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全椒中学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十月月考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华沙条约》第四条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据此分析,华约组织的成立

A. 造成德国分裂

B. 推动第三世界崛起

C. 加剧冷战程度

D. 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2、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的演讲中指出,“我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A. 造成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

B. 造就国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C. 推动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D. 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

3、

“《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 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

4、

17世纪下半期,因为茶叶价格的昂贵以及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小等因素,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茶只是英国上层社会追逐的时尚品。到18世纪上半期,饮茶在英国仍不甚流行。但到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突出表现为茶叶进口量的大增,茶叶走私的活跃和当地茶具制造业的兴起等。这些变化表明

A.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D. 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确立

5、

随着希腊民主制度的瓦解,社会危机骤起,“立贤者为王”的寡头制度代替了被人们唾弃的、虚假的民主制度,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了苏格拉底这样划时代的人物。由此看来,这种变化是希腊

A. 民主制度瓦解的结果

B. 社会矛盾缓解的结果

C. 社会制度变化的结果

D. 寡头制度建立的产物

6、

两宋时期,政府针对众多官员经由当时最大外贸港口广州偷渡走私贩运,屡禁而不能止的情况,陆续制定颁发了《透漏法》《漏舶法》《关防约束》《与化外人私交易罪赏法》等多部反走私或带有反走私内容的法令。这反映了

A. 当时官员以权谋私问题很严重

B. 宋代海外贸易受到制度约束

C. 市民反对官员的偷渡走私行为

D. 政府禁止官员进行经商活动

7、

下图是描绘集市场景的东汉画像砖拓片。对该拓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1

A. 政府对“市”管理严格

B. “市”的交易时间不限

C.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D. 草市作用已经十分显著

8、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中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是

A. 分封制隐含导致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商朝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C. 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和完善

D. 分封制是实行宗法制的基础

9、

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

C. 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D. 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

二、(共1题,共5分)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4年李鸿章就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观察后提出以下言论: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1874年12月《李鸿章奏折选》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言论中提取一个变化角度,概述体现中国变局的历史现象,并对此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清晰)

安徽省全椒中学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十月月考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9题,共45分)

1、

《华沙条约》第四条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据此分析,华约组织的成立

A. 造成德国分裂

B. 推动第三世界崛起

C. 加剧冷战程度

D. 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德国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第三世界国家的信息,排除B;由材料“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可知华沙条约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军事对抗,即加剧了冷战程度,故选C;华沙条约是维护美苏两极格局的工具,排除D。

2、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的演讲中指出,“我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A. 造成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

B. 造就国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C. 推动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D. 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可见作者认为辛亥革命使自立自主思想深入人心,故选D;材料没有提到提到中国政局动荡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将国人积极乐观的精神归结于辛亥革命,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社会风俗的信息,排除C。

3、

“《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 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史料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引言的主要观点就是特权阶层是被自己击溃的。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作者认为”。正确答案是B。

4、

17世纪下半期,因为茶叶价格的昂贵以及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小等因素,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茶只是英国上层社会追逐的时尚品。到18世纪上半期,饮茶在英国仍不甚流行。但到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突出表现为茶叶进口量的大增,茶叶走私的活跃和当地茶具制造业的兴起等。这些变化表明

A.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D. 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确立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17纪下半期……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选A;材料没有提到中国的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B;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与国际劳工格局不符合,排除D。

5、

随着希腊民主制度的瓦解,社会危机骤起,“立贤者为王”的寡头制度代替了被人们唾弃的、虚假的民主制度,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了苏格拉底这样划时代的人物。由此看来,这种变化是希腊

A. 民主制度瓦解的结果

B. 社会矛盾缓解的结果

C. 社会制度变化的结果

D. 寡头制度建立的产物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民主制度瓦解只是确立寡头制度产生划时代人物的一个的前提而非结果,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B;“寡头制度”是产生划时代人物的一个条件而非结果,排除D;希腊的民主是“小国寡民”的民主,这种民主存在缺陷,压制了人才,所以由民主政治到“寡头制度”的变化给苏格拉底这样划时代的任务提供了诞生的土壤,故选C。

6、

两宋时期,政府针对众多官员经由当时最大外贸港口广州偷渡走私贩运,屡禁而不能止的情况,陆续制定颁发了《透漏法》《漏舶法》《关防约束》《与化外人私交易罪赏法》等多部反走私或带有反走私内容的法令。这反映了

A. 当时官员以权谋私问题很严重

B. 宋代海外贸易受到制度约束

C. 市民反对官员的偷渡走私行为

D. 政府禁止官员进行经商活动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众多官员经由当时最大外贸港口广州偷渡走私贩运”,可见当时官员以权谋私问题很严重,故选A;材料反映宋代海外贸易受到法律的约束,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市民反对官员的偷渡走私行为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政府打击官员的走私活动而非正常的经商活动,排除D。

7、

下图是描绘集市场景的东汉画像砖拓片。对该拓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1

A. 政府对“市”管理严格

B. “市”的交易时间不限

C.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D. 草市作用已经十分显著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北市门和南市门说明交易必须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故选A;材料看不出时间与市的关系,排除B;材料看不出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排除C;南北朝时期才出现草市,排除D。

8、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中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是

A. 分封制隐含导致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商朝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C. 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和完善

D. 分封制是实行宗法制的基础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容易导致国家分裂的信息,排除A;结合所学,西周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由材料“商人兄弟相及”、“周人即立嫡长”和“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可见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走向完善,故选C;宗法制是实行分封制的基础,排除D。

9、

明朝初年,地方行政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但在省级行政上,明朝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即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和刑名司法、都司掌理卫所军政,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提高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

C. 确保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D. 解决废除丞相制度所带来的弊端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地方行政”可见与加强中央集权相关。由材料“三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可见三司分治的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A;加强中央集权是牺牲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为代价,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分治制度的决策信息,排除C;废除丞相制度是就中央官制而言,无关地方行政,排除D。

二、(共1题,共5分)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4年李鸿章就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观察后提出以下言论: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1874年12月《李鸿章奏折选》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言论中提取一个变化角度,概述体现中国变局的历史现象,并对此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清晰)

【考点】
【答案】

示例一:

角度:边防重点的变化。

历史现象:近代西方列强由东南沿海入侵我国。

评述: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东南沿海不断遭到西方国家骚扰,如荷兰侵占台湾,葡萄牙侵占澳门等,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中国爆发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东南沿海而来的西方侵略势力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有被亡国的危险。因此,中国的边防重点由西北向东南转移。

示例二:角度:对西学态度变化。

历史现象:由故步自封到开始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

评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发起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兴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创建近代海军,培养人才。这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腐朽的清王朝不能挽救中国。

【解析】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第一步,明确本题要围绕“近代中国变局的历史现象”确定论题,由材料“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可见中国的边防重点由西北向东南转移;由材料“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反映李鸿章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认识,容易联系到洋务派由故步自封到开始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第二步,结合相关论题,史论结合,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