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月月考化学试卷

高中化学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8题,共40分)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 利用半透膜可除去淀粉溶液中的少量NaCl

C. 溶液中的溶质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能透过半透膜

D. 纳米材料的直径在1~100 nm,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2、

某胶体遇盐卤(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易发生聚沉,而与食盐水或Na2SO4溶液相遇聚沉的效果就差一些。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胶体中胶体粒子大小约为10−9~10−7 m

B. 该胶体粒子带正电

C. Na+使此胶体聚沉的效果不如Ca2+、Mg2+

D. 该胶体遇BaCl2溶液或Fe(OH)3胶体可发生聚沉

3、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分类

组合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2CO3

H2SO4

NaHCO3

SiO2

CO2

B

NaOH

HCl

NaCl

Na2O

CO

C

NaOH

CH3COOH

CaF2

SO3

SO2

D

KOH

HNO3

CaCO3

CaO

SO3

A. A   B. B   C. C   D. D

4、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

H2SO4

HCl

AgNO3溶液、过滤

B

KNO3

K2SO4

适量Ba(NO3)2溶液、过滤

C

Cu

CuO

盐酸、过滤

D

C2H5OH

CH3COOH

CaO、蒸馏

A. A   B. B   C. C   D. D

5、

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为:

①Ba(NO3)2 ②KCl ③NaOH ④CuSO4 ⑤Na2SO4如果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包括试纸),用最简便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则在下列的鉴别顺序中,最合理的是(   )

A. ④③①⑤②   B. ④②①③⑤   C. ①⑤③④②   D. ③④①⑤②

6、

下列每组有三种物质,其中最后一种是过量的,加水充分搅拌后过滤,滤纸上留有两种不溶物的组是(   )

A. CaCl2、Ca(NO3)2、Na2CO3   B. Cu(NO3)2、KCl、NaOH

C. MgSO4、NaCl、Ba(OH)2   D. Al、Ag、H2SO4

7、

下列实验操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②给盛有液体的体积超过1/3容积的试管加热

③把鼻孔靠近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④将试管平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然后竖立试管

⑤取用放在细口瓶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对着地面

⑥将烧瓶放在桌上,再用力塞紧塞子

⑦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

⑧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

⑨稀释浓H2SO4时,把水迅速倒入盛有浓H2SO4的量筒中

⑩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掌贴住容器的外壁或用微火烘烤

A. ①④⑦⑩   B. ①④⑤⑦⑩   C. ①④⑤⑦⑧⑨   D. ④⑤⑦⑧⑨

8、

下列实验操作中,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   )

A.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外壁干燥后再预热

B.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约45°角),外壁干燥后再预热

C. 检验SO42-时,先加入盐酸,后加入氯化钡溶液

D. 盛装浓硫酸的铁桶,用水冲洗,并用打火机照明

二、实验题(共2题,共10分)

9、

某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及少量硫酸钠和氯化钠。某实验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样品中的阴离子。请按照实验步骤补充实验所需的试剂及实验结论。

(1)步骤1:取样品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________,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样品中含有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步骤2:继续向溶液中加入过量___________,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样品中含有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3)步骤3: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少量___________,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样品中含有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10、

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

A. 过滤法   B. 升华法   C. 加热分解法   D. 洗气法   E. 蒸馏法   F. 结晶法   G. 萃取分液法   H. 分液法   I. 渗析法   J. 萃取法

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用上述哪种方法合适?(填字母)

(1)分离饱和食盐水和沙子的混合物,用_____

(2)从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溶液中获得硝酸钾,用_______

(3)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用_______

(4)分离四氯化碳(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为110.6℃)的混合物,用______

(5)从碘的水溶液中提取碘,用________

(6)除去固体碘中混有的少量NaI,用________

(7)除去O2中少量的CO2,用______

(8)除去CaO中少量的CaCO3,用________

(9)除去淀粉溶液中少量的NaCl,用________

(10)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用_______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月月考化学试卷

高中化学考试
一、选择题(共8题,共40分)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 利用半透膜可除去淀粉溶液中的少量NaCl

C. 溶液中的溶质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能透过半透膜

D. 纳米材料的直径在1~100 nm,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整个胶体分散系是电中性;

B、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

C、溶液中溶质微粒小于1 nm,能通过半透膜,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nm~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

D、纳米粒子直径为l~100nm之间,所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分散系;

A、溶液和胶体均不带电,溶液、胶体都是呈电中性的分散系,胶体微粒吸附带电荷离子,故A错误;

B、淀粉溶液是胶体,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提纯胶体,故B正确;

C、胶体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故C错误;

D、纳米粒子直径为l~100nm之间,所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分散系,故D错误;

2、

某胶体遇盐卤(MgCl2·6H2O)或石膏(CaSO4·2H2O)易发生聚沉,而与食盐水或Na2SO4溶液相遇聚沉的效果就差一些。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胶体中胶体粒子大小约为10−9~10−7 m

B. 该胶体粒子带正电

C. Na+使此胶体聚沉的效果不如Ca2+、Mg2+

D. 该胶体遇BaCl2溶液或Fe(OH)3胶体可发生聚沉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介于1nm~100nm之间;

B、该胶体遇钙、镁、钡离子易发生聚沉,而遇钠离子则不易发生聚沉,说明胶体的胶粒带负电荷;

C、胶体遇盐卤或石膏水易发生凝聚,而与食盐水或Na2SO4溶液则不易发生凝聚,说明它的凝聚受阳离子种类影响较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则聚沉效果越好;

D、该胶体的胶粒带负电,遇到电解质溶液或胶粒带负电的胶体能够发生聚沉;

A、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介于1nm~100nm之间,即10-9~10-7 m ,故A正确;

B、该胶体遇钙、镁、钡离子易发生聚沉,而遇钠离子则不易发生聚沉,说明胶体的胶粒带负电荷,电泳时,该胶体向阳极移动,故B错误;

C、胶体遇盐卤或石膏水易发生凝聚,而与食盐水或Na2SO4溶液则不易发生凝聚,说明它的凝聚受阳离子种类影响较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则聚沉效果越好,故C正确;

D、该胶体遇BaCl2溶液发生聚沉,该胶体遇钙、镁、钡离子易发生聚沉,而遇钠离子则不易发生聚沉,说明胶体的胶粒带负电荷,Fe(OH)3胶体的胶粒是带正电荷,可使该胶体发生聚沉,故D正确;

故选B。

3、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分类

组合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2CO3

H2SO4

NaHCO3

SiO2

CO2

B

NaOH

HCl

NaCl

Na2O

CO

C

NaOH

CH3COOH

CaF2

SO3

SO2

D

KOH

HNO3

CaCO3

CaO

SO3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A项中二氧化硅为酸性氧化物;NO和CO均为不成盐氧化物。

4、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

H2SO4

HCl

AgNO3溶液、过滤

B

KNO3

K2SO4

适量Ba(NO3)2溶液、过滤

C

Cu

CuO

盐酸、过滤

D

C2H5OH

CH3COOH

CaO、蒸馏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A、H2SO4和HCl均能与AgNO3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错误。

B、K2SO4能与适量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再过滤除去不溶物,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B正确。

C、盐酸能溶解氧化铜生成氧化铜和水,再过滤除去不溶物,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C正确;

D、氧化钙能与醋酸作用生成醋酸钙和水,醋酸钙是盐,熔沸点高,蒸馏出乙醇,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正确;

故选A。

5、

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为:

①Ba(NO3)2 ②KCl ③NaOH ④CuSO4 ⑤Na2SO4如果不用其他任何试剂(包括试纸),用最简便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则在下列的鉴别顺序中,最合理的是(   )

A. ④③①⑤②   B. ④②①③⑤   C. ①⑤③④②   D. ③④①⑤②

【考点】
【答案】

A

【解析】

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蓝色沉淀,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钾无明显现象最后鉴别;先把带色的离子鉴别出来,再用该离子去鉴别其他的离子,再用鉴别出来的去鉴别后面的离子,依次鉴别.

首先观察溶液的颜色,显蓝色的是硫酸铜;将硫酸铜滴入剩余的四种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钠,出现白色沉淀,是硝酸钡;再将硝酸钡滴入剩余的两种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钠,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钾。

故选:A。

6、

下列每组有三种物质,其中最后一种是过量的,加水充分搅拌后过滤,滤纸上留有两种不溶物的组是(   )

A. CaCl2、Ca(NO3)2、Na2CO3   B. Cu(NO3)2、KCl、NaOH

C. MgSO4、NaCl、Ba(OH)2   D. Al、Ag、H2SO4

【考点】
【答案】

C

【解析】

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即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A、氯化钙和硝酸钙分别与碳酸钠反应都生成碳酸钙一种沉淀,故A错误;

B、硝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一种沉淀,故B错误;

C、硫酸镁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两种沉淀,故C正确;

D、铝能将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银不参加反应,故有银一种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7、

下列实验操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②给盛有液体的体积超过1/3容积的试管加热

③把鼻孔靠近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④将试管平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然后竖立试管

⑤取用放在细口瓶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对着地面

⑥将烧瓶放在桌上,再用力塞紧塞子

⑦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

⑧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

⑨稀释浓H2SO4时,把水迅速倒入盛有浓H2SO4的量筒中

⑩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掌贴住容器的外壁或用微火烘烤

A. ①④⑦⑩   B. ①④⑤⑦⑩   C. ①④⑤⑦⑧⑨   D. ④⑤⑦⑧⑨

【考点】
【答案】

A

【解析】

①试管夹夹持试管时,从下向上套,离试管口1/3处;

②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最好不超过容积的1/3;

③有些有刺激性气味、有毒不能吸入过多;

④取用固体要借助纸条送入试管底部;

⑤依据取用液体试剂的规范操作要求判断;

⑥从玻璃仪器的基本操作判断;

⑦从坩埚钳的用途,蒸发皿的使用分析;

⑧依据胶头滴管使用方法分析;

⑨依据浓硫酸的稀释操作中的试剂顺序判断;

⑩依据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判断,利用装置中的压强变化来检验.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故①正确;

②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为避免液体沸腾时飞溅出来,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②错误;

③不能把鼻孔靠近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要用手轻轻煽,让少量气体进入鼻孔,故③错误;

④将固体粉末倒入试管中时,把试管平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然后缓慢竖立试管,故④正确;

⑤取用放在细口瓶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立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对着地面,会使残留的液体腐蚀标签,应该标签朝着手心,故⑤错误;

⑥将烧瓶放在桌上,用力塞紧塞子,容易把烧杯口弄破,这些玻璃仪器都是很脆弱的,塞塞子要慢慢的旋紧,故⑥错误;

⑦坩埚钳可用于移走正在加热或很热的蒸发皿,是实验基本操作的要求,故⑦正确;

⑧滴管垂直悬空,不能伸进试管内,会污染滴管,故⑧错误;

⑨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因为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把水加入浓硫酸,溶解过程中温度升高容易引起液体飞溅,从而导致安全事故,量筒是量取液体体积的量具,不能用来溶解液体,故⑨错误;

⑩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导气管口处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导气管中上升一段水柱,证明气密性完好,故⑩正确;

综上①④⑦⑩正确。

故选:A。

8、

下列实验操作中,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   )

A.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外壁干燥后再预热

B.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约45°角),外壁干燥后再预热

C. 检验SO42-时,先加入盐酸,后加入氯化钡溶液

D. 盛装浓硫酸的铁桶,用水冲洗,并用打火机照明

【考点】
【答案】

C

【解析】

A、依据给试管内固体药品加热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B、依据给试管内液体药品加热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C、 检验SO42-时,先加入盐酸,后加入氯化钡溶液,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

D、氢气不纯点燃时发生爆炸,是处于安全考虑;

A、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外壁干燥后再预热,防止试管炸裂,是处于安全考虑,故A不符题意;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约45℃),外壁干燥后再预热,防止试管炸裂,是处于安全考虑,故B不符题意;

C、检验SO42-时,先加入盐酸,后加入氯化钡溶液,是为了排除杂质的干扰,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故C符合题意;

D、盛装浓硫酸的铁桶,用水冲洗,并用打火机照明,氢气不纯点燃时发生爆炸,是处于安全考虑,故D不符题意;

故选C。

二、实验题(共2题,共10分)

9、

某样品中含有碳酸钠及少量硫酸钠和氯化钠。某实验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样品中的阴离子。请按照实验步骤补充实验所需的试剂及实验结论。

(1)步骤1:取样品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________,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样品中含有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2)步骤2:继续向溶液中加入过量___________,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样品中含有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3)步骤3: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少量___________,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样品中含有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考点】
【答案】

HNO3CO32−Ba(NO3)2SO42−AgNO3Cl−

【解析】

检验混合物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就是检验是否含有氯离子,检验氯离子用硝酸银和稀硝酸;检验是否含有硫酸钠,就是检验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检验硫酸根离子用硝酸钡和稀硝酸;为排除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先用稀硝酸除去碳酸根离子,为排除硫酸根离子的干扰,用硝酸钡除去硫酸根离子,检验顺序为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

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硫酸钠、氯化钠,检验三种物质:取样品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生成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碳酸钠。继续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不需加硝酸,由于检验碳酸钠加入过量的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样品中含有硫酸钠。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结论样品中含有氯化钠。

(1)步骤1:取样品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HNO3溶液,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挥浊的气体,证明样品中含有CO32-;故答案为:过量HNO3溶液;CO32-;

(2)步骤2:继续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不需加硝酸,由于检验碳酸钠加入过量的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样品中含有硫酸钠。故答案为:过量Ba( NO3)2溶液;SO42-;

(3)步骤3: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结论样品中含有氯化钠。故答案为:AgNO3溶液;Cl-。

10、

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

A. 过滤法   B. 升华法   C. 加热分解法   D. 洗气法   E. 蒸馏法   F. 结晶法   G. 萃取分液法   H. 分液法   I. 渗析法   J. 萃取法

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用上述哪种方法合适?(填字母)

(1)分离饱和食盐水和沙子的混合物,用_____

(2)从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溶液中获得硝酸钾,用_______

(3)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用_______

(4)分离四氯化碳(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为110.6℃)的混合物,用______

(5)从碘的水溶液中提取碘,用________

(6)除去固体碘中混有的少量NaI,用________

(7)除去O2中少量的CO2,用______

(8)除去CaO中少量的CaCO3,用________

(9)除去淀粉溶液中少量的NaCl,用________

(10)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用_______

【考点】
【答案】

AFHEGBDCIJ

【解析】

(1)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方法.

(2)结晶是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水(或者两种可溶性固体,有一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别大)的一种方法;

(3)分液是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的方法;

(4)蒸馏把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两种液体的分离出来;

(5)萃取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6)碘易升华;

(7)CO2能下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8)根据碳酸钙加热分解的性质判断;

(9)淀粉溶液是胶体,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提纯胶体;

(10)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1)泥沙不溶于水,分离不溶物和溶液可用过滤的方法,故选A;

(2)KNO3和NaCl都易溶于水,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可用结晶法分离,故选F;

(3)水和汽油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选H;

(4)四氯化碳(沸点76.75℃)和甲苯(沸点110.6℃)相溶,且沸点相差较大,可通过蒸馏分离,故选E;

(5)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可通过萃取方法分离,然后分液,故选G;

(6)碘易升华,可用升华的方法分离,故选B。

(7)CO2能下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故选D。

(8)碳酸钙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钙,故选C;

(9)淀粉溶液是胶体,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提纯胶体,故选I;

(10)青蒿素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青蒿中的溶解度,用萃取法,故选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