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月高一历史期末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18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3题,共165分)

1、

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这些现象包括

①新潮青年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②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西装开始传入

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观察图3,对女性服装的这一变化解释适当的是

1

A. 兴起于鸦片战争后

B.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C. 以合身适体、长袍宽袖为特征

D. 是近代生活变迁中“土洋并存”的典范

3、

“用铁线连缀不绝,陆路则架木杪,遇海则沉水中。司事者,……以铁线之一端画

字,其一端在千里外,即照此字写出,不逾晷刻也,”该通讯设施在中国最早出现

于19世纪

A. 六十年代   B. 七十年代

C. 八十年代   D. 九十年代

4、

1993年5月10日,北京开放粮油价格第一天,朝阳区西石门粮店的店员登记注销最后一批粮票。当年取消粮票这一举措,大多数人回忆并无太大的感觉。粮票的命运悄然发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我国

A. 市场经济已慢慢渗透到百姓的生活   B. 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成功

C.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得到百姓的肯定   D. 中共十五大的精神指引

5、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这一政策出台背景的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 改革开放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D. 扩大基层民主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心

6、

在武昌起义胜利的一周年纪念日,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刊登了这样一副广告:在高高飘扬的国旗下, 登出四幅该公司厂房加工烟叶的实景图, 一群举着礼帽的绅士似乎在对国旗行注目礼, 也似乎是对南洋兄弟的产品发出赞美。其后, 类似的广告日益增多。这一材料折射出

A. 民国初期,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 商人及时应纳和利用新观念进行广告宣传

C. 南洋公司认为国旗是武昌起义重要的宣传旗帜

D. 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7、

“抑商”并不是自古就有,它肇始于战国,至秦汉渐成体系。下列关于抑商政策的表述符   合史实的是

A. 西汉确立商人一入市藉不得为官的制度

B. 唐代开始,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C. 宋代开始打击富商大贾,强化官营商业

D. 明清开始禁止民间贸易,推行朝贡贸易

8、

中国素有“瓷国”之誉,代表宋朝瓷器最高水平的当属五大名窑,景德镇也是在此后逐步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它位于图2中的____处

1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下列历史现象发生在汉代的是

A. 私营丝织业兴起

B. 水排的出现

C. 道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D. 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10、

观察下图,对图中(耒耜演变为犁)的演变过程解读正确的是

1

A. 体现了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和方式的演进

B. 曲辕犁的出现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革新

C. 《战国策》最早记录了这一演变过程

D. 一牛挽犁的方式推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11、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政策,当美国先行一步跟中国展开和解的外交活动后,引起日本极大震动。下列属于“震动”后的直接反应是

A. 田中角荣来华访问   B. 跟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

C. 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D. 对侵略历史承担战争赔款

12、

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这表明

A. 东西欧国家间经济联系加强   B. 西欧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

C. 世界总体形势趋向紧张   D. 德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3、

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杜鲁门这一讲话实质上反映了

A. 美国对自由国家人民的同情   B. 美苏冷战序幕的拉开

C. 国际社会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D.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14、

《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列对其影响表述有误的是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C. 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D. 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15、

光荣革命之前,国王大权独揽,议会是一种节制力量,但它服从国王;光荣革命后,国王需要服从议会,议会是最高的主权。这表明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A. 国家行政大权已经牢牢掌握在议会的手中

B. 国王只保留了最高国家权力象征性的地位

C. 制度变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顺利完成了权力的交接

D. 在不改变政权形式的前提下实现了权力的转移

16、

所谓公民法,又称为“市民法”,就是罗马国家为本国公民颁行的法律,主要包括罗马社会早期的习惯法和国家颁行的决议。下列有关公民法表述错误的是

A. 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B. 调动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 《十二铜表法》从属于公民法范畴   D. 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

17、

“我们不仅要在制定法律时始终考虑如何使法律为民主制度服务,而且遵守我们所颁布的法律,并且严惩那些违法分子。”该材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轮番而治

C. 直接民主   D. 法律至上

18、

《环球时报》报道,中俄成为战略伙伴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但它有别于美日同盟等当今世界的所有军事同盟,开创了新型的大国关系。下列有关中俄始创的新型大国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患难与共唇齿相依   B. 核心为结盟而不结伴

C. 经济先行互利协作   D. 核心为结伴而不结盟

19、

1949年以后由于海峡两岸军事对峙,两岸人员往来和通商、通航、通商全部中断。台湾方面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

A. 1979年   B. 1987年

C. 1992年   D. 2008年

20、

20世纪50至70年代,中美多次会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共识明确于

A.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 1972年基辛格访华

C. 1972年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D.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

2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呼唤新的法治环境。下列史事中,回应了这一时代呼唤的是

A.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C.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任务

22、

20世纪中叶,某国际会议通过决议向世界宣告:“与会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该文献是

A.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书》

B. 1954年《日内瓦协议》

C. 1955年《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D. 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23、

1934年到1936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主要包括  ①八一宣言 ②瓦窑堡会议 ③组织东北抗日联军④号召平津学生南下宣传抗日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4、

蒋介石在1938年1月15日日记中记载:这一星期中,自敌人借口所谓宣战,否认国民政府,继续军事行动等观之,对我威胁逼迫,可之极矣。固无论其出如何举动,皆不能动摇我抗战之决心及胜利之信念。”下列战役中,进一步推动蒋介石这一信念的是

A. 长城抗战   B. 收复多伦

C. 平型关大捷   D. 台儿庄战役

25、

毛泽东曾富有历史感地说过,辛亥革命的革命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革命事业”是指

A. 结束清政府的统治   B.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 打倒日本侵略军   D.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26、

历史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演绎。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清帝退位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③中华民国成立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①③②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③②

27、

美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发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曾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该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国民革命   D. 抗日战争

28、

上海《申报》作为19世纪末国内五家中文报纸之一,十分关心台民斗争动态,除了转登台民公告,译载外文报道,专门发了大量有关台民抗日活动的评论。《申报》这些报道与评论可以用来说明

A. 社会舆论对反割台斗争的支持和关注   B. 《申报》直接推动反割台斗争的兴起

C. 世界主要国家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行径   D. 清政府鼓励民众支持台湾救亡运动

29、

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环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下列条款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③“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④“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③②

30、

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一场决战。这场大战

A. 以北洋舰队率先撤离战场告终   B. 是现代和中世纪武器的一次较量

C. 导致清军丧失在朝鲜的主动权   D. 清军的兵力战舰损伤远大于日方

31、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该材料反映的机构是

A. 中朝   B. 政事堂

C. 中书门下   D. 军机处

32、

曾任首辅大臣的叶向高感慨地写道“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据此可见在明代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拥有票拟权后位高丞相之上

C. 阁权与君权容易发生权力冲突   D. 内阁专权本质上缘于专制皇权体制

33、

据史料记载:东汉灵帝中平五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民,“州

任之重,自此而始”。据此判断,东汉灵帝时

A. 州成为地方行政单位   B. 地方监察体系进一步完善

C. 州牧是中央行政官职   D. 地方管理体制有本质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Solon)改革以前,这些平民的处境是贫困而悲惨的。激烈的阶级冲突,引起了骚乱暴动,出现了立法者和僭主,当人民群众的力量强大到足以推翻簪主统治的时候,就形成了希腊史上著名的雅典民主。……在这个过程中,雅典发展了商业和手工业。

——顾准《城邦日记》

材料二  1787年6月下旬,美国制宪会议重点讨论联邦议会问题。在讨论“联邦议会第一院议员应由人民选举”时,梅森先生强调“必须把选举权保留在人民手中。这是对人民权利的惟一保障”。在讨论“联邦议会第二院议员应该由各邦议会选举”时,麦迪逊先生认为:“由于公民拥有自由权利,势必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在突发的冲动驱使下,多数人的利益,会被引导去做一些不公正的事情,压迫少数人。在政府内设立一个机构(第二院),其成员因其智慧和道德受到足够的尊重,遇到这类紧急局面,能发挥正义的优势,使天平保持平衡。

——摘编自[美]麦迪逊《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辩论》

( 1 )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梅森和麦迪逊对联邦议会的认识;结合美国国会设计所体现的政治智慧,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继承与突破。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部分)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

设海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海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海关年代

上海

1854

汉口

1862

奉天府

1907

广州

1859

重庆

1890

大东沟

1907

汕头

1860

沙市

1896

满洲里

1907

——摘编自吴松弟、杨敬敏《近代中国开埠通商的时空考察》

材料二 战前中外贸易由行商控制,实际经手的为洋行买办。他们初为临时雇佣,仅代外人购买零星什物及起居饮食的必需品,及外人与华人交往日繁,兼承办其他事物,权力渐重。上海兴起,已有经验的广东人随之而来,如徐润、吴健彰。长于买卖的浙江人,亦以此业。除了经办本埠业务,且不时深入内地,收购茶叶,推销进口商品在不断的与外人接触中,习于西事。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海关设置过程的空间特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海关设置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买办这一社会群体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在中国经济变动中所扮演的两种角色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1年,香港陷落开启了大英帝国在远东的崩溃。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在同盟国的地位却开始上升,国民党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收回国家主权的要求,包括香港主权问题,也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理解和支持。由于英国的顽固执守,1943年,中英签订所谓“平等”新约,英国放弃了握之已久的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但仍留了包括香港问题在内的很多特权。

——摘编自周锡瑞、李皓天《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

材料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以保障国家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41年国民党政府提出一系列收回国家主权要求的历史机遇。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时间和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管理的基本原则,并从国家主权角度简述“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

三、(共1题,共5分)

37、

“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 全民族抗战开始

B. 红军长征胜利

C.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D. 国共十年对峙结束

浙江省嘉兴市月高一历史期末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33题,共165分)

1、

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这些现象包括

①新潮青年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②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西装开始传入

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新潮青年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符合当时的史实;自行车在清朝末年还是一种奢侈品,不可能出现在大街小巷;西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因此本题选B选项。

2、

观察图3,对女性服装的这一变化解释适当的是

1

A. 兴起于鸦片战争后

B. 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C. 以合身适体、长袍宽袖为特征

D. 是近代生活变迁中“土洋并存”的典范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图片中展示出的是改良后的旗袍,这种旗袍是辛亥革命之后开始兴起,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排除。C选项错误,旗袍并不是长袍宽袖;D选项错误,旗袍来源于中国传统服饰,没有西方服饰的内容。

3、

“用铁线连缀不绝,陆路则架木杪,遇海则沉水中。司事者,……以铁线之一端画

字,其一端在千里外,即照此字写出,不逾晷刻也,”该通讯设施在中国最早出现

于19世纪

A. 六十年代   B. 七十年代

C. 八十年代   D. 九十年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电信业的发展,从“用铁线连缀不绝,陆路则架木杪,遇海则沉水中。”可以看出这是电报事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最早出现电报是在1871年,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其它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4、

1993年5月10日,北京开放粮油价格第一天,朝阳区西石门粮店的店员登记注销最后一批粮票。当年取消粮票这一举措,大多数人回忆并无太大的感觉。粮票的命运悄然发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我国

A. 市场经济已慢慢渗透到百姓的生活   B. 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成功

C.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得到百姓的肯定   D. 中共十五大的精神指引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一个代表,它退出历史舞台说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取得了成效,生产力得到了发展,不需要凭票来领粮,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与企业制度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计划经济问题,没有体现出非公有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中共十五大召开于1997年。

5、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这一政策出台背景的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 改革开放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D. 扩大基层民主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心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注意材料给出的时间:1983年,这一年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材料中体现出来,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1992年;C选项错误,发生在改革开放实现历史性的跨越20世纪末;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基层民主的内容。

6、

在武昌起义胜利的一周年纪念日,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刊登了这样一副广告:在高高飘扬的国旗下, 登出四幅该公司厂房加工烟叶的实景图, 一群举着礼帽的绅士似乎在对国旗行注目礼, 也似乎是对南洋兄弟的产品发出赞美。其后, 类似的广告日益增多。这一材料折射出

A. 民国初期,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 商人及时应纳和利用新观念进行广告宣传

C. 南洋公司认为国旗是武昌起义重要的宣传旗帜

D. 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可以看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利用当时的时事政治来进行宣传,此后这类广告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主共和观念的问题,而是体现出商业的内容;C选项没有抓住材料的真实含义和强调的主要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商人参加政治变革的内容。

7、

“抑商”并不是自古就有,它肇始于战国,至秦汉渐成体系。下列关于抑商政策的表述符   合史实的是

A. 西汉确立商人一入市藉不得为官的制度

B. 唐代开始,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C. 宋代开始打击富商大贾,强化官营商业

D. 明清开始禁止民间贸易,推行朝贡贸易

【考点】
【答案】

A

【解析】

A选项说法正确,西汉时期规定,商人一入市藉不得为官;B选项错误,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是在西汉;C选项错误,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打击富商大贾,强化官营商业;D选项错误,朝贡贸易很早就出现,并不是在明朝才开始出现。

8、

中国素有“瓷国”之誉,代表宋朝瓷器最高水平的当属五大名窑,景德镇也是在此后逐步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它位于图2中的____处

1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被誉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的景德镇在江西省,是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图中只有④在长江以南,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在陕西附近;B选项在河北省;C选项是在河南省。

9、

下列历史现象发生在汉代的是

A. 私营丝织业兴起

B. 水排的出现

C. 道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D. 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选项私营丝织业最早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B选项水排出现于汉代,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误,道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在唐朝;D选项错误,草市形成是在南北朝时期,故排除。

10、

观察下图,对图中(耒耜演变为犁)的演变过程解读正确的是

1

A. 体现了古代农业耕作工具和方式的演进

B. 曲辕犁的出现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革新

C. 《战国策》最早记录了这一演变过程

D. 一牛挽犁的方式推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考点】
【答案】

A

【解析】

图中下面的文字上面写着耒耜变为犁,说明生产工具发生了变化,生产力得到了提升,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中第三幅图片中是牛耕,曲辕犁是使用人力的,故排除;C选项错误,牛耕的推广是在汉代;D选项错误,推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的是曲柄锄。

11、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政策,当美国先行一步跟中国展开和解的外交活动后,引起日本极大震动。下列属于“震动”后的直接反应是

A. 田中角荣来华访问   B. 跟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

C. 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D. 对侵略历史承担战争赔款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中美关系正常化发生在1972年,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率先与中国建交,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当时日本并没有与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C选项错误,当时中国已经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D选项错误,中国并没有索要战争赔偿。

12、

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这表明

A. 东西欧国家间经济联系加强   B. 西欧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

C. 世界总体形势趋向紧张   D. 德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联邦德国在1969年到1974年期间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一部分,从材料来看,他并没有只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而是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外交,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德国的态度,其他国家的态度我们无法知晓;C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看出世界总体形势。

13、

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杜鲁门这一讲话实质上反映了

A. 美国对自由国家人民的同情   B. 美苏冷战序幕的拉开

C. 国际社会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D.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1947年,这一时期是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形成的时期,因此杜鲁门的这番话体现出的是美国的战略企图,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理由进行两极格局的对峙,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这只是美国的一个幌子,并不是真的表示同情;B选项错误,冷战序幕拉开是铁幕演说;C选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美国的态度,不能代表世界。

14、

《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列对其影响表述有误的是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C. 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D. 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选项说法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选项说法正确,《共产党宣言》为后面的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C选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D选项错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之前就已经出现。

15、

光荣革命之前,国王大权独揽,议会是一种节制力量,但它服从国王;光荣革命后,国王需要服从议会,议会是最高的主权。这表明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A. 国家行政大权已经牢牢掌握在议会的手中

B. 国王只保留了最高国家权力象征性的地位

C. 制度变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顺利完成了权力的交接

D. 在不改变政权形式的前提下实现了权力的转移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选项错误,光荣革命之后国王权力也有一定的反复;B选项错误,国王还有任命首相等其他权利;C选项错误,光荣革命的形式是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并没有暴力革命;D选项正确,这是光荣革命的特点。

16、

所谓公民法,又称为“市民法”,就是罗马国家为本国公民颁行的法律,主要包括罗马社会早期的习惯法和国家颁行的决议。下列有关公民法表述错误的是

A. 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B. 调动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 《十二铜表法》从属于公民法范畴   D. 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选项正确,罗马法的初衷就是为了管理国家事务;B选项正确,公民法使得公民权利得到保护;C选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属于成文法,是公民法的一部分,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错误,罗马法有繁复的条文细则,并不简单灵活。

17、

“我们不仅要在制定法律时始终考虑如何使法律为民主制度服务,而且遵守我们所颁布的法律,并且严惩那些违法分子。”该材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轮番而治

C. 直接民主   D. 法律至上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强调了雅典民主政治中法律的重要性,体现出法律至上的原则,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人民主权主要体现在公民权利上,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只要是选举制度,材料没有涉及;C选项直接民主是民主形式问题,材料没有这一点。

18、

《环球时报》报道,中俄成为战略伙伴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但它有别于美日同盟等当今世界的所有军事同盟,开创了新型的大国关系。下列有关中俄始创的新型大国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患难与共唇齿相依   B. 核心为结盟而不结伴

C. 经济先行互利协作   D. 核心为结伴而不结盟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中俄的关系有别于美日,说明中国与俄国的关系不是军事同盟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共赢,不结盟的关系,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这种关系不适合中俄之间的大国外交;B选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两国合作先行的内容,故排除。

19、

1949年以后由于海峡两岸军事对峙,两岸人员往来和通商、通航、通商全部中断。台湾方面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

A. 1979年   B. 1987年

C. 1992年   D. 2008年

【考点】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1987年,台湾方面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是两岸停火的时间;C选项是“九二共识”提出的时间;D选项是两岸“三通”的时间。

20、

20世纪50至70年代,中美多次会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共识明确于

A.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 1972年基辛格访华

C. 1972年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D.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内容是“一个中国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中国原则”最开始明确于《中美建交公报》之中,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正常化;B选项基辛格访华和C选项《中美联合公报》都没有“明确”提出,故排除。

2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呼唤新的法治环境。下列史事中,回应了这一时代呼唤的是

A.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C.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任务

【考点】
【答案】

D

【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1992年,因此在这一时间点之前的都要排除。A、C选项直接排除。B选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D选项中共十五大召开于1997年,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22、

20世纪中叶,某国际会议通过决议向世界宣告:“与会国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国将分别举行全国的自由选举。”该文献是

A.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书》

B. 1954年《日内瓦协议》

C. 1955年《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D. 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有关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日内瓦协议》,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C选项和D选项时间都过晚,直接排除。

23、

1934年到1936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主要包括  ①八一宣言 ②瓦窑堡会议 ③组织东北抗日联军④号召平津学生南下宣传抗日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给出的时间要求是1934年到193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一宣言发生在1935年8月1日;瓦窑堡会议发生在1935年12月17日;组织东北抗日联军是在1936年7月;号召平津学生南下宣传抗日是在1935年12月20日,因此都满足题中时间要求,且都为中共的措施,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24、

蒋介石在1938年1月15日日记中记载:这一星期中,自敌人借口所谓宣战,否认国民政府,继续军事行动等观之,对我威胁逼迫,可之极矣。固无论其出如何举动,皆不能动摇我抗战之决心及胜利之信念。”下列战役中,进一步推动蒋介石这一信念的是

A. 长城抗战   B. 收复多伦

C. 平型关大捷   D. 台儿庄战役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关注的是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38年1月15日。这个时间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具体来说这一时间之后就是台儿庄战役,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长城抗战发生在1933年;B选项收复多伦发生在1933年7月1日;C选项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9月。

25、

毛泽东曾富有历史感地说过,辛亥革命的革命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革命事业”是指

A. 结束清政府的统治   B.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 打倒日本侵略军   D.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辛亥革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一任务直到解放战争胜利之后新中国成立才完成,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清政府的统治结束只标志着帝制结束,封建势力依旧存在;B选项错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大革命结束之后就实现了;C选项不符合辛亥革命的任务。

26、

历史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演绎。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清帝退位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③中华民国成立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①③②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③②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清帝退位发生在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时间是1912年3月10日;中华民国成立发生于1912年1月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生在1912年3月11日。因此按照时间顺序,本题选择B选项。

27、

美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发生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曾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该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国民革命   D. 抗日战争

【考点】
【答案】

B

【解析】

从“巴黎决议”和“民族觉醒”等关键词中我们能欧看出这件事情与巴黎和会有关,是一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是五四运动,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辛亥革命发生在巴黎和会之前,故排除;C、D选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与巴黎和会无关。

28、

上海《申报》作为19世纪末国内五家中文报纸之一,十分关心台民斗争动态,除了转登台民公告,译载外文报道,专门发了大量有关台民抗日活动的评论。《申报》这些报道与评论可以用来说明

A. 社会舆论对反割台斗争的支持和关注   B. 《申报》直接推动反割台斗争的兴起

C. 世界主要国家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行径   D. 清政府鼓励民众支持台湾救亡运动

【考点】
【答案】

A

【解析】

《申报》的这些报道体现出人们对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满态度,是从舆论层面上来对反割台斗争进行支持,而不是直接推动其斗争,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排除B选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世界其他国家的态度;D选项错误,《申报》并不代表清政府的态度。

29、

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环了中国的主权完整。下列条款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③“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④“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③②

【考点】
【答案】

B

【解析】

①中只涉及到英国的内容,可以确定这一条约是《南京条约》;②中涉及到的是日本,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③中可以看出清朝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可知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④中“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体现出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是《虎门条约》的内容。由此本题选择B选项。

30、

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一场决战。这场大战

A. 以北洋舰队率先撤离战场告终   B. 是现代和中世纪武器的一次较量

C. 导致清军丧失在朝鲜的主动权   D. 清军的兵力战舰损伤远大于日方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选项错误,黄海海战邓世昌英勇殉国,并未撤离;B选项错误,两国的舰队都是现代武器;C选项错误,东学党起义之后日军进驻朝鲜清朝已经丧失主动权;D选项说法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31、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该材料反映的机构是

A. 中朝   B. 政事堂

C. 中书门下   D. 军机处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从“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可以看出这一机构的职责,从“雍、乾后百八十年”可以看出这一机构产生的时间,由此得出这一机构是军机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汉朝的政治组织形式;B选项政事堂是唐宋时期宰相的办公地点;C选项是唐宋时期的官职。

32、

曾任首辅大臣的叶向高感慨地写道“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据此可见在明代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拥有票拟权后位高丞相之上

C. 阁权与君权容易发生权力冲突   D. 内阁专权本质上缘于专制皇权体制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从“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可以看出内阁的权力并不是官方承认的,“。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体现出内阁的权力都是来源于皇帝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不符合“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B选项错误,不符合“原非宰相”;C选项粗无,阁权是来源于君权的,并不对皇权造成威胁。

33、

据史料记载:东汉灵帝中平五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民,“州

任之重,自此而始”。据此判断,东汉灵帝时

A. 州成为地方行政单位   B. 地方监察体系进一步完善

C. 州牧是中央行政官职   D. 地方管理体制有本质变化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从“州任之重,自此而始”可以看出州作为地方的行政单位是从此时开始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想错误,州牧并不是监察的官员,而是地方长官;C选项错误,州牧第地方的长官,不是中央的官员;D选项错在“本质”二字上。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Solon)改革以前,这些平民的处境是贫困而悲惨的。激烈的阶级冲突,引起了骚乱暴动,出现了立法者和僭主,当人民群众的力量强大到足以推翻簪主统治的时候,就形成了希腊史上著名的雅典民主。……在这个过程中,雅典发展了商业和手工业。

——顾准《城邦日记》

材料二  1787年6月下旬,美国制宪会议重点讨论联邦议会问题。在讨论“联邦议会第一院议员应由人民选举”时,梅森先生强调“必须把选举权保留在人民手中。这是对人民权利的惟一保障”。在讨论“联邦议会第二院议员应该由各邦议会选举”时,麦迪逊先生认为:“由于公民拥有自由权利,势必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在突发的冲动驱使下,多数人的利益,会被引导去做一些不公正的事情,压迫少数人。在政府内设立一个机构(第二院),其成员因其智慧和道德受到足够的尊重,遇到这类紧急局面,能发挥正义的优势,使天平保持平衡。

——摘编自[美]麦迪逊《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辩论》

( 1 )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梅森和麦迪逊对联邦议会的认识;结合美国国会设计所体现的政治智慧,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继承与突破。

【考点】
【答案】

(1)平民力量的不断壮大;平民和贵族的反复斗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2)梅森认为第一院议员应由人民选举产生;

麦迪逊认为要设置另一个机构(第二院)对第一院形成制约;

继承:议员由选举产生,体现了雅典保障人民民主的原则;(或参众两院有不同任期,延续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任期制)

突破:公民选举代表间接参政议政,国会由参众两院构成,避免了雅典参政方式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误用。

【解析】

(1)从“激烈的阶级冲突,引起了骚乱暴动,出现了立法者和僭主”可以看出平民力量的不断壮大;平民和贵族的反复斗争。从“在这个过程中,雅典发展了商业和手工业”可以得出工商业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2)梅森认为“必须把选举权保留在人民手中”,即第一院议员应由人民选举产生;麦迪逊认为“政府内设立一个机构(第二院),其成员因其智慧和道德受到足够的尊重”,即设置另一个机构(第二院)对第一院形成制约。继承:美国议会主要继承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选举制度和民主原则。突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民主不是直接民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部分)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

设海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海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海关年代

上海

1854

汉口

1862

奉天府

1907

广州

1859

重庆

1890

大东沟

1907

汕头

1860

沙市

1896

满洲里

1907

——摘编自吴松弟、杨敬敏《近代中国开埠通商的时空考察》

材料二 战前中外贸易由行商控制,实际经手的为洋行买办。他们初为临时雇佣,仅代外人购买零星什物及起居饮食的必需品,及外人与华人交往日繁,兼承办其他事物,权力渐重。上海兴起,已有经验的广东人随之而来,如徐润、吴健彰。长于买卖的浙江人,亦以此业。除了经办本埠业务,且不时深入内地,收购茶叶,推销进口商品在不断的与外人接触中,习于西事。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海关设置过程的空间特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海关设置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买办这一社会群体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在中国经济变动中所扮演的两种角色

【考点】
【答案】

(1)从沿海-内地-东北。

严重践踏中国的主权完整,体现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特征。

(2)社会背景:西方经济入侵;中外贸易的活跃。

角色:作为替外国资本主义收购原料和推销商品的代理人;成为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群体;

【解析】

(1)从地理位置来看,随着时间的发展,海关设置从沿海为主逐渐发展到内地,最后在东北也出现了海关。海关设置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严重践踏中国的主权完整,体现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特征。

(2)社会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西方经济传入中国,贸易比较频繁。从“他们初为临时雇佣,仅代外人购买零星什物及起居饮食的必需品”得出他们的角色是作为替外国资本主义收购原料和推销商品的代理人。此外,他们也是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群体。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1年,香港陷落开启了大英帝国在远东的崩溃。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在同盟国的地位却开始上升,国民党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收回国家主权的要求,包括香港主权问题,也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理解和支持。由于英国的顽固执守,1943年,中英签订所谓“平等”新约,英国放弃了握之已久的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但仍留了包括香港问题在内的很多特权。

——摘编自周锡瑞、李皓天《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

材料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以保障国家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41年国民党政府提出一系列收回国家主权要求的历史机遇。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时间和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管理的基本原则,并从国家主权角度简述“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

【考点】
【答案】

(1)历史机遇: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大英帝国的衰弱;美国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2) 时间:1990年

基本原则:“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原则

意义:在中国国土上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解析】

(1)从“中国在同盟国的地位却开始上升”可以得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香港陷落开启了大英帝国在远东的崩溃”可以得出大英帝国的衰弱;从“也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理解和支持”得出美国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时间是在1990年,基本原则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原则。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主权和国家地位来谈。

三、(共1题,共5分)

37、

“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 全民族抗战开始

B. 红军长征胜利

C.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D. 国共十年对峙结束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发动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炮轰宛平城,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A符合题意;B项的标志是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B不符合题意;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C不符合题意;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对峙结束,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