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激化了阶级矛盾

B. 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C.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

明初,朱元璋立了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历代宦官干政最厉害的王朝。宦官干政的根源是(   )

A.明朝皇帝懦弱无能 B.明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

3、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起草方案,请示皇帝,直交工部配合行中书省执行。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明

D. 秦、唐、清

4、

两位学者发表对“秦国统一天下,但享国十五年即亡”的看法。萧瑀认为“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对萧、柳两人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过于暴虐无道而导致速亡

B. 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废除封建体制而导致速亡

C. 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

D. 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分封,柳则肯定秦实行分封

5、

关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秦朝

B. 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行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C.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而来的

D. 分封制只是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

6、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 风俗

B. 贡赋

C. 秩序

D. 礼仪

7、

西周时,周公带兵东征,平定叛乱,之后,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   )

A. 分封诸侯国   B. 进行封建改革   C. 实行宗法制   D. 推行郡县制

二、(共2题,共10分)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和三儿子。数十年后,周王死去,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材料二  《中国震撼》一文中认为:“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和诸侯之间存在‘授权’、‘尽忠’的关系”。

(1)材料一所反映的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是什么?如何评价?

(2)“授权”、“尽忠”在上述制度中有何体现?有何意义?

9、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选拔官吏,招揽人才是关乎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大事,古代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变化明显呈现出几个阶段。有人评说到:“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施行过哪些制度?

(2)试评价一下科举制度。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7题,共35分)

1、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激化了阶级矛盾

B. 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C.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表现在其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具体就是阻碍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这是最大消极作用,故B项正确。阶级矛盾在封建社会前期就已经体现出,故A项错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也不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就才出现,故C项错误。宦官专权的局面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并不是封建社会后期专有现象,故D项错误。

2、

明初,朱元璋立了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历代宦官干政最厉害的王朝。宦官干政的根源是(   )

A.明朝皇帝懦弱无能 B.明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C.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根源”。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设内阁,专制皇权进一步强化。而宦官是皇帝贴身随从,容易出现干政的现象。因此其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C。

3、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起草方案,请示皇帝,直交工部配合行中书省执行。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明

D. 秦、唐、清

【考点】
【答案】

C

【解析】

由“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可知,这一朝代推行郡县制,设有丞相和公卿,故①最早发生在秦朝;由“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起草方案,请示皇帝,直交工部配合行中书省执行”可知,这一朝代中书省行使丞相职责,故②最早发生在元朝;据“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可知,此时宰相已被废除,内阁出现,故③最早不会超过明代,所以答案选C项。其他朝代和材料信息不完全匹配,排除A、B和D项。

4、

两位学者发表对“秦国统一天下,但享国十五年即亡”的看法。萧瑀认为“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对萧、柳两人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过于暴虐无道而导致速亡

B. 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废除封建体制而导致速亡

C. 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

D. 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分封,柳则肯定秦实行分封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萧瑀认为“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从而否定了郡县制的作用;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而不是制度的问题,故C项正确。萧瑀和柳宗元的看法并不相同,故A项和B项错误。萧瑀否定的是郡县制,柳宗元认为秦朝灭亡与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5、

关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秦朝

B. 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行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C.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而来的

D. 分封制只是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夏朝,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主要目的是维护周王室的统治,故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始社会末期是禅让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并不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发展而来,故C项错误。分封制度下天子对诸侯分封,诸侯对卿大夫分封,卿大夫对士分封,故D项错误。

6、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 风俗

B. 贡赋

C. 秩序

D. 礼仪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儒家认为确立礼是国家的躯干,是评价历史人物标准。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那么对于一国而言,“礼”即是国家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风俗属于民俗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贡赋是诸侯国向天子缴纳的赋税,故B项错误。礼仪属于行为规范,不是材料中“礼”的主要含义,故D项错误。

7、

西周时,周公带兵东征,平定叛乱,之后,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   )

A. 分封诸侯国   B. 进行封建改革   C. 实行宗法制   D. 推行郡县制

【考点】
【答案】

A

【解析】

题干涉及的是分封制,“封建”的意思是封土建国,即分封诸侯国,故A项正确。这里的封建不是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材料论述的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是按照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

二、(共2题,共10分)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和三儿子。数十年后,周王死去,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材料二  《中国震撼》一文中认为:“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和诸侯之间存在‘授权’、‘尽忠’的关系”。

(1)材料一所反映的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是什么?如何评价?

(2)“授权”、“尽忠”在上述制度中有何体现?有何意义?

【考点】
【答案】

(1)制度:王位世袭制。评价:这种制度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

(2)授权:周王将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并有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尽忠: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意义: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奴隶制强国。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周王死去,二儿子继承了王位”可知是王位世袭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该制度适应西周时期经济基础以及历史潮流和社会进步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列土封建”可知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材料二“授权”从分封制下诸侯享有的权力思考回答;材料二中“尽忠”从分封制度下诸侯承担的义务思考回答;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从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以及扩大疆域的角度思考回答。

9、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选拔官吏,招揽人才是关乎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大事,古代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变化明显呈现出几个阶段。有人评说到:“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施行过哪些制度?

(2)试评价一下科举制度。

【考点】
【答案】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评价: 积极: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打破了贵族特权;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教育儒学的发展;对东西方官僚制度的选拔有深远影响等

消极: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官本位思维;独尊儒学,不利于其他学术发展;重理论不重实践,使封建社会后期科技落后等;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西传”并结合所学古代选官和用官制度从“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评价以及材料中“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科举制对中国以及西方积极和消极影响的视角进行综合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