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文综-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里根总统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里根政府

A. 放弃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   B. 减少货币流通量应对通胀

C. 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   D. 国企私有化减轻财政负担

2、

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学者在研究世界贫困人口问题时经常使用“帝国主义剥削”“新殖民主义”“核心与外围”“盈余分配”“两极分化”“主导依赖关系”和“屈从的发展”等术语。这些“术语”反映

A. 西方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B. 经济全球化加剧南北矛盾

C. 美苏争霸使国际形势紧张   D. 多极化力量冲击两极格局

3、

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

A. 有利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B. 适应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

C.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集约化   D. 反映苏俄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4、

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

A.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B. 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 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   D. 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5、

“古代希腊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

A. 小国寡民特点造就雅典民主政治   B. 商业上的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C. 古希腊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D. 公民政治平等推动商业发展繁荣

6、

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认为,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这一认识

A. 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C.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D. 调整了农村核算单位

7、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这一认识

A.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   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C. 联合开明士绅支持国民革命   D. 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8、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这次币制改革

A. 结束了白银在中国市场流通的历史   B. 加强政府经济控制力,推动官僚资本形成

C. 为抗日战争奥定了经济和物质基础   D.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9、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新政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B. 新政标志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

C. 新政推动西学传播,为戊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

D. 新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抵制侵略

10、

明代小说繁荣。当时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面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小说成为明代文学主要形式

B. 小说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C. 小说的繁荣反映心学的盛行

D. 小说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11、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58年以后几年,重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全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1960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提出了以调些为中心的经济方针。工业的发展规模,绝不能超过农业提供商品粮食、工业原料和其他农副产品的可能性,也绝不能挤掉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我们必须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职工人数和城市人口增加过多,工资总额增长过快,而农业和轻工业又减产很多,城乡商品供求比较紧张。动员城镇的人口和职工,回到农村参加生产,不仅可以加强农业生产战线,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机关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减轻城市供应的因难,节省国家的开支。国营商业部门和有关部门加强了农副产品和工业日用品的收购; 压缩了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学校、部队的集团购买力,腾出了一部分商品供应市场,基本上保证了城镇居民最必需商品的定量供应。目前基本建设战线仍然过长的情况,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是不利的,我们计划再减少一些不是十分必需的基本建设项目。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发展同各兄弟国家的互助合作。同时,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贸易。

——摘编自周思来《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和当前任务》(1961年)

(1)根据材料,概括周恩来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1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又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输出国,西方各国的石油集团都在利比亚有大量投资。据统计,2010年,利比亚人均GDP约为12000美元,为非洲最高。但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利比亚政府的贪污腐败问题非常严重,卡扎菲家族涉足石油、天然气、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酒店、媒体发行及消费品发行等诸多商业领域,每年都从中获取了巨额利益。据统计。卡扎菲家族成员在全球拥有30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21%的利比亚人处于失业状态。卡扎菲对反对派的态度是毫不留情的,他不惜代价武装镇压那些表达不同意见的团体。西方国家打着“民主、人权”旗号,公然支持一个主权国家的在野反对派势力攻击政府,公开支持反对派推翻现政权,并直接对他国发动侵略战争。除掉卡扎菲后,再没政治家敢重提“阿拉伯团结统一”的口号,阿拉伯各国互不信任、相互攻讦、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态势愈演愈烈。利比亚战争使基础设施被毁,战争创伤难以短期愈合,敌对双方的仇恨和分歧不可能随着战争结束而立刻消失。随着西方国家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得手,不仅改变了中东格局,也让其他小国认识到投靠西方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因此会有更多中小国家追随西方国家,从而进一步壮大西方国家势力,使全球多极化进程遗变挫折。

一摘编自王晓军、劳侠《简析利比亚战争的起因、性质与启示》

(1)根据材料,指出利比亚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比亚战争的历史影响。

14、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子文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后,随即着手进行盐税改革。针对当时盐税征收机关经常迟迟不将税款上交中央,并经常擅自挪用的情况,他主张建立健全收支制度,由财政部统一收支。针对当时各盐区税率不一和盐务走私严重的情况提出统一税率。针对当时盐场失修,食盐散乱堆放等情况提出整理场产。针对盐商包运包销情况,提出推广运销,实行食盐自由买卖,他认为这样可以为全国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盐,并进而增加盐税收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为有效防范盐务走私和改变列强控制中国盐务的情况,他又主张筹建税警团,废除包商制度,整顿盐务稽核所(长期被列强所控制且掌管中国盐税的机构),使之直辖于财政部,但由于盐务系统长期的稳定性和独立性,财政部难对其完全控制。宋子文还推进盐税统税改革,即对盐进行一次性征税后,即可通行全国,不再征收附加税,以便增加政府收入,稳定财政。但九一八事变后,为弥补东北15%的盐税收入,宋于文通令全国上调盐税税率,后又开征盐税附加税。

——摘编自周关明《宋子文与南京政府建立初期的盐税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宋子文盐税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子文盐税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8年发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是光绪新政的重要议案之一,凡九章,一百一十二条,其中第一章的自治范围一节下,罗列了作为自治行为交给民间办理的各种事业:

一、学务:中小学堂、蒙养院、教育会、劝学所、宣讲所、图书馆、阅报社等;

二、卫生:清洁道路、顯除污移、施医药局、医院、医学堂、公园、戒烟会等;

三、道路工程:改正道路、修塔道路,建筑桥梁、政遇沟梁、建筑公用房屋、路灯等;

四、农工商务:改良种植牧蓄及渔业、工艺厂、工业学堂、劝工厂、改良工艺、整理商业、开设市场、防护青苗、筹办水利、整理回地等;

五、善举:教贫事业、恤婪、保节、育婴、施衣、放粥、义仓积谷、贫民工艺、救生会、救火会、救荒、义棺又家、保存古进等;

六、公共营业:电车、电灯、自来水等。

一一沟口雄三《中国的历史脉动》

(1)根据材料,概括此章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议案得以出台的历史背景。

(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以各省独立的形态实现的。”根据材料结合晚清相关史实评论上述观点。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文综-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考试
一、选择题(共11题,共55分)

1、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里根总统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里根政府

A. 放弃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   B. 减少货币流通量应对通胀

C. 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   D. 国企私有化减轻财政负担

【考点】
【答案】

C

【解析】

里根政府的做法是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放弃干预,故A不符合史实,而C符合史实也符合题意,故选C;题干中没有提到BD,故排除。

2、

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学者在研究世界贫困人口问题时经常使用“帝国主义剥削”“新殖民主义”“核心与外围”“盈余分配”“两极分化”“主导依赖关系”和“屈从的发展”等术语。这些“术语”反映

A. 西方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B. 经济全球化加剧南北矛盾

C. 美苏争霸使国际形势紧张   D. 多极化力量冲击两极格局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帝国主义剥削”“新殖民主义”“核心与外围”“盈余分配”“两极分化”“主导依赖关系”和“屈从的发展”等术语反映的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故选B;A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与题目主旨不符,故排除。

3、

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

A. 有利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B. 适应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

C.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集约化   D. 反映苏俄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形成大土地所有的现象,这对于农业生产走向社会化有利,而走向生产的社会化也就有利于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故选C;题干所述是时间为1922年,这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已经得到了巩固,故排除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于1927年,故B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排除B;D不是题目主旨,故排除D。

4、

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

A.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B. 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 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   D. 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说明1870年(工业革命以来),文官承担的任务具有了更多的专业性要求,而文官制度的上述规定等于适应了这一需要,而且将其制度化了,故B符合题意;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A不符合题意;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5、

“古代希腊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

A. 小国寡民特点造就雅典民主政治   B. 商业上的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C. 古希腊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D. 公民政治平等推动商业发展繁荣

【考点】
【答案】

B

【解析】

“古代希腊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说明古希腊商品经济发展造就了政治上自由平等的观念,故选B;A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与题意相反,故排除。

6、

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认为,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这一认识

A. 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C.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D. 调整了农村核算单位

【考点】
【答案】

A

【解析】

这是关于农村管理体制的问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经济体制展开,农村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就面临着新问题,1980年开始逐渐撤社建乡,乡政府建立的过程就是人民公社旧体制废除的过程,故选A;题干只说到了农村,故B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就没有自由放任的传统,而且题干所述是农村,C与题意也不符;在人民公社的范围管理体制变为乡,核算单位并没有改变和调整,故排除D。

7、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这一认识

A.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   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C. 联合开明士绅支持国民革命   D. 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考点】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毛泽东的思想主张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故选A;毛泽东思想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错误;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8、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这次币制改革

A. 结束了白银在中国市场流通的历史   B. 加强政府经济控制力,推动官僚资本形成

C. 为抗日战争奥定了经济和物质基础   D.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考点】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币制改革使得白银不再外流,因为法币外汇本位制的确立,同时市场上的交易以法币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所有白银或其他货币必须统一兑换为法币,这一过程加强了政府对货币的掌控,也有利于三个银行借此机会聚敛财富,从而推动官僚资本形成,故选B;A不符合史实,C与币制改革无关,D中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在1912-1919年间,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ACD。

9、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新政客观上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B. 新政标志中国由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

C. 新政推动西学传播,为戊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

D. 新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抵制侵略

【考点】
【答案】

A

【解析】

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后的现代化发展为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在之后则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据此可知新政中的主要内容是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和派遣留学生,这都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表现,而这一过程为接下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思想和军事基础,客观上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从此中国在学习政治制度上有了进展,所以说A的表达符合题意,故选A;新政之后中国并没有从专制走向民主政治,故排除B;戊戌变法在新政实施之前发生,故C错误;新政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的内容,故D不符合史实。

10、

明代小说繁荣。当时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面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小说成为明代文学主要形式

B. 小说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C. 小说的繁荣反映心学的盛行

D. 小说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考点】
【答案】

D

【解析】

题干说到了明代小说可以起到“劝善惩恶,动存鉴戒”的作用,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所以D符合题意;A没有说到明朝的其他文学形式,所以不能说小说是主要的,故排除;B错在了“整合”,题干没有这种意思表达;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1、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考点】
【答案】

C

【解析】

兵制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排除A;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均田制被破坏,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就也走向了崩溃,所以B搞反了关系,故排除;唐玄宗开始实行的募兵制由于国家供给衣食,而且与将领之间关系密切,虽然可以增强唐政府的边防力量,但是时间久了就成为了割据力量,威胁中央,故选C而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0分)

1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58年以后几年,重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全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1960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提出了以调些为中心的经济方针。工业的发展规模,绝不能超过农业提供商品粮食、工业原料和其他农副产品的可能性,也绝不能挤掉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我们必须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职工人数和城市人口增加过多,工资总额增长过快,而农业和轻工业又减产很多,城乡商品供求比较紧张。动员城镇的人口和职工,回到农村参加生产,不仅可以加强农业生产战线,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机关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减轻城市供应的因难,节省国家的开支。国营商业部门和有关部门加强了农副产品和工业日用品的收购; 压缩了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学校、部队的集团购买力,腾出了一部分商品供应市场,基本上保证了城镇居民最必需商品的定量供应。目前基本建设战线仍然过长的情况,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是不利的,我们计划再减少一些不是十分必需的基本建设项目。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发展同各兄弟国家的互助合作。同时,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贸易。

——摘编自周思来《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和当前任务》(1961年)

(1)根据材料,概括周恩来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考点】
【答案】

(1)主张: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注重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加强城乡商品供应;减少城市人口和职工;减少基本建设项目;发展国际合作与对外贸易。

(2)历史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困难;中苏关系破裂;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

【解析】

(1)主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概括,由材料中的“对国民经济提出了以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方针”、“目前基本建设战线仍然过长的情况,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是不利的”等信息可以得出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由“工业的发展规模,绝不能超过农业提供商品粮食、工业原料和其他农副产品的可能性,也绝不能挤掉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可得出注重农轻重比例的协调;由“城乡商品供求比较紧张”可知加强城乡商品供应;由“动员城镇的人口和职工,回到农村参加生产”得出减少城市人口和职工;由“我们计划再减少一些不是十分必需的基本建设项目”可得出减少基本建设项目;由“我们应该继续发展同各兄弟国家的互助合作。同时,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贸易”可得出发展国际合作与对外贸易。

(2)历史背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的出处中的时间“1961年”再结合所学1961年之前的相关建设和国家决策以及中外关系的变化等史实,可以推断出其历史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困难;中苏关系破裂;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

1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又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输出国,西方各国的石油集团都在利比亚有大量投资。据统计,2010年,利比亚人均GDP约为12000美元,为非洲最高。但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利比亚政府的贪污腐败问题非常严重,卡扎菲家族涉足石油、天然气、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酒店、媒体发行及消费品发行等诸多商业领域,每年都从中获取了巨额利益。据统计。卡扎菲家族成员在全球拥有30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21%的利比亚人处于失业状态。卡扎菲对反对派的态度是毫不留情的,他不惜代价武装镇压那些表达不同意见的团体。西方国家打着“民主、人权”旗号,公然支持一个主权国家的在野反对派势力攻击政府,公开支持反对派推翻现政权,并直接对他国发动侵略战争。除掉卡扎菲后,再没政治家敢重提“阿拉伯团结统一”的口号,阿拉伯各国互不信任、相互攻讦、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态势愈演愈烈。利比亚战争使基础设施被毁,战争创伤难以短期愈合,敌对双方的仇恨和分歧不可能随着战争结束而立刻消失。随着西方国家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得手,不仅改变了中东格局,也让其他小国认识到投靠西方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因此会有更多中小国家追随西方国家,从而进一步壮大西方国家势力,使全球多极化进程遗变挫折。

一摘编自王晓军、劳侠《简析利比亚战争的起因、性质与启示》

(1)根据材料,指出利比亚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比亚战争的历史影响。

【考点】
【答案】

(1)原因:利比亚战略地位重要;卡扎菲的集权统治和政权腐败;贫富分化严重和社会矛盾突出;受西方“民主、人权”旗号蛊惑;西方国家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影响。(任答四点即可)

(2)影响:严重破坏国际公法和国际秩序;强行践踏主权国家地位;改变了中东格局,西方强化了对中东的控制和影响;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全球多极化进程遭受挫折。(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由材料中的“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可得出利比亚战略地位重要;由“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利比亚政府的贪污腐败问题非常严重”卡扎菲的集权统治和政权腐败;由“卡扎菲家族”“每年都从中获取了巨额利益”和“21%的利比亚人处于失业状态”可以得出贫富分化严重和社会矛盾突出;由“西方国家打着‘民主、人权’旗号,公然支持一个主权国家的在野反对派势力攻击政府,公开支持反对派推翻现政权,并直接对他国发动侵略战争”可以得出受西方“民主、人权”旗号蛊惑、西方国家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影响。

 (2)影响: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利比亚战争发动的背景中的西方国家因素可以推断出这严重破坏国际公法和国际秩序,强行践踏主权国家地位;由材料中的“随着西方国家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得手,不仅改变了中东格局,也让其他小国认识到投靠西方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可知战争改变了中东格局,西方强化了对中东的控制和影响;由“利比亚战争使基础设施被毁,战争创伤难以短期愈合”可得出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由“会有更多中小国家追随西方国家,从而进一步壮大西方国家势力,使全球多极化进程遗受挫折”得出使全球多极化进程遭受挫折。

14、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子文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后,随即着手进行盐税改革。针对当时盐税征收机关经常迟迟不将税款上交中央,并经常擅自挪用的情况,他主张建立健全收支制度,由财政部统一收支。针对当时各盐区税率不一和盐务走私严重的情况提出统一税率。针对当时盐场失修,食盐散乱堆放等情况提出整理场产。针对盐商包运包销情况,提出推广运销,实行食盐自由买卖,他认为这样可以为全国提供更多、更好的食盐,并进而增加盐税收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为有效防范盐务走私和改变列强控制中国盐务的情况,他又主张筹建税警团,废除包商制度,整顿盐务稽核所(长期被列强所控制且掌管中国盐税的机构),使之直辖于财政部,但由于盐务系统长期的稳定性和独立性,财政部难对其完全控制。宋子文还推进盐税统税改革,即对盐进行一次性征税后,即可通行全国,不再征收附加税,以便增加政府收入,稳定财政。但九一八事变后,为弥补东北15%的盐税收入,宋于文通令全国上调盐税税率,后又开征盐税附加税。

——摘编自周关明《宋子文与南京政府建立初期的盐税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宋子文盐税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子文盐税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考点】
【答案】

(1)措施:统一收支和统一税率;整理场产,并推广运销;筹建税警团,打击走私;废除包商制度,整顿盐务稽核所;由统税到上调税率并征收附加税。(任答三点即可)

(2)历史背景:盐税制度不完善,中央盐税难收;盐税混乱和盐务走私严重;盐场失修和包商垄断情况突出;列强长期控制中国盐税;国民政府建立和形式上的统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革盐税弊政,增加财政收入,稳定财政;盐税改革缺乏系统性和有效的制度保障,改革并不成功。

【解析】

(1)措施: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由材料中的“由财政部统一收支”、“针对当时各盐区税率不一和盐务走私严重的情况提出统一税率”可以归纳为统一收支和统一税率;由“提出整理场产”、“提出推广运销,实行食盐自由买卖”可以归纳为整理场产,并推广运销;由“主张筹建税警团”、“有效防范盐务走私”可归纳为筹建税警团,打击走私;由“废除包商制度”、“整顿盐务稽核所”“使之直辖于财政部”归纳为废除包商制度,整顿盐务稽核所;由“通令全国上调盐税税率,后又开征盐税附加税”归纳为由统税到上调税率并征收附加税。(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背景:由材料中的“当时盐税征收机关经常迟迟不将税款上交中央,并经常擅自挪用的情况”、“当时各盐区税率不一和盐务走私严重”、“当时盐场失修,食盐散乱堆放”、“盐商包运包销”、“防范盐务走私和改变列强控制中国盐务”等信息可以分析出其背景分别是盐税制度不完善,中央盐税难收;盐税混乱和盐务走私严重;盐场失修和包商垄断情况突出;列强长期控制中国盐税。由材料中所提到的材料出处中的时间“南京政府建立初期”,再结合所学国民政府初期的相关史实可以推断出国民政府建立和形式上的统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也是其背景。

影响:从上述背景可以推断出其影响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革盐税弊政,增加财政收入,稳定财政;有改革的后期“九一八事变后,为弥补东北15%的盐税收入,宋于文通令全国上调盐税税率,后又开征盐税附加税”这一结果可以得出盐税改革缺乏系统性和有效的制度保障,改革并不成功。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8年发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是光绪新政的重要议案之一,凡九章,一百一十二条,其中第一章的自治范围一节下,罗列了作为自治行为交给民间办理的各种事业:

一、学务:中小学堂、蒙养院、教育会、劝学所、宣讲所、图书馆、阅报社等;

二、卫生:清洁道路、顯除污移、施医药局、医院、医学堂、公园、戒烟会等;

三、道路工程:改正道路、修塔道路,建筑桥梁、政遇沟梁、建筑公用房屋、路灯等;

四、农工商务:改良种植牧蓄及渔业、工艺厂、工业学堂、劝工厂、改良工艺、整理商业、开设市场、防护青苗、筹办水利、整理回地等;

五、善举:教贫事业、恤婪、保节、育婴、施衣、放粥、义仓积谷、贫民工艺、救生会、救火会、救荒、义棺又家、保存古进等;

六、公共营业:电车、电灯、自来水等。

一一沟口雄三《中国的历史脉动》

(1)根据材料,概括此章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议案得以出台的历史背景。

(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以各省独立的形态实现的。”根据材料结合晚清相关史实评论上述观点。

【考点】
【答案】

(1)特点:以公共事业为主;内容具体详尽,范围广;顺应近代化趋势,切实可行。

背景: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署,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士绅阶层的壮大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启蒙思想的传播;清政府为维护统治推行新政,允许地方自治;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2)观点正确:①19世纪中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允许地方编练团练,汉族督抚权力膨胀,削弱清廷中央集权;②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东南互保,拒不执行中央的命令,中央权威进一步遭到削弱;③清末新政期间各省咨议局的设置,进一步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权力;④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光复,最终以各省独立的方式瓦解了清朝的统治。

观点片面:①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它是由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自19世纪末以来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的总和,是近代中国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绝不仅仅是地方各省的独立,所以观点片面。

【解析】

(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概括。由材料看,自治的范围涉及到了学务、公共卫生事业、道路工程、农工商务、善举和公共营业等各方面的事务,可以归纳出这些自治事务以公共事业为主;每一项下面又分了很多具体的内容,所以其内容具体详尽,范围广;这些事务应该都是有利于近代化的,故特点之一是顺应近代化趋势,切实可行。

背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可以知道这些议案出台于1908年,根据所学1908年之前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以及清政府自身、对外关系等几个角度思考即可。具体来说,政治上,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署,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上,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士绅阶层的壮大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思想上,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外关系角度看,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启蒙思想的传播;清政府自身来看,为维护统治推行新政,清政府允许地方自治。

(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认为观点正确,也可以判断观点不完全正确。关键不是判断观点正确与否,关键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如果考生认为观点正确,那么要结合辛亥革命前地方势力增强、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和辛亥革命中地方各省独立的表现来论证即可。如果考生认为观点不完全正确或者说片面的话,则需要从辛亥革命的目的、结果以及影响是对全国的角度来分析和论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