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三模理科综合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某植物红花和白花由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不考虑基因突交、染色体变异和致死情况)。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 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且比例为1:2

C. F1植株中纯合子占5/6

D. 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7000个

2、

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该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等缺陷。一种新型寨卡病毒疫苗(基因疫苗)已经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科学家将寨卡病毒蛋白基因与质粒结合后注入人的肌肉细胞,以期被试验者获得对寨卡病毒特异性免疫的能力。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新型疫苗制备过程需使用逆转录酶

B. 基因疫苗不含病毒蛋白,但能在肌肉细胞中表达出病毒蛋白,病毒蛋白属于抗原

C. 基因疫苗能够整合到人的肌肉细胞染色体DNA中,并遗传给后代

D. 试验者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等

3、

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基因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关于精原细胞分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基因A与a、B与b分别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向两极移动

B. 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均可能为A、a、B、b

C. 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2

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2

4、

下列关于科学探究思维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模型建构——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

B. 同位素标记法——鲁宾和卡门探究光合作用产物氧气来自H2O还是CO2

C. 对比实验——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

D. 取样器取样法——蚜虫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5、

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衰老等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癌变后,细胞内核糖体、线粒体的数量增加

B. 胚胎期可发生细胞分裂、分化,不发生细胞衰老、凋亡

C. 细胞衰老的机制可能是自由基攻击蛋白质、磷脂等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大

D. 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导致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6、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质网既参与物质的合成,也参与物质的运输

B.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

C. 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

D.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能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7、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近年来,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热潮,其中多次讲述了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的美味食品。植物中许多有效成分能满足我们生活的需求,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制作泡菜时,会产生有机酸、醇类和亚硝酸盐,过量亚硝酸盐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测定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______________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N-l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中,处理泡菜样品液时要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利用酵母菌分解麦芽汁,生产啤酒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需将酵母菌细胞活化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过程中,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若浓度过高,则_______________;鉴定该实验成败通常通过观察凝胶珠的_______________。发酵一定时间后,观察发酵液不再有_______________,说明发酵基本完成。

8、

E. Foeminea(麻黄属植物)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与月球运行周期紧密相关的植物,每年7月的满月时分,它们会分泌微小的含糖液滴(花蜜),吸引附近的传粉昆虫。而在动物世界,很多动物都会在月运周期的不同时期上演不同的行为。例如,蜣螂在滚粪球时利用偏振月光导航。

(1)E. Foeminea分泌含糖液滴吸引传粉昆虫,其中含糖液滴属于________________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蜣螂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蜣螂以草食动物粪便为食时,是否获得了植物同化量的10%~20%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三模理科综合生物试卷

高中生物考试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某植物红花和白花由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不考虑基因突交、染色体变异和致死情况)。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 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且比例为1:2

C. F1植株中纯合子占5/6

D. 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7000个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a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进行自交,产生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根据亲本和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可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A、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子代有白花出现,无中生有为隐性,所以红花对白花为显性,A正确;B、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若比例为1:2,亲本1/3AA自交仍为1/3AA,只有2/3Aa自交后会分离出1/4AA,即1/6,则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5:1,不合题意,B错误;C、根据题干,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只有Aa杂合子才能产生白花aa,设亲代Aa比例为X,则1/4X=1/2,X=1/3,即亲代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占1/3,只有1/3杂合子自交才能产生1/2杂合子Aa,故子代杂合子的概率为1/6,纯合子的概率为1-1/6=5/6,C正确;D、根据题干,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700个,G=C=300个,则嘌呤脱氧核苷酸A+G=1000个,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1000×(23-1) =7000个,D正确。故选B。

2、

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该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等缺陷。一种新型寨卡病毒疫苗(基因疫苗)已经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科学家将寨卡病毒蛋白基因与质粒结合后注入人的肌肉细胞,以期被试验者获得对寨卡病毒特异性免疫的能力。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新型疫苗制备过程需使用逆转录酶

B. 基因疫苗不含病毒蛋白,但能在肌肉细胞中表达出病毒蛋白,病毒蛋白属于抗原

C. 基因疫苗能够整合到人的肌肉细胞染色体DNA中,并遗传给后代

D. 试验者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等

【考点】
【答案】

C

【解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A. 根据题干,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新型寨卡病毒疫苗属于基因疫苗,应以RNA为模板合成DNA,故新型疫苗制备过程需使用逆转录酶,A正确;B.基因疫苗是将寨卡病毒蛋白基因与质粒结合后注入人的肌肉细胞,不含病毒蛋白,但卡病毒蛋白基因能在肌肉细胞中表达出病毒蛋白,病毒蛋白属于抗原,B正确;C.基因疫苗能够整合到人的肌肉细胞染色体DNA中,人的原始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改变,不能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C错误;D. 特异性免疫在接受特定的抗原刺激之后能产生特定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故试验者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等,D正确。故选:C。

3、

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基因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关于精原细胞分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基因A与a、B与b分别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向两极移动

B. 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均可能为A、a、B、b

C. 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2

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2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A. 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过程中,基因A与a、B与b分别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向两极移动,A正确;B. 若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为A、a、B、b,故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均可能为A、a、B、b,B正确;C.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时,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条DNA,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1,C错误;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着丝点并不分裂,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DNA,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1:2,D正确。故选:C。

4、

下列关于科学探究思维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模型建构——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

B. 同位素标记法——鲁宾和卡门探究光合作用产物氧气来自H2O还是CO2

C. 对比实验——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

D. 取样器取样法——蚜虫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A. 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探究过程中构建了数学模型,应用了模型建构的科学探究方法,A正确;B.鲁宾和卡门探究光合作用产物氧气来自H2O还是CO2时,用放射性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18O还是C18O2,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B正确;C. 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是对比分析结果中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属于对比实验,C正确;D.蚜虫活动能力弱、范围小,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D错误。故选:D。

5、

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衰老等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癌变后,细胞内核糖体、线粒体的数量增加

B. 胚胎期可发生细胞分裂、分化,不发生细胞衰老、凋亡

C. 细胞衰老的机制可能是自由基攻击蛋白质、磷脂等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大

D. 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导致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考点】
【答案】

A

【解析】

1、关于“细胞分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A. 细胞癌变后,能无限增殖,细胞不断分裂,代谢旺盛,细胞内核糖体数量增加,需要消耗的能量多,其线粒体的数量也增加,A正确;B. 胚胎期可发生细胞分裂、分化,也发生细胞衰老、凋亡,如人的手的形成,B错误;C. 自由基攻击蛋白质分子,使蛋白质活性下降是细胞衰老的原因的假说之一,自由基攻击磷脂,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反应,对生物膜损伤较大,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C错误;D. 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导致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D错误。故选:A。

6、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及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质网既参与物质的合成,也参与物质的运输

B.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

C. 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

D.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能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A. 内质网能合成脂质,参与物质的合成,其膜结构联系最广,直接与核膜和细胞膜相连,是物质运输的通道,故也参与物质的运输,A正确;B.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与磷脂的尾部结合,能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B正确;C. 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等蛋白质具有特异性,磷脂双分子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分子不具有特异性,C错误;D.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其支撑起的空间能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有利于细胞的运动、分裂、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进行,D正确。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7、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近年来,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热潮,其中多次讲述了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的美味食品。植物中许多有效成分能满足我们生活的需求,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制作泡菜时,会产生有机酸、醇类和亚硝酸盐,过量亚硝酸盐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测定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______________发生重氮化反应,再与N-l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中,处理泡菜样品液时要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利用酵母菌分解麦芽汁,生产啤酒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需将酵母菌细胞活化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过程中,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若浓度过高,则_______________;鉴定该实验成败通常通过观察凝胶珠的_______________。发酵一定时间后,观察发酵液不再有_______________,说明发酵基本完成。

【考点】
【答案】

比色法   对氨基苯磺酸   吸附泡菜滤液中的杂质使泡菜滤液无色透明   让休眠状态的微生物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很难形成凝胶珠   颜色、形状   气泡产生  

【解析】

(1)制作泡菜的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3)制作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①酵母细胞的活化;②配制CaCl2溶液;③配制海藻酸钠溶液(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④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⑤固定化酵母细胞。

(1)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制作泡菜时,会产生有机酸、醇类和亚硝酸盐,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可以用比色法测定;即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再与N-l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中,处理泡菜样品液时要加入氢氧化铝乳液,加入氢氧化铝的目的是吸附泡菜滤液中的杂质使泡菜滤液无色透明。

(2)某同学利用酵母菌分解麦芽汁,生产啤酒实验过程中,需要先将酵母细胞活化,酵母细胞活化的作用是让休眠状态的酵母细胞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过程中,如果形成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则配制的海藻酸钠溶液浓度过低,如果形成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则配制的海藻酸钠浓度过高,很难形成凝胶珠;故鉴定该实验成败通常通过观察凝胶珠的颜色、形状来进行;发酵一定时间后,观察发酵液不再有气泡产生,说明发酵基本完成。

8、

E. Foeminea(麻黄属植物)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与月球运行周期紧密相关的植物,每年7月的满月时分,它们会分泌微小的含糖液滴(花蜜),吸引附近的传粉昆虫。而在动物世界,很多动物都会在月运周期的不同时期上演不同的行为。例如,蜣螂在滚粪球时利用偏振月光导航。

(1)E. Foeminea分泌含糖液滴吸引传粉昆虫,其中含糖液滴属于________________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蜣螂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蜣螂以草食动物粪便为食时,是否获得了植物同化量的10%~20%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化学   生物种群的繁衍   将粪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否   10%~20%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蜣螂是分解者,与植物不属于两个相邻营养级  

【解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有(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本题中E. Foeminea分泌含糖液滴吸引传粉昆虫,其中含糖液滴就属于化学信息;糖液滴吸引传粉昆虫有利于完成植物的传粉过程,即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的作用。

(2)蜣螂以滚粪球为食,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10%~20%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的传递效率,且蜣螂是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成分,与植物不属于两个相邻营养级,故蜣螂没有获得植物同化量的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