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红楼梦》中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分别指的是宝玉和黛玉。

B.《子夜》的命名蕴含深刻的寓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C.《茶馆》的结尾“茶客甲”有一句话:“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D.《家》中,觉新的两个弟弟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是新时代青年的代表。

E.《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赠予情人全部私蓄而被狂怒的父亲葛朗台剥夺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在她美好青春之时等来的却是发财归来而移情别恋的负心汉。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无需忧虑,因为 ____________!希望所有的人过了冬天,会更加有朝气。

①总有冰雪会去封锁长路

②虽然总有秋风会去收集落叶

③就让我们默默地享受甜蜜的等待吧

④但春天它从来没有错过向花容鸟语发出请柬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3、

下列学生习作中语句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王教授寄来的拙作已经收到,真是精妙绝伦!

B.你的大恩大德,我无以言表。他日定到贵府,当面致谢。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听说贵公司运转困难,如需指点,我将不吝赐教。

4、

下列可作对联上联“万象更新新世纪”的下联是( )

A.燕子翻飞一世春

B.五羊献瑞瑞门庭

C.五羊献瑞报佳音

D.百鸟鸣春春盈门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文学是艺术,它必须要有精神含量,要能净化心灵;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能让人欣赏优美的文字、从故事中找到快乐之外,还能启迪、教育、引导人。

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记录了探索救国真理和强国之路,展示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与美好前景。

C.本来是想帮你一把的,可是没想到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真是我当初始料未及的。

D.巴基斯坦政府自从对塔利班采取强硬措施以来,包括西北边境省首府白沙瓦在内的许多城市已遭受了数十起爆炸袭击,造成逾百人死亡。

6、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仁川亚运会圆满谢幕,中国代表团实现了金牌数、奖牌数“双第一”的目标,起富强、文明的新中国形象。令人痛惜的是,三大球成绩糟糕。虽然这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无论如何都辜负了国家多年来的经营。

A.树立 涉及 呕心沥血

B.竖立 关涉 处心积虑

C.树立 关涉 呕心沥血

D.竖立 涉及 处心积虑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 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

(2)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

(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

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毁誉

季羡林

①好誉而恶毁,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②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

③我主张对毁誉要加以细致的分析。首先要分清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这些情况弄不清楚,只谈毁誉,至少是有点模糊。

④我记得在什么笔记上读到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最心爱的人,只有一只眼。于是他就觉得天下人(一只眼者除外)都多长了一只眼。这样的毁誉能靠得住吗?

⑤还有我们常常讲什么“党同伐异”,又讲什么“臭味相投”等等。这样的毁誉能相信吗?

⑥孔门贤人子路“闻过则喜”,古今传为美谈。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因为我要分析。是谁说的?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而说的?分析完了以后,再定“则喜”还是“则怒”。喜,我不会过头;怒,我也不会火冒十丈,怒发冲冠。孔子说:“野哉,由也!”大概子路是一个粗线条的人物,心里没有像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

⑦我自己有一个颇为不寻常的经验。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因此,他勃然对我心怀不满。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这种事,只能一笑置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

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生活环境等不同,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都不会一样。比如吃饭,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爱红,有人爱绿,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本来有点贬义,我们可以正用。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以免误会。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的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

(选自季羡林著《谈人生》,有删减)

(1)请简要说明第二段中“置之度内”的含义。

(2)第七段中,对于某学者的结怨,作者是“一笑置之”,这与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矛盾吗?请简要说明。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车窗外

周国平

①小时候喜欢乘车,尤其是火车,占据一个靠窗的位置,扒在窗户旁看窗外的风景。这爱好至今未变。

②列车飞驰,窗外无物长驻,风景永远新鲜。

③其实,窗外掠过什么风景,这并不重要。我喜欢的是那种流动的感觉。景物是流动的,思绪也是流动的,两者融为一片,仿佛置身于流畅的梦境。

④当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出神时,我的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召自来,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样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于是我发现,平时我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使得我的心灵的窗户有太多的时间是关闭着的,我的心灵的世界里还有太多的风景未被鉴赏。而此刻,这些平时遭到忽略的心灵景观在打开了的窗户前源源不断地闪现了。

⑤所以,我从来不觉得长途旅行无聊,或者毋宁说,我有点喜欢这一种无聊。在长途车上,我不感到必须有一个伴让我闲聊,或者必须有一种娱乐让我消遣。我甚至舍不得把时间花在读一本好书上,因为书什么时候都能读,白日梦却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⑥就因为贪图车窗前的这一份享受,凡出门旅行,我宁愿坐火车,不愿乘飞机。飞机太快地把我送到了目的地,使我来不及寂寞,因而来不及触发那种出神遐想的心境,我会因此感到像是未曾旅行一样。航行江海,我也宁愿搭乘普通轮船,久久站在甲板上,看波涛万古流涌,而不喜欢坐封闭型的豪华快艇。有一回,从上海到南通,我不幸误乘这种快艇,当别人心满意足地靠在舒适的软椅上看彩色录像时,我痛苦地盯着舱壁上那一个个窄小的密封窗口,真觉得自己仿佛遭到了囚禁。

⑦我明白,这些仅是我的个人癖性,或许还是过了时的癖性。现代人出门旅行讲究效率和舒适,最好能快速到把旅程缩减为零,舒适到如同住在自己家里。令我不解的是,既然如此,又何必出门旅行呢?如果把人生譬作长途旅行,那么,现代人搭乘的这趟列车就好像是由工作车厢和娱乐车厢组成的,而他们的惯常生活方式就是在工作车厢里拼命干活和挣钱,然后又在娱乐车厢里拼命享受和把钱花掉,如此交替往复,再没有工夫和心思看一眼车窗外的风景了。

⑧光阴蹉跎,世界喧嚣,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如果哪一天我只是埋头于人生中的种种事务,不再有兴致扒在车窗旁看沿途的风光,倾听内心的音乐,那时候我就真正老了俗了,那样便辜负了人生这一趟美好的旅行。

(1)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第五段里的“白日梦”在文中有何内涵?

(3)文章标题为“车窗外”,主要写乘车的爱好,但为何在第六段写航行江海之事?

(4)有人说周国平的作品是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请从“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两个角度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节选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删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第二部分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2)《人间词话》是对中国传统诗话的传承和发展,北宋欧阳修就有一部随笔体诗话《______》。

(3)下列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作者齐名的是( )

A.欧阳修

B.柳永

C.苏轼

D.晏殊

(4)文中画横线第一部分三句的语序应为______ , 请简述理由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故不积跬步,______。(荀子《劝学》)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③______ , 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

④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李商隐《锦瑟》)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______ ,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⑦文章合为时而著,______。(白居易《与元九书》)

⑧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曹雪芹《红楼梦》)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请概述词人的情感发展过程。

(2)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以“朦胧”一词概括,请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3)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也描写过,试比较这首词的不同之处。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13、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岁月悠悠,人世匆匆。回望我们的单向旅程,当初的理想是否还在延续,当初的誓言是否还在坚守,当初的承诺是否还在践行?反观静默的自然万象,风霜雨露阻断不了春草一如既往的破土而出,密布阴霾遮蔽不了太阳亘古不变的光芒普照……脚步匆匆的世人啊,能否从中收获人生顿悟?

七、其他(共1题,共5分)

14、

简答题

(1)美国艺术史家贝瑞孙认为,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老人与海》就是这样的杰作。请以小说中的孩子为例,结合故事情节说明象征手法的运用。

(2)东汉许劭认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而罗贯中则认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此,你有何评论?

江苏省盐城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高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红楼梦》中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分别指的是宝玉和黛玉。

B.《子夜》的命名蕴含深刻的寓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C.《茶馆》的结尾“茶客甲”有一句话:“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D.《家》中,觉新的两个弟弟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是新时代青年的代表。

E.《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赠予情人全部私蓄而被狂怒的父亲葛朗台剥夺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在她美好青春之时等来的却是发财归来而移情别恋的负心汉。

【考点】
【答案】

A,E

【解析】

A项中,“阆苑仙葩”是指黛玉,“美玉无瑕”是指宝玉;E项中“因为赠予情人全部私蓄而被狂怒的父亲葛朗台剥夺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错误,葛朗台并不是因为女儿赠予情人私蓄就剥夺了她的继承权,而是在妻子死后,因为自己的贪心而让女儿签署了放弃继承权的证件;

故选:A、E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无需忧虑,因为 ____________!希望所有的人过了冬天,会更加有朝气。

①总有冰雪会去封锁长路

②虽然总有秋风会去收集落叶

③就让我们默默地享受甜蜜的等待吧

④但春天它从来没有错过向花容鸟语发出请柬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文段主要阐释“美好的未来总在甜蜜的等待中到来”的哲理,表达“希望所有的人过了冬天,会更加有朝气”的美好愿望。

“虽然”、“但”表明了②前④后,①紧承②的“总有”,③是在④句的基础上发出的倡议。故其顺序为②①④③。

故选:B

3、

下列学生习作中语句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王教授寄来的拙作已经收到,真是精妙绝伦!

B.你的大恩大德,我无以言表。他日定到贵府,当面致谢。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听说贵公司运转困难,如需指点,我将不吝赐教。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拙作”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

B.正确。

C.“垂询”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D.“指点”、“不吝赐教”是请教别人的客气话,不能用于自己。

故选:B

4、

下列可作对联上联“万象更新新世纪”的下联是( )

A.燕子翻飞一世春

B.五羊献瑞瑞门庭

C.五羊献瑞报佳音

D.百鸟鸣春春盈门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上联中运用了对联中常用的顶针手法,A、C选项明显不符。上联中的“新世纪”明显是定中结构,D选项的“春盈门”则为主谓宾结构。

故选:B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文学是艺术,它必须要有精神含量,要能净化心灵;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能让人欣赏优美的文字、从故事中找到快乐之外,还能启迪、教育、引导人。

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记录了探索救国真理和强国之路,展示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与美好前景。

C.本来是想帮你一把的,可是没想到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真是我当初始料未及的。

D.巴基斯坦政府自从对塔利班采取强硬措施以来,包括西北边境省首府白沙瓦在内的许多城市已遭受了数十起爆炸袭击,造成逾百人死亡。

【考点】
【答案】

A

【解析】

A.正确;

B.成分残缺,缺宾语,在“强国之路”后加“的历程”;

C.成分赘余,“当初”与“始料未及”重复,删掉“当初”;

D.中途易辙,前面主语是“巴基斯坦政府”,后面没接谓语,又出现主语“许多城市”,将“巴基斯坦政府”放到“自从”后。

故选:A

6、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仁川亚运会圆满谢幕,中国代表团实现了金牌数、奖牌数“双第一”的目标,起富强、文明的新中国形象。令人痛惜的是,三大球成绩糟糕。虽然这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无论如何都辜负了国家多年来的经营。

A.树立 涉及 呕心沥血

B.竖立 关涉 处心积虑

C.树立 关涉 呕心沥血

D.竖立 涉及 处心积虑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树立和竖立:抽象事物用树立;具体事物用竖立;“竖立”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事物,如:一根电线杆孤零零地竖立在田野里,“树立”的对象多是抽象的事物,如:树立远大理想;涉及和关涉:关涉,指有所关联,牵涉;例句:这是关涉到国家、人民利益的大事,切不可马虎从事;涉及:1、涉及到 2、关联到出处;呕心沥血: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

句①空白处强调的是“树立起富强、文明的新中国形象”,应填“树立”更好;

句②空白处强调的是“指有所关联,牵涉”,应填“关涉”更好;

句③强调的是“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应填“呕心沥血”更好;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 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

(2)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

(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

【考点】
【答案】

(1)

愚能胜智,弱能胜强。

(2)

“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

(3)

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以佛学史学人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

【解析】

(1)首先在材料中找到与段誉、石破天相关的语句,然后根据对二人的介绍、描写的语句分析概括其特征;(2)本题要求理解句中关键词的含义,首先结合上下语境整体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再分别解释句中“不讲”和“讲”的含义;(3)作者对金庸的评价不唯一,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评价。学生要抓住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然后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解答,比如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对他以佛学史学人小说”方面都进行了评价,学生一一概括出来即可;

故参考答案为:(1)愚能胜智,弱能胜强。(2)“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3)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以佛学史学人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

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毁誉

季羡林

①好誉而恶毁,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②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

③我主张对毁誉要加以细致的分析。首先要分清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这些情况弄不清楚,只谈毁誉,至少是有点模糊。

④我记得在什么笔记上读到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最心爱的人,只有一只眼。于是他就觉得天下人(一只眼者除外)都多长了一只眼。这样的毁誉能靠得住吗?

⑤还有我们常常讲什么“党同伐异”,又讲什么“臭味相投”等等。这样的毁誉能相信吗?

⑥孔门贤人子路“闻过则喜”,古今传为美谈。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因为我要分析。是谁说的?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而说的?分析完了以后,再定“则喜”还是“则怒”。喜,我不会过头;怒,我也不会火冒十丈,怒发冲冠。孔子说:“野哉,由也!”大概子路是一个粗线条的人物,心里没有像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

⑦我自己有一个颇为不寻常的经验。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因此,他勃然对我心怀不满。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这种事,只能一笑置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

⑧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生活环境等不同,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都不会一样。比如吃饭,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爱红,有人爱绿,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本来有点贬义,我们可以正用。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以免误会。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的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

(选自季羡林著《谈人生》,有删减)

(1)请简要说明第二段中“置之度内”的含义。

(2)第七段中,对于某学者的结怨,作者是“一笑置之”,这与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矛盾吗?请简要说明。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考点】
【答案】

(1)

作者主张对于别人的毁誉不能一味的心胸开阔;而应对毁誉加以细致的分析,首先弄清楚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然后,决定是“则喜”还是“则怒”,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

(2)

不矛盾。因为在此之前,作者已经对这种毁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知道了是谁在因为现在所占的“位置”而毁他,而且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向这位学者道歉。只能“一笑置之、置之度外。”

(3)

先引入毁誉话题并提出异样的论点“针对毁誉应该置之度内”;接着借助四、到七段的四个例子,论证面对毁誉需要细致的分析(必要性);最后提出最好的解决方法“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

【解析】

(1)根据文中句子“我主张对毁誉要加以细致的分析。首先要分清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这些情况弄不清楚,只谈毁誉,至少是有点模糊”可知,作者主张对于别人的毁誉不能一味的心胸开阔;而应对毁誉加以细致的分析,首先弄清楚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然后,决定是“则喜”还是“则怒”,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2)根据文中相关句子“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因此,他勃然对我心怀不满。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可知,这里不矛盾。因为在此之前,作者已经对这种毁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知道了是谁在因为现在所占的“位置”而毁他,而且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向这位学者道歉。只能“一笑置之、置之度外。”(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论述层次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采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的形式,用这些词语将答案串联起来。先引入毁誉话题并提出异样的论点“针对毁誉应该置之度内”;接着借助四、到七段的四个例子,论证面对毁誉需要细致的分析(必要性);最后提出最好的解决方法“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

答案:(1)作者主张对于别人的毁誉不能一味的心胸开阔;而应对毁誉加以细致的分析,首先弄清楚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由于什么原因;然后,决定是“则喜”还是“则怒”,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2)不矛盾。因为在此之前,作者已经对这种毁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知道了是谁在因为现在所占的“位置”而毁他,而且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向这位学者道歉。只能“一笑置之、置之度外。”(3)先引入毁誉话题并提出异样的论点“针对毁誉应该置之度内”;接着借助四、到七段的四个例子,论证面对毁誉需要细致的分析(必要性);最后提出最好的解决方法“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车窗外

周国平

①小时候喜欢乘车,尤其是火车,占据一个靠窗的位置,扒在窗户旁看窗外的风景。这爱好至今未变。

②列车飞驰,窗外无物长驻,风景永远新鲜。

③其实,窗外掠过什么风景,这并不重要。我喜欢的是那种流动的感觉。景物是流动的,思绪也是流动的,两者融为一片,仿佛置身于流畅的梦境。

④当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出神时,我的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召自来,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样在心灵的窗户前掠过。于是我发现,平时我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使得我的心灵的窗户有太多的时间是关闭着的,我的心灵的世界里还有太多的风景未被鉴赏。而此刻,这些平时遭到忽略的心灵景观在打开了的窗户前源源不断地闪现了。

⑤所以,我从来不觉得长途旅行无聊,或者毋宁说,我有点喜欢这一种无聊。在长途车上,我不感到必须有一个伴让我闲聊,或者必须有一种娱乐让我消遣。我甚至舍不得把时间花在读一本好书上,因为书什么时候都能读,白日梦却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⑥就因为贪图车窗前的这一份享受,凡出门旅行,我宁愿坐火车,不愿乘飞机。飞机太快地把我送到了目的地,使我来不及寂寞,因而来不及触发那种出神遐想的心境,我会因此感到像是未曾旅行一样。航行江海,我也宁愿搭乘普通轮船,久久站在甲板上,看波涛万古流涌,而不喜欢坐封闭型的豪华快艇。有一回,从上海到南通,我不幸误乘这种快艇,当别人心满意足地靠在舒适的软椅上看彩色录像时,我痛苦地盯着舱壁上那一个个窄小的密封窗口,真觉得自己仿佛遭到了囚禁。

⑦我明白,这些仅是我的个人癖性,或许还是过了时的癖性。现代人出门旅行讲究效率和舒适,最好能快速到把旅程缩减为零,舒适到如同住在自己家里。令我不解的是,既然如此,又何必出门旅行呢?如果把人生譬作长途旅行,那么,现代人搭乘的这趟列车就好像是由工作车厢和娱乐车厢组成的,而他们的惯常生活方式就是在工作车厢里拼命干活和挣钱,然后又在娱乐车厢里拼命享受和把钱花掉,如此交替往复,再没有工夫和心思看一眼车窗外的风景了。

⑧光阴蹉跎,世界喧嚣,我自己要警惕,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如果哪一天我只是埋头于人生中的种种事务,不再有兴致扒在车窗旁看沿途的风光,倾听内心的音乐,那时候我就真正老了俗了,那样便辜负了人生这一趟美好的旅行。

(1)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第五段里的“白日梦”在文中有何内涵?

(3)文章标题为“车窗外”,主要写乘车的爱好,但为何在第六段写航行江海之事?

(4)有人说周国平的作品是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请从“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两个角度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考点】
【答案】

(1)

内容:点明自己的喜好,设置悬念,让读者思考为何作者喜欢乘车时临窗观风景。结构:呼应标题,开篇即明确文章写作话题。为结尾处的主旨句“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作铺垫。

(2)

“白日梦”是指作者在长途旅行中,随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在自己的心灵窗户里不召自来的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是平时遭到我们忽略的心灵景观,表明作者对于乘火车临窗看风景的喜爱。

(3)

从另一种更漫长、更无聊的旅行角度,说明作者喜欢在车窗前观赏风景,在寂寞中触发出神遐想的心境。表明作者的旅行与现代人的不同,他不讲究效率和舒适,他讲究的是享受。

(4)

作者艺术性地看到现代人在喧嚣的世界里,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一方面在人生的工作车厢里拼命干活和挣钱,一方面却又在娱乐车厢里拼命享受和把钱花掉。作者由此反思每个人都曾经拥有的童趣和闲心,呼吁人们经常敞开心灵的窗户,用心鉴赏人生旅途和心灵世界的美好风景,不能辜负人生这趟美好的旅行。

【解析】

(1)“小时候喜欢乘车,尤其是火车,占据一个靠窗的位置,扒在窗户旁看窗外的风景。这爱好至今未变。”从内容上讲,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的喜好,容易引发读者“为什么”的思考。从结构上讲,与文章题目呼应,同时为下文写自己为什么喜欢乘车时临窗观风景做铺垫。(2)分析第四节“当我望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出神时,我的心灵的窗户也洞开了。许多似乎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这时都不召自来”“我的心灵的窗户有太多的时间是关闭着的,我的心灵的世界里还有太多的风景未被鉴赏”这两句话即可得出答案。(3)航行江海也是一种旅行,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作者喜欢观赏窗外的风景,享受那种“出神遐想的心境”,“贪图车窗前的这一份享受”。(4)此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在回答是要把握住作者的思想,不能漫无边际,随意而为。

答案:(1)内容:点明自己的喜好,设置悬念,让读者思考为何作者喜欢乘车时临窗观风景。结构:呼应标题,开篇即明确文章写作话题。为结尾处的主旨句“在人生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作铺垫。(2)“白日梦”是指作者在长途旅行中,随着窗外掠过的景物,在自己的心灵窗户里不召自来的早已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受、无暇顾及的思想。是平时遭到我们忽略的心灵景观,表明作者对于乘火车临窗看风景的喜爱。(3)从另一种更漫长、更无聊的旅行角度,说明作者喜欢在车窗前观赏风景,在寂寞中触发出神遐想的心境。表明作者的旅行与现代人的不同,他不讲究效率和舒适,他讲究的是享受。(4)作者艺术性地看到现代人在喧嚣的世界里,忙于种种所谓必要的工作。一方面在人生的工作车厢里拼命干活和挣钱,一方面却又在娱乐车厢里拼命享受和把钱花掉。作者由此反思每个人都曾经拥有的童趣和闲心,呼吁人们经常敞开心灵的窗户,用心鉴赏人生旅途和心灵世界的美好风景,不能辜负人生这趟美好的旅行。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节选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删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第二部分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2)《人间词话》是对中国传统诗话的传承和发展,北宋欧阳修就有一部随笔体诗话《______》。

(3)下列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作者齐名的是( )

A.欧阳修

B.柳永

C.苏轼

D.晏殊

(4)文中画横线第一部分三句的语序应为______ , 请简述理由______。

【考点】
【答案】

(1)

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2)六一诗话

(3)C

(4)②③①;这三句分别按照“明晰目标,孜孜以求,豁然贯通”顺序展开

【解析】

(1)此道断句题明确只有三处断句,要加以注意,根据文章谈论话题可以断为: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根据“所得”一词可以知道,后面都是“所得”内容,可以断为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译文为:心中突然有了想法,做学问有着三种境界,喝酒喝水难道不也有这三种境界吗?姑且这样说。(2)此题考查了文学常识,欧阳修号六一居士,他的诗话为《六一诗话》。(3)此题考查了文学常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作者为辛弃疾,与之齐名的是苏轼,文学上有“苏辛”一说。(4)此题考查了学生对三句诗句的理解,要结合人生境界思考。

答案:(1)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2)六一诗话(3)C(4)②③①;这三句分别按照“明晰目标,孜孜以求,豁然贯通”顺序展开。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故不积跬步,______。(荀子《劝学》)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③______ , 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

④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李商隐《锦瑟》)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______ ,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⑦文章合为时而著,______。(白居易《与元九书》)

⑧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曹雪芹《红楼梦》)

【考点】
【答案】

无以至千里;弃掷逦迤;所守或匪亲;只是当时已惘然;云归而岩穴暝;无为在歧路;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情练达即文章

【解析】

此题直接考查考生默写名家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诗文默写属于纯记忆性的知识,无技巧可言,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重点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①无以至千里。(关键字:至)②弃掷逦迤。(关键字:逦迤)③所守或匪亲。(关键字:匪)④只是当时已惘然。(关键字:惘)⑤云归而岩穴暝。(关键字:暝)⑥无为在歧路。(关键字:歧)⑦歌诗合为事而作。(关键字:合,事,作)⑧人情练达即文章。(练达,即)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请概述词人的情感发展过程。

(2)有人说这首词的上片可以“朦胧”一词概括,请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3)酒醒后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铃》也描写过,试比较这首词的不同之处。

【考点】
【答案】

(1)

酒醒之后的迷离﹣﹣幽梦无人说的孤苦﹣﹣对仕宦奔波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2)

月色微微,云彩轻轻。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回望京口,只见一片烟雾迷蒙,仿佛梦之初醒。只记得饮酒高歌之情景,怎么又到船上了呢?真是月朦胧,云朦胧,孤城朦胧,人的意识也朦胧。情景交融,巧妙地烘托出醉醒后的心境。

(3)

柳永的词状写想象之景,是虚写;苏轼的词状写眼前之景,是实写。柳永的词描写的景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清新、鲜明,而苏轼的这首词则景象朦胧。风流浪子柳永是向热恋中的情人诉说“千种风情”,苏大学士是向朋友和长久分离的亲人倾诉羁旅行役之“梦”。

【解析】

(1)本题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找出诗歌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加以分析。“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酒醒之后的迷;“觉来幽梦无人说”,幽梦无人说的孤苦;“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对仕宦奔波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每点1分。(2)题目的意思是说这首词的上片的景的特点是朦胧的,情的特点也是朦胧的。结合诗句分析景和情的朦胧的特点即可。(3)柳永的《雨霖铃》描写酒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是诗人的想象之景;“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是实写。根据第二题可知,苏轼的词营造的意境朦胧,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清新、鲜明。再从情感上看,柳永表达的是情人离别的痛楚,而苏轼表达的是向朋友和长久分离的亲人倾诉羁旅行役之“梦”。

答案:(1)酒醒之后的迷离﹣﹣幽梦无人说的孤苦﹣﹣对仕宦奔波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2)月色微微,云彩轻轻。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回望京口,只见一片烟雾迷蒙,仿佛梦之初醒。只记得饮酒高歌之情景,怎么又到船上了呢?真是月朦胧,云朦胧,孤城朦胧,人的意识也朦胧。情景交融,巧妙地烘托出醉醒后的心境。(3)柳永的词状写想象之景,是虚写;苏轼的词状写眼前之景,是实写。柳永的词描写的景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清新、鲜明,而苏轼的这首词则景象朦胧。风流浪子柳永是向热恋中的情人诉说“千种风情”,苏大学士是向朋友和长久分离的亲人倾诉羁旅行役之“梦”。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13、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岁月悠悠,人世匆匆。回望我们的单向旅程,当初的理想是否还在延续,当初的誓言是否还在坚守,当初的承诺是否还在践行?反观静默的自然万象,风霜雨露阻断不了春草一如既往的破土而出,密布阴霾遮蔽不了太阳亘古不变的光芒普照……脚步匆匆的世人啊,能否从中收获人生顿悟?

【考点】
【答案】

【参考例文】

人生路,回望有时也精彩

这两天脑海忽然浮现着了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皆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最早的印象,是从当年一位历史老师口中开始的。他业务精湛,口碑特好,以后他又转行去做了律师。当时,他在引导我们学习时,就常常启发我们学习上,要肯舍得下功夫。那时由于年轻,对老师们的循循善诱的教诲,每每有一种朦朦胧胧、一知半解的感觉,从这些箴言中接受到的启发和教育总打上很多折扣。

也是在自己毕业后,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摸索,我始坚定了要用功读书、要认真思考、想勤奋写作的念头,念头生出来容易,最困难的是过程的付出,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不夸张地说,是无边无际的。不少人会在一种一时看到成功的边际时,开始的热情就慢慢懈怠下来,甚至有的干脆直接放弃的。我稍加欣慰的是,自己自从有了这样一个毅然决然的想法以后,我就一直没有放松过自己,一直在苦苦坚持着,坚守着,一直到今天。

初读书,任何人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特别是自己不无散漫地又工作了几载后,个人的斗志和热情基本上被磨蚀的伤痕累累了,在我的状态下,一般人只想在一种安于现状、随遇而安的心态里,选择随波逐流下去。但我狠下了心,没有给自己放弃意识以任何的可乘隙之机。当时,我读书时,强迫着自己对借到的名著一字一句地读,无论再怎么枯燥和乏味,我也挺着,一直挺到了今天。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所有的失败和失去自己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是呀,自己就是阻挡自己前行的最顽强的阻力和障碍。我自信的是,在毅力和恒心上,我做得还算说得过去。

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流水般的日子里,我全副身心让自己在精神时空里的展翅翱翔和激情畅游一直没有停息下来过。我用一本一本的笔记整理着书里到得来的丰富词汇,一本又一本的日记本记录着自己坚持中的人生点点滴滴的感悟。慢慢地,在文学的天地里,我从一懵懂不更事的孩子,渐渐成熟着起来。这片田野里带给我的源源不断的营养,渐渐培养出了我对文字深厚的感情和浓郁的爱好与兴趣。特别是那粗糙渐至成熟的驱遣文字的水平的提高,以及不时源于报刊编辑的肯定。尤其给自己的信心提高无疑增加了强劲的动力支撑。

我也相信“天道酬勤”这句古训,世界上没有徒劳的付出,就看是你是不是能耐得住寂寞,只要在一个方向上,在一个点上,专注用功,“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奇效就一定也能你的身上得到充分展示。相信,自己的坚持一定会让自己在求收获,寻充实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有崭新的所得。

【解析】

材料分析:这则材料引导人们在匆匆岁月中,适时回望自己的人生旅程,反思当初的理想、誓言和承诺等是否还在。希望人们在小草、太阳等自然万象的“一如既往”和“亘古不变”中,收获顿悟。立意提示:可以以“回望人生路”为角度,回望各自所走的人生历程,反思其中的得与失;可以以“坚定不移的可贵品质”为角度,梳理并抒写自己或身边的人与事,或加以评论;可以以“克服困难,坚守理想”为角度,寻觅和发掘自己或他人身上所具有的为理想而不畏艰难困苦的韧性故事,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也可以讲以上角度糅合起来,进行构思、立意。

七、其他(共1题,共5分)

14、

简答题

(1)美国艺术史家贝瑞孙认为,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老人与海》就是这样的杰作。请以小说中的孩子为例,结合故事情节说明象征手法的运用。

(2)东汉许劭认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而罗贯中则认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此,你有何评论?

【考点】
【答案】

(1)

在海明威感到无力的时候,“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这句话仿佛是老人对失去青春的一种呼唤,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在84天没有捕捉到鱼的时候,在周围的人开始对老人放弃了希望的时候,孩子一如既往的站在老人的身边,默默的支持,为他准备食物准备打鱼的器具;孩子不允许老人在没吃饭前上船打鱼;孩子为老人盖上已划下的被子„„孩子是老人对外界包容、关爱和支持的呼唤。

(2)

这两人的出发点不同,许卲是从历史角度评论,认为曹操对当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安定、幸福,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曹操还有着所有明主所具有的雄才大略、唯才是举、生活简朴等优良美德。罗贯中是从个人评判角度讲的,写作小说时明显具有“拥刘贬曹”倾向,认为他是一位“宁让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的时候,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自己对名著或历史人物的掌握进行解答。(1)本题要求通过举例说明象征手法的运用,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象征手法,然后再列举《老人与海》中孩子的例子,进行说明,可以联系“在海明威感到无力的时候”“在84天没有捕捉到鱼的时候”,孩子的表现,进而分析其象征意义;(2)此题要求学生评论两个人对曹操的观点,首先要理解两个人的观点,找出他们阐述的观点的不同角度,先概括出来,在具体分析;

故参考答案为:(1)在海明威感到无力的时候,“要是孩子在这多好啊!”,这句话仿佛是老人对失去青春的一种呼唤,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在84天没有捕捉到鱼的时候,在周围的人开始对老人放弃了希望的时候,孩子一如既往的站在老人的身边,默默的支持,为他准备食物准备打鱼的器具;孩子不允许老人在没吃饭前上船打鱼;孩子为老人盖上已划下的被子„„孩子是老人对外界包容、关爱和支持的呼唤。(2)这两人的出发点不同,许卲是从历史角度评论,认为曹操对当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安定、幸福,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曹操还有着所有明主所具有的雄才大略、唯才是举、生活简朴等优良美德。罗贯中是从个人评判角度讲的,写作小说时明显具有“拥刘贬曹”倾向,认为他是一位“宁让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