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一(素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高中化学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8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将足量的二氧化锰与40 mL10 mol·L-1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氯气同0.1 mol二氧化锰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氯气相比

A. 两者产生的氯气一样多   B. 前者产生的氯气的量是后者的2倍

C. 后者产生的氯气的量比前者多   D. 后者产生的氯气的量是前者的2倍

2、

下列溶液中的氯离子浓度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氯离子浓度相等的是

A. 150 mL 3 mol·L-1的KClO3   B. 75 mL 2 mol·L-1的NH4Cl

C. 350 mL 3 mol·L-1的NaCl   D. 150 mL 0.5mol·L-1的CaCl2

3、

许多元素有多种核素,如氧元素存在168O、178O、188O三种核素,氢元素有11H、21H、31H三种核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168O、11H、21H三种核素最多可能组成4种水分子

B. 10.0g由21H、168O组成的水分子其中含质子数为5NA

C. 10.0g由31H、168O组成的水分子其中含中子数为5NA

D. 由 31H和168O两种核素组成的水分子,其摩尔质量为18

4、

在新制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A. 加入AgNO3后,再加稀硝酸酸化,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Cl-

B. 新制氯水使红玫瑰变为白玫瑰,说明有Cl2

C. 将KHCO3固体加入新制的氯水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有HClO

D. 光照新制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一定是Cl2

5、

氯气(Cl2)和氧气(O2)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跟甲烷(CH4)反应。已知O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CO2和H2O,由此推断Cl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最终生成物是

A. CCl4和HCl   B. CCl4和H2   C. CH2C12和H2   D. C和HCl

6、

N2O是一种有甜味、能溶于水、能助燃的无色气体,它能刺激神经使人发笑,俗称“笑气”;它具有麻醉作用,曾用作牙科麻醉剂。现有等物质的量的笑气和二氧化碳,下列数值不一定相同的是

A. 体积   B. 电子数   C. 原子数   D. 分子数

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当一束强光通过胶体时,可出现一条光的通路,溶液则没有此现象

B. 氯化铝溶于水后产生的氢氧化铝胶体吸附了水中悬浮颗粒并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C. 凡是均一、透明的、没有丁达尔现象的液体都是溶液

D. 过滤氢氧化铝胶体溶液,可得到氢氧化铝固体。

8、

分类法在化学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①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化合价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和吸热反应

⑤根据水溶液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A. 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⑤④①②

9、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下列原子结构模型中最切近实际的是

1

A. A   B. B   C. C   D. D

10、

在下列状态下,能导电的电解质是

A. 氨水   B. 液态氯化氢   C. 二氧化碳气体   D. 熔融的氧化铝

11、

美国科学家用某有机分子和球形笼状分子C60制成了“纳米车”(如图所示),每辆“纳米车”是由一个有机分子和4个C60分子构成。“纳米车”可以用来运输单个的有机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A. 人们用肉眼可以清晰看到“纳米车”的运动

B. “纳米车”诞生说明人类操纵分子的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 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 C60与12C是同位素

二、综合题(共6题,共30分)

12、

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溴化钠、碘化钠的混合物平均分成五等份,分别加水配成溶液并编号为甲、乙、丙、丁、戊,再分别向各溶液中通入一定体积的氯气,将反应后所得溶液蒸干,灼烧固体。通入氯气的量与最终所得固体质量记录如下:

编号

固体组成

NaI、NaBr、NaCl

NaBr、NaCl

NaCl

氯气的体积/ml

V

2V

3V

4V

5V

固体质量/g

54.62

43.64

35.48

30.14

29.25

求:(1)请填写表中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准状况下氯气的体积V为_______,原混合物中溴化钠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

13、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及加热仪器已略)。

1

(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漂粉精固体【主要成分为Ca(ClO)2】和浓盐酸,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同时装置B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I、II、III依次放入:________。

a

b

c

d

I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II

碱石灰

硅胶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

III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当向D中缓缓通入足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红棕色,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大于溴。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现象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原因是___________。

14、

某学习小组按如下实验流程探究海带中碘含量的测定和碘的制取。

实验(一) 碘含量的测定

1

取0.0100 mol·Lˉ1的AgNO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取100.00 mL海带浸取原液至滴定池,用电势滴定法测定碘含量。测得的电动势(E) 反映溶液中c(Iˉ)的变化,部分数据如下表:

V(AgNO3)/mL

15.00

19.00

19.80

19.98

20.00

20.02

21.00

23.00

25.00

E/mV

-225

-200

-150

-100

50.0

175

275

300

325

实验(二) 碘的制取

另制海带浸取原液,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如下:

2

已知:3I2+6NaOH=5NaI+NaIO3+3H2O。

请回答:

(1)实验(一) 中的仪器名称:仪器A_________, 仪器 B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次滴定终点时用去AgNO3溶液的体积为20.00mL,计算得海带中碘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

(3)①分液漏斗使用前须检漏,检漏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步骤X中,萃取后分液漏斗内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有关步骤Y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应控制NaOH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B.将碘转化成离子进入水层

C.主要是除去海带浸取原液中的有机杂质 D.NaOH溶液可以由乙醇代替

④实验(二) 中操作Z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案甲中采用蒸馏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自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都需要用到氯气。

I.工业上通常采用电解法制氯气:观察下图,回答:

1

(1)若饱和食盐水中含有酚酞,通电后_____(填a或b)侧先变红。

(2)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某学生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利用氯气与潮湿的消石灰反应制取少量漂白粉(这是一个放热反应),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

(1)在A装置中用固体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漂白粉将在U形管中产生,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所得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偏低,该学生经分析并查阅资料发现,主要原因是在U形管中还存在两个副反应。

①温度较高时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生成Ca(ClO3)2,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判断另一个副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将装置作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家庭中使用漂白粉时,为了增强漂白能力,可加入少量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A.食盐   B.食醋 C.烧碱 D.纯碱

16、

现有几种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

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T

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Ne原子电子层结构

X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Y

其单质之一是空气中主要成分,最常见的助燃剂

Z

形成双原子单质分子,黄绿色气体

(1)元素X的一种同位素用来作原子量标准,这种同位素的符号是__________。

(2)画出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

(3)写出由T、Y和Z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

17、

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

①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下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由上口倒出

②使用容量瓶之前必须进行检漏操作

③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时,需要向海带灰的浸取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和过氧化氢溶液

④将NaNO3和KCl的混合液加热并浓缩至有晶体析出,趁热过滤时,可分离出NaCl晶体

⑤用加热法可以分离高锰酸钾和碘单质的混合物,因为碘单质受热易升华

⑥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中的水全部加热蒸干

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一(素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高中化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将足量的二氧化锰与40 mL10 mol·L-1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氯气同0.1 mol二氧化锰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氯气相比

A. 两者产生的氯气一样多   B. 前者产生的氯气的量是后者的2倍

C. 后者产生的氯气的量比前者多   D. 后者产生的氯气的量是前者的2倍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可生成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1MnCl2+Cl2↑+2H2O,将足量的二氧化锰与40mL10mol•L-1浓盐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逐渐降低,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则生成的氯气小于0.1mol,0.1mol二氧化锰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氯气为0.1mol,所以后者产生的氯气的量比前者多,答案选C。

2、

下列溶液中的氯离子浓度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氯离子浓度相等的是

A. 150 mL 3 mol·L-1的KClO3   B. 75 mL 2 mol·L-1的NH4Cl

C. 350 mL 3 mol·L-1的NaCl   D. 150 mL 0.5mol·L-1的CaCl2

【考点】
【答案】

C

【解析】

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为3 mol·L-1,A、溶液中不存在氯离子,选项A错误;B、氯离子浓度为2 mol·L-1,选项B错误;C、氯离子浓度为3 mol·L-1,选项C正确;D、氯离子浓度为1 mol·L-1,选项D错误。答案选C。

3、

许多元素有多种核素,如氧元素存在168O、178O、188O三种核素,氢元素有11H、21H、31H三种核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168O、11H、21H三种核素最多可能组成4种水分子

B. 10.0g由21H、168O组成的水分子其中含质子数为5NA

C. 10.0g由31H、168O组成的水分子其中含中子数为5NA

D. 由 31H和168O两种核素组成的水分子,其摩尔质量为18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正确答案:B

A、不正确,最多可能组成6种水分子;B、正确,21H2168O的式量为20,一个分子含质子数为10个;C、31H2168O的式量为22,一个分子含中子数为10个,含中子数为5Na时,要11g;D、不正确,31H2168O摩尔质量为22g/mol

4、

在新制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A. 加入AgNO3后,再加稀硝酸酸化,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Cl-

B. 新制氯水使红玫瑰变为白玫瑰,说明有Cl2

C. 将KHCO3固体加入新制的氯水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有HClO

D. 光照新制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一定是Cl2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解析:A.加入AgNO3后,再加稀硝酸酸化,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Cl-与Ag+法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正确;B.新制氯水使红玫瑰变为白玫瑰,说明有次氯酸,错误;C.将KHCO3固体加入新制的氯水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盐酸,错误;D.光照新制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一定是氧气,错误;

考点:考查新制氯水的成分;

5、

氯气(Cl2)和氧气(O2)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跟甲烷(CH4)反应。已知O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CO2和H2O,由此推断Cl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最终生成物是

A. CCl4和HCl   B. CCl4和H2   C. CH2C12和H2   D. C和HCl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光照条件下,氯气能取代甲烷中的氢原子生成氯代烃和氯化氢,如果氯气和甲烷充分反应后,则甲烷中的所有氢原子被氯气取代,则生成四氯化碳,同时还有副产物氯化氢,答案选A。

6、

N2O是一种有甜味、能溶于水、能助燃的无色气体,它能刺激神经使人发笑,俗称“笑气”;它具有麻醉作用,曾用作牙科麻醉剂。现有等物质的量的笑气和二氧化碳,下列数值不一定相同的是

A. 体积   B. 电子数   C. 原子数   D. 分子数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A.等物质的量的笑气和二氧化碳,体积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所以体积不一定相等,故A正确;B.在一个一氧化二氮中有22个电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2个电子,故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物质电子数肯定相等,故B错误;C.在一个分子中都有三个原子,故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物质原子数一定相等,故C错误;D.物质的量相等,分子数相等,故D错误。选A。

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当一束强光通过胶体时,可出现一条光的通路,溶液则没有此现象

B. 氯化铝溶于水后产生的氢氧化铝胶体吸附了水中悬浮颗粒并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C. 凡是均一、透明的、没有丁达尔现象的液体都是溶液

D. 过滤氢氧化铝胶体溶液,可得到氢氧化铝固体。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选项A错误; B.氢氧化铝胶体吸附了水中悬浮颗粒并沉降可用于净水,选项B正确;C.因为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酒精等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它们都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选项C错误;D.胶体可透过滤纸,过滤氢氧化铝胶体溶液无法得到氢氧化铝固体,选项D错误。答案选B。

8、

分类法在化学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①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化合价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和吸热反应

⑤根据水溶液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A. 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⑤④①②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同样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①不正确;是否有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②正确;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进行分类,若分散质粒子小于1nm的是溶液,大于100nm的是浊液,介于1nm和100nm之间的是胶体,③不正确;④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放热,反之吸热,故④正确;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溶于水和受热熔化时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⑤不正确;答案选A。

9、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下列原子结构模型中最切近实际的是

1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20世纪初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却象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不切实际,选项A不选;B、玻尔的量子原子结构理论,解决了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经典原子理论中“原子坍塌”的问题,最切实际,选项B选;C、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生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其缺陷是只能说明了原子中有电子的存在和电子带负电,不能正确表示原子的结构,不切实际,选项C不选;D、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认为每种单质均由很小的原子组成,不同的单质由不同质量的原子组成,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切实际,选项D不选;答案选B。

10、

在下列状态下,能导电的电解质是

A. 氨水   B. 液态氯化氢   C. 二氧化碳气体   D. 熔融的氧化铝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氨水为混合物,虽然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选项A错误; B.液态氯化氢属于电解质,但不能导电,选项B错误;C.二氧化碳为非电解质,选项故C错误;D.氧化铝属于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选项D正确。答案选D。

11、

美国科学家用某有机分子和球形笼状分子C60制成了“纳米车”(如图所示),每辆“纳米车”是由一个有机分子和4个C60分子构成。“纳米车”可以用来运输单个的有机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A. 人们用肉眼可以清晰看到“纳米车”的运动

B. “纳米车”诞生说明人类操纵分子的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C. 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 C60与12C是同位素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因纳米车很小,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清晰地看到这种“纳米车”的运动,选项A错误;

B、“纳米车”的诞生,说明人类操纵分子的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选项B正确;C、由不同种元素形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C60是一种单质,选项C错误;D、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C60是单质,不是核素,选项D错误。答案选B。

二、综合题(共6题,共30分)

12、

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溴化钠、碘化钠的混合物平均分成五等份,分别加水配成溶液并编号为甲、乙、丙、丁、戊,再分别向各溶液中通入一定体积的氯气,将反应后所得溶液蒸干,灼烧固体。通入氯气的量与最终所得固体质量记录如下:

编号

固体组成

NaI、NaBr、NaCl

NaBr、NaCl

NaCl

氯气的体积/ml

V

2V

3V

4V

5V

固体质量/g

54.62

43.64

35.48

30.14

29.25

求:(1)请填写表中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准状况下氯气的体积V为_______,原混合物中溴化钠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

【考点】
【答案】

  乙:NaI、NaBr、NaCl  丁: NaBr、NaCl  1344  1mol

【解析】

戊中固体NaCl质量29.25g,根据钠离子守恒得n(NaBr)+n(NaI)+n(NaCl)=1=0.5mol,由钠离子守恒可知反应后蒸干灼烧得到的固体的物质的量不变为0.5mol,

将反应甲至戊视作每次增加vml氯气计算,因还原性I->Br->Cl-,故先有2NaI+Cl2=2NaCl+I2…①,反应完后再有2NaBr+Cl2=2NaCl+Br2…②;

(1)对于乙视作甲增加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为54.62g-43.64g=10.98g,因还原性I->Br->Cl-,故先有2NaI+Cl2=2NaCl+I2,反应完后再有2NaBr+Cl2=2NaCl+Br2。

vmL氯气与NaI反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最多

2NaI+Cl2=2NaCl+I2 固体减少

  1mol 254g-71g=183g

0.06mol   a

所以a=10.98g,等于甲通入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所以乙最后通入vml氯气只与NaI反应,对于丙视作乙增加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为43.64g-35.48=8.16g,vmL氯气与NaBr反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最少为35.48g-30.14g=5.34g,小于8.16g,故丙中最后vmL氯气,既与NaI反应又与NaBr反应。由上述分析可得:固体乙的组成为NaI、NaBr、NaCl;对于戊视作丁增加vmL氯气,蒸干灼烧得到固体的质量还在减少,结合丙固体的组成为NaBr、NaCl,说明丁固体的组成为NaBr、NaCl;(2)丁中最后vmL氯气与NaBr反应,vmL氯气完全反应,且有NaBr剩余,令vmL氯气的物质的量为n,则

Cl2+2NaBr=2NaCl+Br2 固体减少

1mol   160g-71g=89g

n   35.48g-30.14g=5.34g

所以n=0.06mol,即vml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06mol,标准状况下体积为0.06mol×22.4L/mol=1.344L=1344mL;由于乙最后通入vmL氯气只与NaI反应,甲通入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等于乙最后通入vmL氯气导致固体质量减少,所以原溶液中NaI与NaBr的总质量为54.62g+10.98g=65.6g,令原溶液中NaI的物质的量为xmol,NaBr的物质的量为ymol,则2,解得x=0.3,y=0.2,则原来混合物中溴化钠的物质的量=0.2mol×5=1mol。

13、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及加热仪器已略)。

1

(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漂粉精固体【主要成分为Ca(ClO)2】和浓盐酸,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同时装置B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I、II、III依次放入:________。

a

b

c

d

I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II

碱石灰

硅胶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

III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当向D中缓缓通入足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红棕色,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大于溴。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现象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原因是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Ca(ClO)2 + 4HCl(浓)= CaCl2 + 2Cl2↑+ 2H2O  除去Cl2中的HCl  锥形瓶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d  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  不能  过量的Cl2也可将I-氧化为I2 。

【解析】

(1)次氯酸钙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氯气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2)盐酸易挥发,反应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装置B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发生堵塞时B中的,压强增大,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要验证干燥氯气无漂白性,湿润的有色布条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选项中abc的Ⅱ中都是干燥剂,再通入湿润的有色布条不能验证氯气的漂白性,所以C中I、II、III依次放入湿润的有色布条、无水氯化钙、干燥的有色布条,所以选d;(4)当向D中缓缓通入少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黄色,说明氯气和溴化钠反应生成溴单质,发生反应Cl2+2NaBr=Br2+2NaCl,反应中氯气是氧化剂,溴使氧化产物,故氧化性Br2<Cl2。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含溴单质的少量溶液加入焓碘化钾和苯的装置E中,溴单质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溶于苯呈紫红色,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

点晴:本题考查了氯气实验室制取、氯气化学性质、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的理解评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题目难度中等,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

14、

某学习小组按如下实验流程探究海带中碘含量的测定和碘的制取。

实验(一) 碘含量的测定

1

取0.0100 mol·Lˉ1的AgNO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取100.00 mL海带浸取原液至滴定池,用电势滴定法测定碘含量。测得的电动势(E) 反映溶液中c(Iˉ)的变化,部分数据如下表:

V(AgNO3)/mL

15.00

19.00

19.80

19.98

20.00

20.02

21.00

23.00

25.00

E/mV

-225

-200

-150

-100

50.0

175

275

300

325

实验(二) 碘的制取

另制海带浸取原液,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如下:

2

已知:3I2+6NaOH=5NaI+NaIO3+3H2O。

请回答:

(1)实验(一) 中的仪器名称:仪器A_________, 仪器 B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次滴定终点时用去AgNO3溶液的体积为20.00mL,计算得海带中碘的百分含量为_______%。

(3)①分液漏斗使用前须检漏,检漏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步骤X中,萃取后分液漏斗内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有关步骤Y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应控制NaOH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B.将碘转化成离子进入水层

C.主要是除去海带浸取原液中的有机杂质 D.NaOH溶液可以由乙醇代替

④实验(二) 中操作Z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案甲中采用蒸馏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坩埚  500mL容量瓶  0.635%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水,检查旋塞处是否漏水;将漏斗倒转过来,检查玻璃塞是否漏水  液体分上下两层,下层呈紫红色  AB  过滤  主要由于碘易升华,会导致碘的损失

【解析】

(1)根据仪器的构造可知,用于灼烧海带的仪器为坩埚;通过仪器B配制500mL含有碘离子的浸取液,需要使用500mL的容量瓶,故答案为:坩埚;500mL容量瓶;(2)20.00mL硝酸银溶液中含有硝酸银的物质的量为:0.0100mol/L×0.02L=0.0002mol,则500mL原浸出液完全反应消耗硝酸银的物质的量为:0.0002mol×1=0.001mol,说明20.00g该海带中含有0.001mol碘离子,所以海带中碘的百分含量为:2×100%=0.635%;(3)①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的操作方法为:向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检查旋塞处是否漏水;将漏斗倒转过来,检查玻璃塞是否漏水;②碘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且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溶液,所以步骤X向含有碘单质的水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后,混合液会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四氯化碳的碘溶液,则下层呈紫红色;③A.发生反应3I2+6NaOH═5NaI+NaIO3+3H2O中,需要浓氢氧化钠溶液,所以应控制NaOH溶液的浓度和体积,选项A正确;B.根据反应3I2+6NaOH═5NaI+NaIO3+3H2O可知,步骤Y将碘转化成离子进入水层,选项B正确;C.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将碘单质转化成碘酸钠、碘化钠,将碘转化成离子进入水层,不是除去有机杂质,选项C错误;D.乙醇易溶于水和四氯化碳,将氢氧化钠换成乙醇,仍然无法分离出碘单质,选项D错误;答案选AB;④步骤Z将碘单质和水分离,由于碘单质不溶于水,可通过过滤操作完成;(4)方案甲中采用蒸馏操作,由于碘单质容易升华,会导致碘单质损失,所以甲方案不合理。

15、

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自来水的消毒、农药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等都需要用到氯气。

I.工业上通常采用电解法制氯气:观察下图,回答:

1

(1)若饱和食盐水中含有酚酞,通电后_____(填a或b)侧先变红。

(2)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某学生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利用氯气与潮湿的消石灰反应制取少量漂白粉(这是一个放热反应),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

(1)在A装置中用固体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漂白粉将在U形管中产生,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所得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偏低,该学生经分析并查阅资料发现,主要原因是在U形管中还存在两个副反应。

①温度较高时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生成Ca(ClO3)2,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判断另一个副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将装置作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家庭中使用漂白粉时,为了增强漂白能力,可加入少量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A.食盐   B.食醋 C.烧碱 D.纯碱

【考点】
【答案】

  a  2NaCl+2H2O12NaOH+H2↑+Cl2↑  MnO2+4HCl(浓) 2MnCl2+Cl2↑+2H2O  2Cl2+2Ca(OH)2 =CaCl2 + Ca(ClO)2 +2H2O  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冷却B装置  2HCl+Ca(OH)2 =CaCl2 +2H2O  在A与B之间连接一个装有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B

【解析】

Ⅰ.(1)a侧连接电源负极为阴极,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得电子产生氢气,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酚酞变红;(2)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是:2NaCl+2H2O12NaOH+H2↑+Cl2↑;II. (1)在A装置中用固体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2MnCl2+Cl2↑+2H2O;(2)氯气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 =CaCl2 + Ca(ClO)2 +2H2O;(3)C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4)①依据信息可知温度较高时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生成Ca(ClO3)2,为了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应该冷却B装置;②挥发出的氯化氢能够与氢氧化钙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方程式为:2HCl+Ca(OH)2 =CaCl2 +2H2O;要避免此反应的发生应该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可以在A与B之间连接一个装有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洗气瓶;(5)漂白粉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lO)2,氯酸钙可与酸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则增强漂白能力,应加入酸,题给物质中只有食醋符合,食醋的主要成分为醋酸,发生Ca(ClO)2+2CH3COOH=(CH3COO)2Ca+2HClO,答案选B。

16、

现有几种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

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T

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Ne原子电子层结构

X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Y

其单质之一是空气中主要成分,最常见的助燃剂

Z

形成双原子单质分子,黄绿色气体

(1)元素X的一种同位素用来作原子量标准,这种同位素的符号是__________。

(2)画出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

(3)写出由T、Y和Z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   2  NaClO=Na++ClO-

【解析】

T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Ne原子电子层结构,则T是Na元素;X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其次外层是第一电子层,所以X是C元素;Y其单质之一是空气中主要成分,最常见的助燃剂,则Y是O元素;Z形成双原子单质分子,黄绿色气体,则Z是Cl元素。(1)元素X的一种同位素C-12用来作原子量标准,这种同位素的符号是1;(2)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则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2;(3)由T、Y和Z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为NaClO,次氯酸钠是强电解质,所以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O=Na++ClO-。

17、

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

①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下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由上口倒出

②使用容量瓶之前必须进行检漏操作

③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时,需要向海带灰的浸取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和过氧化氢溶液

④将NaNO3和KCl的混合液加热并浓缩至有晶体析出,趁热过滤时,可分离出NaCl晶体

⑤用加热法可以分离高锰酸钾和碘单质的混合物,因为碘单质受热易升华

⑥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中的水全部加热蒸干

【考点】
【答案】

②③④

【解析】

①酒精和水是互溶的,不能做萃取剂来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可以用四氯化碳来萃取,故①错误;②容量瓶有塞子,使用之前必须先查漏,故②正确;③稀硫酸和过氧化氢溶液具有氧化性,可以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海带中碘元素的提取实验中,需要向海带灰的浸取液中加入少量少量稀硫酸和过氧化氢溶液,故③正确;④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氯化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可以通过加热、冷却结晶的方法来实现氯化钠和氯化钾的分离,故④正确;⑤高锰酸钾受热会分解,碘受热会升华,高锰酸钾和碘单质的混合物的分离不能采用加热法,故⑤错误;⑥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蒸发皿中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要用余热来蒸干,故⑥错误。答案选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