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辉高级中学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9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1961年6月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预备会议,就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制定了严格标准,如“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据此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

A. 反对参与美苏对峙

B. 反对与大国的交往

C. 以反对结盟为目的

D. 始终专注政治斗争

2、

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策略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管理权下放原则

C.物质利益原则   D.农业集体化政策

3、

1890年,在德国主政28年的宰相俾斯麦因与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政见不合而辞职。这表明当时的德国

A. 宰相由议会选举

B. 宰相对皇帝负责

C.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4、

下表为我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统计:

年份

1979

1980

1983

1985

1988

1992

2003

指数

24.9%

30%

40%

50%

60%

63.2%

73.8%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B.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C.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5、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 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6、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时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个印度记者很感兴趣地提问:“国家有大有小,怎么才能够和平共处呢?”周恩来说:“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 一边倒

B.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互不干涉内政

7、

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忠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B. 战略决战节节胜利

C. 基本消灭国军主力

D. 顺利渡江占领南京

8、

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万海关两),以下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1865年

1894年

增幅

进出口总值

12019.7

28605.9

137.99%

进口值

6003.6

14605.4

143.28%

出口值

6016.1

14000.5

132.72%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B. 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

C. 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

D. 中国对外贸易值出超情况逐年增长

9、

“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造币厂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的钱币,……总额是450万英镑,这五车白银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这五车白银有可能来自于( )

A. 《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 《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 《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0、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宋朝的政治,防弊太甚。……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一个机关,谓之三司,逐渐形成了三司理财的局面。……当时的人说:财已匮而枢密还是添兵;民已困而三司还是敛财。”对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书门下成为了最高行政机构

B.加强专制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C.制度创新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

D.过分集权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11、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

A. 重视农业生产

B. 承认商业的重要性

C. 继承重农抑商思想

D. 提出农商并重思想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占1/2以上。……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而且它们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产生的。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请回答:

(1)“1500年前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这一事件影响下的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形成这一地位的根源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国用以“左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国际金融机构”有哪些?结合史实,说明美国是如何控制上述金融机构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一时期推动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主导因素。

13、

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科举之善良,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直至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时“全国优秀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2)据材料二,魏晋时期的中央政府是如何选拔官吏的?并据材料二分析该选官制度实行的原因。

(3)相对于材料二,材料三中选官制度有何特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4)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特点?

三、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14、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对于各国来说,都面临着同等的发展机遇。

15、

近代英国英国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16、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成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17、

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洪仁玕先后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理想追求。

18、

宋朝的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受政府监管。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辉高级中学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1961年6月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预备会议,就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制定了严格标准,如“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据此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

A. 反对参与美苏对峙

B. 反对与大国的交往

C. 以反对结盟为目的

D. 始终专注政治斗争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反对参与美苏对峙,故A正确;不结盟运并不反对与大国的交往,故B错误;“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说明不结盟运动并不反对结盟,故C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不结盟运动始终专注政治斗争,故D错误。故造A。

2、

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策略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管理权下放原则

C.物质利益原则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考点】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和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牺牲农民为代价来发展社会主义,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均排除。故本题选D项。

3、

1890年,在德国主政28年的宰相俾斯麦因与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政见不合而辞职。这表明当时的德国

A. 宰相由议会选举

B. 宰相对皇帝负责

C.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宰相俾斯麦因与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政见不合而辞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故俾斯麦辞职,故B正确;当时宰相由皇帝任命,故A错误;当时德国没有实行责任内阁制,故C错误;当时德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故D错误。故选B。

4、

下表为我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统计:

年份

1979

1980

1983

1985

1988

1992

2003

指数

24.9%

30%

40%

50%

60%

63.2%

73.8%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B.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C.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979年到2003年,我国市场指数呈逐渐上升的态势,这与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逐步完善密切相关。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不够准确。

5、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B.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 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 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这就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故选C;A是1990年;B是1979年;D是1988年,时间不符。

6、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时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个印度记者很感兴趣地提问:“国家有大有小,怎么才能够和平共处呢?”周恩来说:“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 一边倒

B.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互不干涉内政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反映了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故D正确;一边倒指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故B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新中国驱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特权,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故选D。

7、

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忠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B. 战略决战节节胜利

C. 基本消灭国军主力

D. 顺利渡江占领南京

【考点】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故蒋介石有此忧虑,故B正确;1947年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故A错误;1949年初基本消灭国军主力,故C错误;1949年4月顺利渡江占领南京,故D错误。故选B。

8、

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万海关两),以下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1865年

1894年

增幅

进出口总值

12019.7

28605.9

137.99%

进口值

6003.6

14605.4

143.28%

出口值

6016.1

14000.5

132.72%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B. 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

C. 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

D. 中国对外贸易值出超情况逐年增长

【考点】
【答案】

C

【解析】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材料还反映了中国出口值增加,故“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说法片面,故B错误;材料反映当时中国进出口值增加,说明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益加深,故C正确;材料反映1894年中国进口值大于出口值,不能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值出超情况逐年增长,故D错误。故选C。

9、

“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造币厂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的钱币,……总额是450万英镑,这五车白银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这五车白银有可能来自于( )

A. 《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 《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 《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再认再现及运用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限制“1843年”,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符合题意;《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马关条约》 签订于1895年,《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ACD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B。

10、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宋朝的政治,防弊太甚。……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一个机关,谓之三司,逐渐形成了三司理财的局面。……当时的人说:财已匮而枢密还是添兵;民已困而三司还是敛财。”对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书门下成为了最高行政机构

B.加强专制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C.制度创新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

D.过分集权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考点】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宋朝的政治,防弊太甚。…”“财已匮而枢密还是添兵;民已困而三司还是敛财”可以清楚地分析出宋代加强专制的同时引发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材料的信息。

11、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

A. 重视农业生产

B. 承认商业的重要性

C. 继承重农抑商思想

D. 提出农商并重思想

【考点】
【答案】

D

【解析】

“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反映了班固主张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故D正确;“重视农业生产”说法过于片面,故A错误;“承认商业的重要性”说法也过于片面,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故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占1/2以上。……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而且它们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产生的。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请回答:

(1)“1500年前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这一事件影响下的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形成这一地位的根源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国用以“左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国际金融机构”有哪些?结合史实,说明美国是如何控制上述金融机构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一时期推动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主导因素。

【考点】
【答案】

(1)事件:新航路开辟;

特征:以欧洲为中心;雏形开始出现。

(2)地位: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根源:工业革命的完成

(3)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史实:美国人担任关键职位;或凭经济实力,拥有最大投票权。

(4)因素:欧美国家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1)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新航路开辟的角度说明“1500年前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再据材料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以欧洲为中心、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等方面指出这一事件影响下的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2)本题据材料二“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等方面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再从工业革命完成的角度回答形成这一地位的根源是什么。

(3)本题据材料三“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方面回答美国用以“左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国际金融机构”有哪些。再结合史实即可从美国人担任关键职位、凭经济实力拥有最大投票权等方面说明美国是如何控制上述金融机构的。

(4)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欧美国家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回答这一时期推动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主导因素。

13、

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科举之善良,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直至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当时“全国优秀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2)据材料二,魏晋时期的中央政府是如何选拔官吏的?并据材料二分析该选官制度实行的原因。

(3)相对于材料二,材料三中选官制度有何特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4)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特点?

【考点】
【答案】

(1)实行察举制。标准:孝、廉(品行和才能)。

(2)由地方官员负责;根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

原因:地方骚乱,交通不便。

(3)特点: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按考试成绩录取)。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的弊端;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稳定。

(4)特点:选官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选官标准与方式日益相对公平公正。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下令招贤……直至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察举制的角度回答这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品行和才能等方面回答当时“全国优秀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2)本题据材料二“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地方官员负责、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等方面回答魏晋时期的中央政府是如何选拔官吏的。再据材料二“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地方骚乱,交通不便等方面分析该选官制度实行的原因。

(3)本题据材料三“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等方面回答材料中选官制度有何特点。再据材料四“科举之善良,在能破朋党之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徇私舞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扩大官吏的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4)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选官权力、中央集权、选官标准与方式等方面回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特点。

三、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14、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对于各国来说,都面临着同等的发展机遇。

【考点】
【答案】

错误

【解析】

经济全球化对于各国来说,并非面临着同等的发展机遇,发达国家是最大收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故本题说法错误。

15、

近代英国英国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考点】
【答案】

正确

【解析】

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还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故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故本题说法正确。

16、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成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考点】
【答案】

错误

【解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但并不是根本保证,故本题说法错误。

17、

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洪仁玕先后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理想追求。

【考点】
【答案】

错误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并非由洪仁玕提出,且没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张绝对平均主义,故本题说法错误。

18、

宋朝的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受政府监管。

【考点】
【答案】

错误

【解析】

宋朝的商业发展虽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并不代表其商业不再受政府监管,故本题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