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2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24题,共120分)

1、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二战”后存在了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2、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这一任务完成预示着

A. 国民党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   B. 战略决战任务即将完成

C. 渡江战役的形势已经成熟   D. 土改运动将在全国开展

3、

甲午战后,光绪帝不断“逼问御贼策”,“言及宗社声泪并发”。并提出要“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从1895-1898年戊戌维新光绪改革几乎一天也未停止过。说明

A. 康梁上书变法正逢其时   B. 康有为说服了光绪帝努力变法

C. 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矛盾尖锐   D. 光绪帝弘扬民族大义挽救民族危亡

4、

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他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其说明1860年代

A. 华夷观念已经开始被打破   B. 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并实施

C.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D. 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斗争

5、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出现“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的现象,反映了

A. 列强侵略使中国社会动荡物价上涨   B. 市场饱和米价下跌农民生活艰难

C. 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使农民生活艰难   D. 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市场不稳

6、

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7、

1777年11月15日,经过大陆会议反复讨论后,草案才得以通过,定名为《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简称《邦联条例》),《邦联条例》成为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之前的一部国家基本法。该条例的颁布

A. 巩固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B. 不利于各殖民地联合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C. 有利于战争期间国际贸易   D. 独立后巩固了美利坚合众国中央集权统治

8、

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逐步取消了“腐败选区”的议席,新兴的工业城市有了相应的议席;扩大了选举权,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利。此次改革

A. 其打破了特权选举扩大了选举权   B. 这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权

C. 这表明了无产阶级已取得选举权   D. 其推动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

9、

有学者认为英国代议制的形成是旧瓶装新酒,非常强调制度建设的程序性和原则性,下列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权利法案》颁布过程   B. 迎立詹姆士二世女婿威廉到英国做君主

C. 首相任命内阁成员   D. 议会多数党领袖接受君主任命才为首相

10、

“专制之下无祖国”,其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其说明

A. 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 民族国家观念古已有之

C. 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淡化了祖国观念   D. 专制与祖国是对立的

11、

公元前494年,大批平民由于受债务所迫,有丧失自由沦为奴隶的危险,奋而以激烈手段自卫。他们以“撤离”(离开罗马)为武器迫使贵族接受承认平民政治权力的协议,创立了护民官制度。这是罗马平民政治运动的开始。其反映

A. 罗马平民以暴力的方式反抗贵族   B. 护民官制度缓解了贵族与平民间矛盾

C. 平民与贵族斗争推动自然法发展   D. 平民政治运动推动了共和制的确立

12、

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说明

A. 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

B. 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

C. 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

D. 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

13、

1215年英国贵族们联合起来,迫使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材料反映

A.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英国代议制是习惯形成的

C. 欧洲中世纪已有了宪政   D. 基本人权已经得到了保护

14、

古希腊农业文明与大河流域不同,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古希腊人更早地提出节育、晚婚的理论。也更早地向希腊半岛以外移民。土地所有权是公民的专有权利,希腊的政治集体、公民集体和土地所有者集体是一回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古希腊以奴隶制工商业文明为主   B. 古希腊以农业文明为主

C. 古希腊节育政策导致了小国寡民   D. 贵族因经商而积累财富

15、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16、

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代朋党之争

A. 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B. 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C. 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

D. 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17、

汉代以后儒学大家们惊呼“孟子后,千载无真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汉代以后的儒学背离了孟子性善论

B. 今文经学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

C. 古文经学已失传无法找回孔孟思想

D. 儒学已成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

18、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从宋代开始已向近代社会过渡   B. 两税法取消了人头税

C. 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D. 唐朝更具有中世纪特点

19、

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据此

A. 三代至唐皆为封建贵族社会

B. 平民社会推动民主思想发展

C. 唐宋间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

D. 其判断依据为选官制度变化

20、

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这样划分依据的角度是

A. 社会经济形态

B. 地方行政组织

C. 专制集权的程度

D. 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21、

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转变的史实为

A. 楚王问鼎   B. 三家分晋   C. 周公辅佐成王   D. 秦灭六国

22、

孔子批评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反映

A. 礼崩乐坏   B. 分封制崩溃   C. 井田制瓦解   D. 百家争鸣

23、

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继周者”为

A. 王位世袭制   B. 内外服制度   C. 封国并行制   D. 皇帝制度

24、

参考消息网16年8月6日报道,地质学家发现了4000年前中国黄河发生大洪水的首个证据。并对废墟中发现的三名儿童骸骨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果显示,他们死于公元前1920年,当时恰好是中国重大的文化转型期,研究人员据此推断,夏朝始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而不是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的公元前2070年。据此推断

A. 因此夏朝应该建立于1900年左右   B. 在历史研究中地质学家比考古学家重要

C.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唯一发源地   D. 历史结论在历史的研究中将不断被质疑

二、(共1题,共5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结论

1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2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

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他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

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4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义和团运动扑朔迷离,难以洞察真相。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表中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结合所学史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24题,共120分)

1、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二战”后存在了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考点】
【答案】

D

【解析】

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是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二战’后存在了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是历史解释,故D正确;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材料无法体现“历史观点”,排除AB;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属于历史事实,不是历史结论,C错误。

2、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这一任务完成预示着

A. 国民党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   B. 战略决战任务即将完成

C. 渡江战役的形势已经成熟   D. 土改运动将在全国开展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由题中“全国性的反攻、引向国民党区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解放战争1947年进行的反攻阶段,外线是指解放区以外的国统区,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这是国民党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A项正确;战略决战是指三大战役,是1948年开始,1949年完成,B项错误;渡江战役是1949年,排除C;土改运动将在全国开展是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故选A。

3、

甲午战后,光绪帝不断“逼问御贼策”,“言及宗社声泪并发”。并提出要“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从1895-1898年戊戌维新光绪改革几乎一天也未停止过。说明

A. 康梁上书变法正逢其时   B. 康有为说服了光绪帝努力变法

C. 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矛盾尖锐   D. 光绪帝弘扬民族大义挽救民族危亡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光绪帝锐意改革,积极支持维新派的变法,从1895-1898年戊戌维新光绪改革几乎一天也未停止过,这说明康梁上书变法顺应形势,正逢其时,A项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光绪帝是主动变革,排除B;材料未体现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矛盾,排除C;D项弘扬民主大义表述错误,排除。故选A。

4、

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他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其说明1860年代

A. 华夷观念已经开始被打破   B. 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并实施

C.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D. 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斗争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1860年”、“社会观念”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内忧外患之下,此时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材料“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不符合材料的“明显的标界意义”信息,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斗争不符合“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的信息,排除D。故选B。

5、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出现“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的现象,反映了

A. 列强侵略使中国社会动荡物价上涨   B. 市场饱和米价下跌农民生活艰难

C. 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使农民生活艰难   D. 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市场不稳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略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这是由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现象更加严重,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从而使农民生活艰难,C项正确;A项是现象,不是反映的问题,排除;B项市场饱和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无法看出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D项排除。故选C。

6、

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试题依据所学知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应为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所以B不正确,初期苏维埃政府企图通过和平的方式过渡,所以全面对抗不正确,所以C错误,D项的说法不符合实际,当时临时政府是名义上的全国政府还掌握实权,依据法令内容可知其要求所有军队执行法令,所以其行驶的是中央政府的职权,所以选A

7、

1777年11月15日,经过大陆会议反复讨论后,草案才得以通过,定名为《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简称《邦联条例》),《邦联条例》成为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之前的一部国家基本法。该条例的颁布

A. 巩固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B. 不利于各殖民地联合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C. 有利于战争期间国际贸易   D. 独立后巩固了美利坚合众国中央集权统治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邦联条例》,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在1787年宪法诞生之前,《邦联条例》成为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之前的一部国家基本法,这部法律颁布于独立战争期间,有利于各邦联合共同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巩固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A项正确;《邦联条例》有利于联合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B项错误;此部法律同国际贸易无关,排除C;《邦联条例》在独立后给新生的美国带来了困境,使中央权力弱小,D项错误。故选A。

8、

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逐步取消了“腐败选区”的议席,新兴的工业城市有了相应的议席;扩大了选举权,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利。此次改革

A. 其打破了特权选举扩大了选举权   B. 这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权

C. 这表明了无产阶级已取得选举权   D. 其推动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新兴的工业城市有了相应的议席”、“逐步取消了‘腐败选区’的议席”、“扩大了选举权,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利”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改革使英国的议会制度得到完善,满足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需要,这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权,B项正确;A项对材料解读片面,排除;材料无法表明无产阶级已取得选举权,排除C;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议会改革,D项错误。故选B。

9、

有学者认为英国代议制的形成是旧瓶装新酒,非常强调制度建设的程序性和原则性,下列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权利法案》颁布过程   B. 迎立詹姆士二世女婿威廉到英国做君主

C. 首相任命内阁成员   D. 议会多数党领袖接受君主任命才为首相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的代议制,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之下,国王虽然“统而不治”,但是仍是国家的象征,议会多数党领袖选出后只是“准首相”,在形式上一定要接受君主任命才为正式首相,最能体现材料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是旧瓶装新酒,非常强调制度建设的程序性和原则性”的信息,D项正确;《权利法案》颁布过程不是最能体现的,排除A;迎立詹姆士二世女婿威廉到英国做君主不是最能体现的,排除B;首相任命内阁成员无法体现“旧瓶装新酒”,排除C。故选D。

10、

“专制之下无祖国”,其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其说明

A. 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 民族国家观念古已有之

C. 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淡化了祖国观念   D. 专制与祖国是对立的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专制之下无祖国”,故新兴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表明了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A项正确;材料是说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项错误;材料是说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不是淡化祖国观念,C项错误;专制与祖国是对立的不是材料说明的问题,排除D。故选A。

11、

公元前494年,大批平民由于受债务所迫,有丧失自由沦为奴隶的危险,奋而以激烈手段自卫。他们以“撤离”(离开罗马)为武器迫使贵族接受承认平民政治权力的协议,创立了护民官制度。这是罗马平民政治运动的开始。其反映

A. 罗马平民以暴力的方式反抗贵族   B. 护民官制度缓解了贵族与平民间矛盾

C. 平民与贵族斗争推动自然法发展   D. 平民政治运动推动了共和制的确立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他们以‘撤离’(离开罗马)为武器迫使贵族接受承认平民政治权力的协议,创立了护民官制度”,由此可知这种护民官制度调节了贵族和平民的关系,护民官既能尊重贵族的智慧,又能照顾平民的利益,缓解了贵族与平民间矛盾,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暴力方式,排除A;材料中未提及自然法的相关信息,排除C;材料未体现平民政治和共和制的确立的关系,D项排除。故选B。

12、

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说明

A. 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

B. 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

C. 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

D. 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即雅典民主制度能更好的把人民和政府联系在一起,把维护城邦国家的利益建立在雅典民主制度上,D正确,AB不是材料强调的思想,故排除;C中“必然”说法绝对,错误,排除。

13、

1215年英国贵族们联合起来,迫使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材料反映

A.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 英国代议制是习惯形成的

C. 欧洲中世纪已有了宪政   D. 基本人权已经得到了保护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的代议制传统,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已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这体现了限制王权的传统,说明英国代议制是传统和习惯形成的,B项正确;A项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后确立的,A项错误;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宪政,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故选B。

14、

古希腊农业文明与大河流域不同,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古希腊人更早地提出节育、晚婚的理论。也更早地向希腊半岛以外移民。土地所有权是公民的专有权利,希腊的政治集体、公民集体和土地所有者集体是一回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古希腊以奴隶制工商业文明为主   B. 古希腊以农业文明为主

C. 古希腊节育政策导致了小国寡民   D. 贵族因经商而积累财富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文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在古代希腊人地矛盾更为突出,为此希腊人提出节育、晚婚,并向希腊半岛以外移民,而土地所有权是公民的专有权利,希腊的政治集体、公民集体和土地所有者集体是一回事,这些充分表明古希腊以农业文明为主,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古希腊以奴隶制工商业文明为主,排除A;材料未提及小国寡民,C项错误;材料未提到贵族因经商而积累财富的问题,D项错误。故选B。

15、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依据“分天下之治”、“分行省以治外”、“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等信息分析可知,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且是朝廷派出机构,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即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故D正确;A、B、C 三项均不全面,排除。

16、

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代朋党之争

A. 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B. 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C. 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

D. 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成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说明庶族地主地位上升,士族地主地位下降,社会阶层发生变动,A正确;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朋党是指集团,派别,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B错误;朋党是不同派别为争权夺利而结成的,与中央与地方斗争、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D。

17、

汉代以后儒学大家们惊呼“孟子后,千载无真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汉代以后的儒学背离了孟子性善论

B. 今文经学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

C. 古文经学已失传无法找回孔孟思想

D. 儒学已成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西汉以后,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用,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故才出现材料中的汉代以后儒学大家们惊呼“孟子后,千载无真儒”的信息,D项符合题意;汉代以后的儒学没有背离孟子性善论,A项错误;今文经学也是儒家思想,B项错误;C项对材料解读明显错误,排除。故选D。

18、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从宋代开始已向近代社会过渡   B. 两税法取消了人头税

C. 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D. 唐朝更具有中世纪特点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此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确立;人们对地主和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摆脱;下层民众取得了参与国家政权的均等机会,表明宋代已开始已向近代社会过渡,A项符合题意。两税法不是取消了人头税,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材料已表明唐朝中期的两税法下的新气象,D项错误。故选A。

19、

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据此

A. 三代至唐皆为封建贵族社会

B. 平民社会推动民主思想发展

C. 唐宋间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

D. 其判断依据为选官制度变化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主要的原因是隋唐以后科举制的实行,使有能力的庶族地主也能进入到社会的高层,中国社会由贵族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D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期科举制已经推行,A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唐宋时期中国一直是封建社会,社会形态没有变化,C项错误。故选D。

20、

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这样划分依据的角度是

A. 社会经济形态

B. 地方行政组织

C. 专制集权的程度

D. 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分别是指远古社会时期、夏商周分封制时期、秦以来郡县制时期,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制度,因此选B。

21、

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转变的史实为

A. 楚王问鼎   B. 三家分晋   C. 周公辅佐成王   D. 秦灭六国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 形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形成“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的局面,B项正确;A项是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表现,排除;C项是指周公辅政,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是诸侯之间的争霸,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2、

孔子批评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反映

A. 礼崩乐坏   B. 分封制崩溃   C. 井田制瓦解   D. 百家争鸣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的破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孔子批评季氏竟然欣赏只有周天子才能欣赏的八佾舞,这件事使孔子无法忍受,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周朝时期的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遭到了破坏,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分封制的状况,排除B;井田制的瓦解材料未体现,排除C;百家争鸣材料未体现,排除D。故选A。

23、

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据此“继周者”为

A. 王位世袭制   B. 内外服制度   C. 封国并行制   D. 皇帝制度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封国并行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大意是说: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到西汉建立后,汉高祖推行郡县和封国并行制,C项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内外服制度是商朝实行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皇帝制度是秦朝建立的,同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C。

24、

参考消息网16年8月6日报道,地质学家发现了4000年前中国黄河发生大洪水的首个证据。并对废墟中发现的三名儿童骸骨进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果显示,他们死于公元前1920年,当时恰好是中国重大的文化转型期,研究人员据此推断,夏朝始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而不是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的公元前2070年。据此推断

A. 因此夏朝应该建立于1900年左右   B. 在历史研究中地质学家比考古学家重要

C.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唯一发源地   D. 历史结论在历史的研究中将不断被质疑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当时恰好是中国重大的文化转型期,研究人员据此推断,夏朝始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而不是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的公元前2070年”,这同我们之前考古推断的夏朝是公元前2070年有了不同的结论,说明历史结论在历史的研究中将不断被质疑和印证,D项正确;材料也只是考古推断,A项错误;历史研究中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没有更重要的区分,B项错误;C项唯一表述错误。故选D。

二、(共1题,共5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结论

1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2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

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他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

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4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义和团运动扑朔迷离,难以洞察真相。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表中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结合所学史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考点】
【答案】

不当之处历史事实原因分析

材料一:不当之处:否定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及制约战争的因素大大增强。

历史事实:政治民主化(联合国)、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大国之间的核均势等因素使得当今世界更加包容,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互补性和依赖性,美、俄、欧盟、日本、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也对争霸战争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原因对材料的理解绝对化、教条化。

材料二:不当之处:把中国的“文革”与美国的群众运动等同看待是错误的。

历史事实:美国的群众运动是反战和平运动,中国的“文革”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原因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材料三:不当之处:但丁“反对宗教”这个论断不合理。

历史事实: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会禁欲主义、神权至上的主张,主张改造基督教会,追求人性解放,并不是反对宗教。

原因把材料中的“教会”等同于“宗教”,概念不清;没有把但丁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文明、文化背景中解读。

材料四:不当之处“义和团运动扑所迷离,难以洞察真相。”这个说法欠妥。

历史事实:两位教授的结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所持的史观不同。张海鹏教授从革命史观出发,认为它是反抗侵略的手段,应该给予肯定;袁伟时教授从现代化史观出发,认为它是排斥工业文明,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应予以否定。随着大量史料的出现,人们是能够洞悉历史事件的真相。

原因解读材料时忽视了历史理解会因立场、角度不同而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与历史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解答本小问分别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对以上内容中的“材料”部分进行分析,找出“材料”与相应的结论具有怎样的缺陷,分别从“不当之处”、“历史事实”、“原因分析”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具有怎样的不当之处,需要哪些历史事实来证明,具体的原因分析是怎样的,几个角度来进行证明。注意结合相对应的史实来进行说明,同时分析原因时,注意结合所学的史学素养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