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求精中学高2019级(2017--2018学年下)高二历史开学考试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军事科学院专家岳思平曾刊文表示“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1931年至1937这六年间,中国军民发起的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历史不应忘记。”因此,“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A. 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族性

B. 突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间的合作

C. 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 着眼于抗战的全程性、完整性

2、

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这一认识

A. 是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 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 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3、

下表为不同文献对鸦片战争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此次各海疆动拨银两报部者,已不下二千万两。”

1843年江南道御史陈庆镛奏折

“夷寇之役,首尾三载,靡帑七千万。”

1875年王之春《海防纪略》

“粤浙海疆之役,亦千数百万两。”

1917年吴廷燮《清财政考略》

A. 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的军费情况

B. 编撰者的撰史思想与态度

C. 英军军事侵略的主要地域范围

D. 鸦片战争持续的时间长短

4、

何晓明教授在《学术的张力》中提出“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下列史实能反映洪秀全“中西文化大交汇”的是

A. 创立拜上帝教

B. 定都天京

C.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 天京变乱诛杀北王

5、

欧阳修、胡瑗、石介等人是“宋学”的先驱人物。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胡瑗在丹州“建议更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石介积极“预政事”。这说明“宋学”

A.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工具

B. 形成了严密的思想体系

C. 具有救时行道的时代特征

D. 世俗化的发展倾向

6、

英国女王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制度的创立旨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形成重学风气

C. 防范武将专权

D. 追求公平公正

7、

封泥是中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秦汉时期广泛使用。2014年12月,陕西出土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等5枚封泥,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

A. 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

B. 官僚政治的推行

C.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 贵族政治的盛行

8、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

结论

A

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卜师专政擅权,商王大权旁落

B

春秋郑国都城遗址出土了整套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青铜器“九鼎八簋”

西周政治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宋朝监察体系完备

A. A

B. B

C. C

D. D

9、

殷商时代,能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类祸福的超自然能力被称为“帝”,因此占卜、祭祀和巫术活动盛行。周代以来,对天的认识开始强调道德意识,“敬德保民”的思想和礼乐制度使西周从“神本”文化逐渐转为“人本”文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宗教观念趋于淡化

B. 民本思想得到推广

C. 理性意识有所增强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利玛窦(1552年——1610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来华后,努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同时,通过贿赂地方官员,在肇庆建成中国内地最早的一座天主教教堂。由于当地士绅百姓与他们的隔阂,不时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他们改成儒者装扮,行秀才礼;聘请当地有名望的学者介绍中国情况,讲解经书,以便与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又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国人,博取当地民众的好感。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宗教,而且也为殖民者收集中国内地情报,为其侵略扩张政策服务。但在传教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客观效果。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首次把古希腊数学成就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刻印与我国已有的《华夷图》等完全不同世界地图,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整个世界的缩影。

利玛窦将其在中国的见闻,写成《中国札记》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到民情风俗等情况,并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在华传教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玛窦在华行为的影响。

重庆市求精中学高2019级(2017--2018学年下)高二历史开学考试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军事科学院专家岳思平曾刊文表示“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1931年至1937这六年间,中国军民发起的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历史不应忘记。”因此,“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A. 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族性

B. 突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间的合作

C. 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 着眼于抗战的全程性、完整性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传统的八年抗战,没有强调1931年的局部抗战,十四年抗战更能体现出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性和完整性,D正确;A属于抗日战争的特点;B属于抗日战争对于反法西斯重要性;C与突出抗战的时间不符合。

2、

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这一认识

A. 是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 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 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新文化运动学者批判传统文化思想,李大钊主张中西方思想的调和,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A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封建制度批判,B错误;C中改变了说法绝对;D中重新确立说法不符合事实。

3、

下表为不同文献对鸦片战争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此次各海疆动拨银两报部者,已不下二千万两。”

1843年江南道御史陈庆镛奏折

“夷寇之役,首尾三载,靡帑七千万。”

1875年王之春《海防纪略》

“粤浙海疆之役,亦千数百万两。”

1917年吴廷燮《清财政考略》

A. 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的军费情况

B. 编撰者的撰史思想与态度

C. 英军军事侵略的主要地域范围

D. 鸦片战争持续的时间长短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表格中三个史料都提及鸦片战争中军费的开支,“两千万”“七千万”“百万”说明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的军费属于事实,A正确;编撰历史的思想和态度属于个人行为,含有主观因素,不能断定正确,B错误;英军入侵范围史书难以确定,C错误;战争时间表格难以确定,D错误。

4、

何晓明教授在《学术的张力》中提出“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下列史实能反映洪秀全“中西文化大交汇”的是

A. 创立拜上帝教

B. 定都天京

C.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 天京变乱诛杀北王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拜上帝教师洪秀全吸收西方基督教和儒家大同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属于“中西文化大交汇”,A正确;不属于政权建设;C属于土地纲领;D属于内乱。

5、

欧阳修、胡瑗、石介等人是“宋学”的先驱人物。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胡瑗在丹州“建议更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石介积极“预政事”。这说明“宋学”

A. 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工具

B. 形成了严密的思想体系

C. 具有救时行道的时代特征

D. 世俗化的发展倾向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胡瑗在丹州“建议更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石介积极“预政事”中的人物均受到传统理学思想影响,都具有匡时救世的责任,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对于封建统治的工具,A错误;B是理学思想体系特点;D属于文学世俗化。

6、

英国女王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制度的创立旨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形成重学风气

C. 防范武将专权

D. 追求公平公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科举制度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选官制度的垄断,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A正确;B、D与材料主旨不符;科举制度也考武举,科举制不是地方制度的措施,不能有效防止武将专权,C错误。

7、

封泥是中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秦汉时期广泛使用。2014年12月,陕西出土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等5枚封泥,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

A. 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

B. 官僚政治的推行

C.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 贵族政治的盛行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封泥属于出土文物是一手史料,可以作为历史证据,“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说明秦朝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官印,B正确;A是西汉初期地方制度;C中空前强化说法绝对;D属于先秦时期政治特点。

8、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

结论

A

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卜师专政擅权,商王大权旁落

B

春秋郑国都城遗址出土了整套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的青铜器“九鼎八簋”

西周政治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宋朝监察体系完备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商王一直是政治的统领者,A错误;政治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是商朝政治特点,B错误;行省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宋朝监察官员的设置不能说明监察体系完备,D错误。

9、

殷商时代,能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类祸福的超自然能力被称为“帝”,因此占卜、祭祀和巫术活动盛行。周代以来,对天的认识开始强调道德意识,“敬德保民”的思想和礼乐制度使西周从“神本”文化逐渐转为“人本”文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宗教观念趋于淡化

B. 民本思想得到推广

C. 理性意识有所增强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殷商时代注重迷信政治,西周时期关注“人本”文化,说明对于政治的理性思维增强,C正确;宗法观念一直没有淡化,A错误;B中推广说法绝对;D是商朝政治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利玛窦(1552年——1610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来华后,努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同时,通过贿赂地方官员,在肇庆建成中国内地最早的一座天主教教堂。由于当地士绅百姓与他们的隔阂,不时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他们改成儒者装扮,行秀才礼;聘请当地有名望的学者介绍中国情况,讲解经书,以便与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又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国人,博取当地民众的好感。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宗教,而且也为殖民者收集中国内地情报,为其侵略扩张政策服务。但在传教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客观效果。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首次把古希腊数学成就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刻印与我国已有的《华夷图》等完全不同世界地图,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整个世界的缩影。

利玛窦将其在中国的见闻,写成《中国札记》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到民情风俗等情况,并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在华传教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玛窦在华行为的影响。

【考点】
【答案】

(1)特点:学习汉语,掌握基本的交往工具;为适应中国社会,入乡随俗;走上层路线,贿赂当权者;通过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笼络中国知识阶层及普通民众。

(2)影响:修建中国首座天主教堂,传播天主教;西学东渐,传播西方科学知识,为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沟通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为近代西方侵华作了一定的准备。

【解析】

(1)依据材料“努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同时,通过贿赂地方官员”“又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引中国人,博取当地民众的好感”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中“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首次把古希腊数学成就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刻印与我国已有的《华夷图》等完全不同世界地图,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整个世界的缩影”的信息归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