哀伤过度损伤身体而患病,疾病稍微好转,然一天因心痛而去世。

李攀龙当初在刑部任官时,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等人倡导成立诗社。王世贞初任官职,李先芳引荐他加入诗社,便与李攀龙结为朋友。第二年,李先芳到外地做官。又过了两年,宗臣、梁有誉加入诗社,这就是五子。不久,徐中行、吴国伦也来了,于是改称七子。几个人大多年少,才高气盛,互相夸耀,认为当世无人能比,七才子的名声传遍天下。李攀龙排斥李先芳、吴维岳,不让他们参加诗社,不久谢榛也被排斥,李攀龙便成了诗社的首领。他的观点认为文章自西京以后,诗歌自天宝以后,都不值得一看,本朝惟独推崇李梦阳。众文人一致附和他,不赞同的,则被诋毁为宋学。李攀龙才思刚健不凡,名气最大,惟独看重王世贞,世人也并称他们为王、李。他们又与李梦阳、何景明一起并称为何、李、王、李。他作诗,务必以声调取胜,他所仿作的乐府诗,有的将古诗改动几个字作为自己的作品,文章则艰涩拗口,读者甚至难以读完整篇文章。喜欢他的人将他推崇为一代宗师,但也受到世人很多挑剔。他自号沧溟。

【解析】

选自《明史》 作者:张廷玉 朝代:清

【1】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原文断句: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_________”,而当世人却耻学于师。他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为时已久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者从人到月、从古到今高度概括了万事难以圆满的道理。

【考点】
【答案】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小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淳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贼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BE

【2】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项,“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从 “此兴悠哉”可以知道。悲歌 : ①悲壮地歌唱:慷慨~ㄧ~当哭。②指悲壮的或哀痛的歌:一曲~。 击筑 : 1.筑﹐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筝﹐以竹尺击之﹐声音悲壮。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下片情怀”“如何抒发”。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关键词句、手法分析作答。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6、

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为“一分钟试卷”下定义,要求要点完备,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1

【考点】
【答案】

“一分钟试卷”是由美国帕曲卡•克罗斯提出的,以课堂重点、难点、疑点为测试内容,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在课堂结束前进行的一种测试形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下定义,题干要求给“一分钟试卷”下定义。首先抓住图片中关键信息,“提出”“内容““目的”“时间”用简短明确的语句答题。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横扫人类围棋顶尖高手,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创作了现代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多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史蒂芬·霍金说:“人工智能发展极致,将导致人类的灭亡。”天文物理学家马克思·帖哥马克说:“一方面,人工智能有可能解决人类大部分的问题,包括死亡。另一方面,它能摧毁生命,出摧毁一切我们在乎的事。”

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你有怎样的畅想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考点】
【答案】

人工智能如何打开未来

“来!试试这杯机器人的手冲咖啡。”从下单到取咖啡只需十秒左右,在美国旧金山,一款咖啡机器人近期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不少体验者认为,机器的手冲咖啡可媲美人工制作。无论是咖啡师、厨师,还是服务员、保洁员,以“机器人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电影《摩根》的预告片出自人工智能之手,新闻消息由机器人完成,谷歌机器人在围棋的人机对战中屡尝胜果……拥抱人工智能,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红利。20世纪50年代,十位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60多年来,原本存于科幻故事里的主角,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无人汽车到农牧自动化作业,从医疗看护到育婴保姆,人工智能早已见惯不怪,对劳动力的解放也显而易见。但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并未变得更加从容,对其了解越深入越觉得担忧,每一波人工智能的升级,都伴有焦虑和恐惧。在好莱坞电影中,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后“造反”的桥段不胜枚举。如何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答案依然在探索之中。

今年1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预测,人类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对技术乐观派而言,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为发展更新了“发动机”。埃森哲咨询公司在研究了美国、英国等12个发达国家后认为,人工智能预计在2035年能将这些国家的生产率提高40%左右。然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人工智能或许是一个随时可能“张开獠牙”的影子。正如霍金所言,“人类由于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并会被取代。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终结”。从“类人类”到掌握人类思维,科学家们的提醒,揭示了潜在危险所具有的巨大能量。

不过,有一点是共识,即机器人与自然人不同,而且要加以区分。近期,欧洲议会就正式向委员会提议,打算设立一套全面的法律来界定人工智能带来的责任和道德问题。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我,机器人》中曾设想“机器人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能在人类受到伤害时袖手旁观。考虑到机器人会在很多领域代替人类工作,比尔·盖茨就提议向机器人征税,此前欧洲议会也对类似法律提案进行过投票。制定法规,是否会造成过度干预,又该如何避免阻碍创新?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人类也在进行着去焦虑化和去危机化的制度探索。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要严肃思考如何把今天的智能革命赋予大众,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不管达到临界值、超过人类智力总和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有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