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月)月考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0题,共150分)

1、

用14C标记参加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可以了解光合作用的哪一过程?

A. 光反应必须在有光条件下进行 B. 碳反应不需要光

C. 二氧化碳被还原成糖的过程 D. 光合作用中能量的传递过程

2、

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得到的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沉淀物(含细胞器)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向试管内分别滴加等量的葡萄糖,最终产物是CO2和H2O的试管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乙和丙

3、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易吸收葡萄糖,却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原因是

A. 细胞膜上无木糖载体 B. 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排列紧密

C. 木糖的浓度太低 D. 都正确

4、

观察在0.3 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

A. 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小 B. 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的

C. 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D. 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

5、

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进行如下步骤,其中最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  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淀粉酶溶液,并继续维持原先温度15min ③向各试管滴1滴碘液   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min ⑤观察实验现象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②→④→③→⑤ D. ①→④→②→③→⑤

6、

通过纸层析分离叶绿体色素,结果在滤纸条上出现四条色素带,从上而下依次为

A.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B. 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

C. 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 D. 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

7、

下列关于癌细胞及癌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煤焦油是一种致癌物质

B. 能无限增殖

C. 形态结构与正常细胞不同

D. 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减少,容易分散和转移

8、

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间期时间短于分裂期

B. 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

C. 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 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9、

将一棵重约0.2kg的柳树,栽培于肥沃的土壤中,两年后连根挖出,称其干重达11kg,增加的这10余千克,主要来源于

A. 土壤中的矿质元素 B. 土壤中的水 C. 大气中的O2 D. 大气中的CO2

10、

光合作用碳反应中,与CO2固定有关的物质是

A. 水 B. NADPH C. ATP D. 核酮糖二磷酸

11、

一个由n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共有m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共需水分子()

A. n个 B. m个 C. (m+n)个 D. (m-n)个

12、

肝脏细胞内合成过氧化氢酶的场所是

A. 高尔基体 B. 液泡 C. 核糖体 D. 中心体

13、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糖类的是

A. 核糖核酸 B. 糖原 C. 麦芽糖 D. 葡萄糖

14、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步骤是

A. 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 漂洗→解离→染色→制片

C.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D. 染色→漂洗→解离→制片

15、

下列有关细胞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细胞中含量很少

B. ATP与ADP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ATP是细胞内“能量通货”

D. ATP分子有两个高能磷酸键,两个磷酸基团

16、

萤火虫体内能直接转化为光能的物质是

A. 油脂 B. 葡萄糖 C. 蛋白质 D. ATP

17、

科学家研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薄且面积增大。说明

A. 一定的流动性 B. 选择透性 C. 较大的稳定性 D. 运输物质的功能

18、

植物细胞有别于动物细胞,因为植物细胞有

A. 细胞壁 B. 细胞核 C. 细胞膜 D. 细胞质

19、

在光合作用实验里,如果所用的水中有0.20%的水分子含18O,二氧化碳中有0.68%的二氧化碳分子含18O,那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含18O比例为

A. 0.20% B. 0.44% C. 0.64% D. 0.88%

20、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A. 氨基酸 B. 核苷酸 C. 核糖 D. 脱氧核糖

2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细胞凋亡的是

A. 骨折时造成细胞死亡 B. 人胚胎发育过程中过量的神经细胞减少

C. 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尾部的消失 D. 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

22、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作为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的是

A. 无机盐 B. 水 C. 蛋白质 D. 核酸

23、

某种毒素因妨碍细胞对O2的利用而影响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毒素可能作用于细胞内的(  )

A. 线粒体 B. 细胞核 C. 核糖体 D. 内质网

24、

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锡箔覆盖处理后在阳光照射24小时后,将其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呈蓝色,本实验证明

(1)光合作用需要CO2  (2)光合作用需要光 (3)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4)光合作用放出氧(5)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 (1)(2) B. (3)(5) C. (2)(5) D. (1)(3)

25、

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真核生物的一组是

A. 病毒和根霉 B. 细菌和草履虫 C. 蓝藻和酵母菌 D. 蘑菇和酵母菌

26、

分子式为C63H103O54N17S2的化合物很可能是

A. 肝糖元 B. 蛋白质 C. 核酸 D. 脂类

27、

在细胞周期中与纺锤体的出现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 细胞板的出现 B. 染色体的出现 C. 着丝粒的分裂 D. 染色单体的形成

28、

在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的物质是

A. NADPH和ATP B. H2O和CO2 C. 五碳化合物和酶 D. 三碳化合物

29、

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 糖类 B. 核酸 C. 水 D. 蛋白质

30、

细胞类型的变化是下列哪项造成的

A. 有丝分裂 B. 减数分裂 C. 细胞分化 D. 细胞衰老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一(月)月考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一、选择题(共30题,共150分)

1、

用14C标记参加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可以了解光合作用的哪一过程?

A. 光反应必须在有光条件下进行 B. 碳反应不需要光

C. 二氧化碳被还原成糖的过程 D. 光合作用中能量的传递过程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的原料,暗反应的主要产物是糖类,因此用14C标记参加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可以了解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被还原为糖的过程,无法探究光反应的条件及能量的传递过程。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

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得到的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沉淀物(含细胞器)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向试管内分别滴加等量的葡萄糖,最终产物是CO2和H2O的试管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乙和丙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分解形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中继续分解形成CO2和H2O,所以葡萄糖进入线粒体不能分解,即只有丙未离心的匀浆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H2O。

3、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易吸收葡萄糖,却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原因是

A. 细胞膜上无木糖载体 B. 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排列紧密

C. 木糖的浓度太低 D. 都正确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需要载体蛋白的,此时细胞容易吸收葡萄糖,而很难吸收比葡萄糖小的木糖,是因为细胞膜上无转运木糖的载体,故A正确。细胞膜上的磷脂排列是一样的,故B错误。不是因为木糖的浓度低,故C错误,D错误。

4、

观察在0.3 g/ml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

A. 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小 B. 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的

C. 此时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D. 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洋葱表皮细胞处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因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会因失水而导致原生质层收缩,发生质壁分离;而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必定是活细胞。

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细胞正在失水,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A错误;当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则说明该细胞具有活性,只有活细胞才能因为内外溶液浓度差而产生质壁分离,B正确;中央液泡逐渐变小,说明细胞失水,所以此时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C错误;因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导致中央液泡失水,细胞会因失水而导致原生质层收缩,而不是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D错误。

故选B。

5、

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进行如下步骤,其中最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  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淀粉酶溶液,并继续维持原先温度15min ③向各试管滴1滴碘液   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min ⑤观察实验现象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②→④→③→⑤ D. ①→④→②→③→⑤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单一变量是温度.该实验中需要先设置温度,再加入酶,最后鉴定和观察,所以操作步骤为: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min;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淀粉酶溶液,并继续维持原先温度;③向各试管滴1滴碘液;⑤观察实验现象.

故选:D.

6、

通过纸层析分离叶绿体色素,结果在滤纸条上出现四条色素带,从上而下依次为

A.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B. 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

C. 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 D. 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四条色素带的位置需要准确回忆: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故选:A.

7、

下列关于癌细胞及癌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煤焦油是一种致癌物质

B. 能无限增殖

C. 形态结构与正常细胞不同

D. 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减少,容易分散和转移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是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癌细胞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显著变化、细胞表面发生改变。

煤焦油是一种化学致癌物质,A正确;癌细胞能无限增殖,细胞周期一般比正常细胞短,B正确;癌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正常细胞不同,C正确;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容易分散和转移,D错误。

故选D。

8、

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间期时间短于分裂期

B. 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

C. 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 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个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分裂间期主要是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提供物质准备。

细胞周期中,分裂期时间短,分裂间期时间较长,即细胞分裂间期时间长于分裂期,A错误;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而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不再分裂,高度分化的细胞有的也不再分裂,因此无细胞周期,所以机体内只有部分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B错误;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因此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C错误;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做物质准备,D正确。

故选D。

9、

将一棵重约0.2kg的柳树,栽培于肥沃的土壤中,两年后连根挖出,称其干重达11kg,增加的这10余千克,主要来源于

A. 土壤中的矿质元素 B. 土壤中的水 C. 大气中的O2 D. 大气中的CO2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柳树增加的重量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而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暗反应的产物,因此增加的物质来源于大气中的CO2。D项正确,A、B、C项错误。

10、

光合作用碳反应中,与CO2固定有关的物质是

A. 水 B. NADPH C. ATP D. 核酮糖二磷酸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碳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碳反应中C5(核酮糖二磷酸)与CO2首先固定形成两个C3。

水是光反应的原料,不能与二氧化碳固定,A错误;NADPH、ATP是光反应的产物,二者参与碳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BC错误;碳反应中二氧化碳和核酮糖二磷酸反应生成两分子三碳化合物,D正确。

故选D。

11、

一个由n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共有m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共需水分子()

A. n个 B. m个 C. (m+n)个 D. (m-n)个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在m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1条多肽链时,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的条数=m-1;在m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条多肽链时,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的条数=m-n。水解需要的水分子数等于脱水缩合产生的水分子数。

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脱去水分子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目,反过来水解需要的水与缩合形成的水分子数是一样,m个氨基酸组成n条肽链,在合成时脱去了m-n个水分子,如果完全水解共需m-n个水分子。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2、

肝脏细胞内合成过氧化氢酶的场所是

A. 高尔基体 B. 液泡 C. 核糖体 D. 中心体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核糖体:蛋白质的“装配机器”,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中心体参与细胞有丝分裂。

过氧化氢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高尔基体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液泡存在植物细胞中,肝脏细胞不含液泡,中心体与蛋白质合成无关,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糖类的是

A. 核糖核酸 B. 糖原 C. 麦芽糖 D. 葡萄糖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糖类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与脱氧核糖是构成核酸的成分,多糖主要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分为肝糖原和肌糖原。据此分析解答。

核糖核酸属于核酸,不是糖类,A符合题意;糖原属于动物细胞中的多糖,B不符合题意;麦芽糖属于植物体内的二糖,C不符合题意;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单糖,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步骤是

A. 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 漂洗→解离→染色→制片

C.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D. 染色→漂洗→解离→制片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离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对染色的干扰)、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过程中,首先解离液将组织细胞分离开,然后用清水漂洗根尖,再用醋酸洋红或龙胆紫对根尖进行染色,最后通过压片的操作制成临时装片。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

下列有关细胞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细胞中含量很少

B. ATP与ADP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ATP是细胞内“能量通货”

D. ATP分子有两个高能磷酸键,两个磷酸基团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易断裂。ATP的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

细胞内ATP的含量很少,但消耗量很大,这依赖于ATP和ADP之间的迅速转化来实现,A正确;ATP和ADP在一定条件下可迅速转化,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B正确;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C正确;ATP分子有两个高能磷酸键,三个磷酸基团,D错误。

故选D。

16、

萤火虫体内能直接转化为光能的物质是

A. 油脂 B. 葡萄糖 C. 蛋白质 D. ATP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ATP在细胞内数量并不很多,可以和ADP迅速转化形成,人和动物体内产生ATP的生理过程只有呼吸作用,高等植物体内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ATP中的能量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可以转变为光能、化学能等,但形成ATP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或植物的光合作用。

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萤火虫发光时所需的能量直接来自于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油脂、葡萄糖、蛋白质都需要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将能量转移到ATP中,由ATP水解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7、

科学家研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薄且面积增大。说明

A. 一定的流动性 B. 选择透性 C. 较大的稳定性 D. 运输物质的功能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流动的,蛋白质分子大多数可以运动,故细胞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种移动能力与温度、代谢强度等有关。

由于细胞膜的厚度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能变薄且面积增大,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选择透性是指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所以细胞膜的厚度变薄且面积增大,不能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B错误;构成细胞膜的两大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移动能力,因此膜整体结构也具有流动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变大,这是由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稳定性较小,C错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是细胞膜的功能之一,但细胞膜厚度变小,面积扩大不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D错误。

故选A。

18、

植物细胞有别于动物细胞,因为植物细胞有

A. 细胞壁 B. 细胞核 C. 细胞膜 D. 细胞质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植物细胞最外层为细胞壁,起保护和支撑的作用,动物细胞最外层为细胞膜。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之一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A正确;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B错误;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C错误;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质,D错误。

故选A。

19、

在光合作用实验里,如果所用的水中有0.20%的水分子含18O,二氧化碳中有0.68%的二氧化碳分子含18O,那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含18O比例为

A. 0.20% B. 0.44% C. 0.64% D. 0.88%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解:根据同位素示踪实验结果可知,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因此,供给光合作用的水中有0.20%的水分子180,那么,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中,180的比例还是0.20%.

故选:A.

20、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A. 氨基酸 B. 核苷酸 C. 核糖 D. 脱氧核糖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A正确;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B错误;核糖是构成RNA的组成成分,C错误;脱氧核糖是构成DNA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2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细胞凋亡的是

A. 骨折时造成细胞死亡 B. 人胚胎发育过程中过量的神经细胞减少

C. 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尾部的消失 D. 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

【考点】
【答案】

A

【解析】

1、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因为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骨折造成细胞死亡是外界因素引起的,不是在遗传机制的控制下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A符合题意;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如人胚胎发育过程中过量的神经细胞减少,B不符合题意;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尾部消失,是受遗传物质控制的正常死亡,属于凋亡,C不符合题意;植物体内通气组织的形成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中,作为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的是

A. 无机盐 B. 水 C. 蛋白质 D. 核酸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有的无机盐是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在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A项错误;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溶剂,参与细胞内的许多生化反应,具有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的作用,B项错误;蛋白质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C项正确;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D项错误。

23、

某种毒素因妨碍细胞对O2的利用而影响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毒素可能作用于细胞内的(  )

A. 线粒体 B. 细胞核 C. 核糖体 D. 内质网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而第三阶段是氧气和还原氢反应生成水。

人体细胞可利用氧气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某种毒素因妨碍细胞对氧气的利用而影响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可能作用于线粒体,A正确;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不消耗氧气,B错误;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不消耗氧气,C错误;内质网对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脂质的合成有重要作用,不消耗氧气,D错误。

故选A。

24、

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锡箔覆盖处理后在阳光照射24小时后,将其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呈蓝色,本实验证明

(1)光合作用需要CO2  (2)光合作用需要光 (3)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4)光合作用放出氧(5)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 (1)(2) B. (3)(5) C. (2)(5) D. (1)(3)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过程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光和无光,碘液与淀粉变蓝色,所以该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故本题选C。

25、

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真核生物的一组是

A. 病毒和根霉 B. 细菌和草履虫 C. 蓝藻和酵母菌 D. 蘑菇和酵母菌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根霉、草履虫、酵母菌和蘑菇属于真核生物。故本题答案选D。

26、

分子式为C63H103O54N17S2的化合物很可能是

A. 肝糖元 B. 蛋白质 C. 核酸 D. 脂类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蛋白质主要由C、H、O、N4种元素组成,很多蛋白质还含有P、S元素,有的也含有微量的Fe、Cu、Mn、I、Zn等元素。

分子式为C63H103O54N17S2的化合物元素组成为C、H、O、N、S。而肝糖元只含C、H、O,与题意不符,A错误;蛋白质的基本元素组成为C、H、O、N,也有的含S,符合题意,B正确;核酸的元素组成为C、H、O、N、P,与题意不符,C错误;脂类的元素组成为C、H、O,有的含有N、P,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B。

27、

在细胞周期中与纺锤体的出现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 细胞板的出现 B. 染色体的出现 C. 着丝粒的分裂 D. 染色单体的形成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

①概念: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前。

②主要变化: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1)纺锤体解体消失;(2)核膜、核仁重新形成;(3)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在细胞周期中纺锤体的出现在前期,有丝分裂前期由于染色质的螺旋缩短变粗,形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染色体结构,同时核膜、核仁解体消失,而染色单体形成是间期,着丝点分裂是后期,细胞板的形成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8、

在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的物质是

A. NADPH和ATP B. H2O和CO2 C. 五碳化合物和酶 D. 三碳化合物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碳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根据上述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可知: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的物质是NADPH和ATP,用于碳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9、

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 糖类 B. 核酸 C. 水 D. 蛋白质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在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占80%-90%;其次是蛋白质,占7%-10%。糖类和核酸共占1%-1.5%,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0、

细胞类型的变化是下列哪项造成的

A. 有丝分裂 B. 减数分裂 C. 细胞分化 D. 细胞衰老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即细胞类型的变化是细胞分化造成的。

有丝分裂可使体细胞的数量增加,不会增加细胞的类型,A错误;减数分裂可形成生殖细胞,是细胞增殖的一种方式,B错误;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使细胞的类型增加,C正确;细胞衰老不会增加细胞的类型,D错误。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