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涟源市八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初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吓坏了。”李秀英回忆道:“他万万想不到女人也会反击。”

B.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C. 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D. 钱钟书,他尽管潜心做学问,他的《管锥编》和《谈艺录》,还是塑造了作者不能不令人折服、令人叫绝的“公开形象”。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两只表在双方的统帅手中,像小乌的心脏似的在嘀嗒嘀嗒地响。

B.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的模样。

C. 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

D. 当人们陷入某种盲目性之后,往往像陆逊进入诸葛亮的“八阵图”一样,怎么也走不出来。

3、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周亚夫军细柳》,记叙了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营的经过,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B. 《风筝》这篇散文以“风筝”为引线,讲述了作者多年前粗暴地毁坏小兄弟风筝一事而道歉,但小兄弟却全然忘却了的故事,表现了作者严肃自我解剖和深刻反思的精神。

C.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运用夸张艺术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描绘了世态炎凉的社会众生相,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D. 《滑铁卢之战》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这篇报告文学再现了滑铁卢战役的过程,体现了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5年来,中央财政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的资金约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

B. 由于长征四号丙火箭发射精度较妤,使“鹊桥”中继星精确进入预定转移轨道。

C. 一个人能在人民心中成为丰碑,关键在于他是否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D. 5月11日,2018年涟源市校园校车安仝及打非治违暨预防溺水工作会议在涟源宾馆小礼堂召开。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校园犯罪的行为令人发指,但是事前预防有效制止成为避免这类惨案的不二选择。

B. 一些不法分子明知“洋垃圾”环境危害很大,却依旧苦心孤诣昧着良心走私进口。

C. 临近中考,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此时容易自暴自弃,“反正我不行,复习也没用”。

D. 职业学院的师生,要做大国工匠,做大国工匠之师,勋志做高精度加工,精益求精。

6、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寻思 恃才放旷 星宿(sù)  自怨自艾(yì)

B. 狗职 滔滔不绝蛊惑(ɡǔ)岿然不动(kuǐ)

C. 紧俏 稀奇古怪 狼藉(jí) 面面厮觑(qù)

D. 妥帖 气势磅礴 拘囿(yòu)拈轻怕重(zhān)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7、

驼背李的春天

①只要远远看见他.刚才还在嬉笑玩闹的孩子们,总是吓得迅速逃窜开,呼啦啦作乌兽散。

②说来,他的样子确实有些疹人。瘦小黧黑,背弓如钩,手拄木棍,常年罩着黑色的旧衫子。只要戴上一顶尖帽,他就像极了童话里的男版老巫婆。

③孩子们都怕他,村子里的大人们也不喜欢他,直呼他驼背李,谈论起他时,都流露出一副可怜和鄙夷的神情。谁家的孩子调皮或是半夜哭闹,只要说一声,驼背李来了啊,孩子便立马噤声,变得听话起来。

④驼背李一人独住在村子北角。家门口有棵歪脖子树,一年四季常青着。当村民们的口袋日渐饱满,一家赛一家地盖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时,驼背李的家仍是七十年代低矮的红砖房。远远望去,就如歪脖子树下立着的一顶黑蘑菇。

⑤除了李奶奶,几乎没人去驼背李家。李奶奶是驼背李的姐姐,她常送去一些蔬菜瓜果。只要李奶奶去了,驼背李就一改往日的落寞寡言,姐姐长姐姐短地叫,满是皱褶的脸盛开如菊的花。

⑥李奶奶和我家是邻居,一次她和母亲聊着天,说到驼背李,突然落下泪来。也是那时,十岁的我,听了驼背李的故事,才开始渐渐懂得人世的艰辛。

⑦驼背李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妻子贤惠,儿子乖巧,日子虽然贫穷却也温馨。而这幸福生活,在儿子两岁那年戛然而止。冬日里,一场极致的产寒,让儿子半夜感冒发起了高烧。两口子踏着没膝深的雪,赶到村子卫生部。赤脚医生忙中出乱,未做皮试就给孩子注射了青霉素……

⑧孩子去了,妻子如抽去主心骨般悲痛欲绝。一日,趁驼背李不备,她悬梁自尽,追随孩子而去。儿子的病逝,妻子的离去,接连的打击,让只有三十来岁的他迅速苍老下来。空荡荡的屋子里,常听到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什么。

⑨驼背李沉寂了很久,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发染白霜,背驼得更厉害了。有好心人介绍他去城里一家工地做保安。半年后,工地完工,他回到了村里。回来的他变得精神抖擞起来,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容。

⑩从那以后,无论刮风下雪,驼背李每个月都雷打不动地去趟城里。去时满脸期待,回时,满目欢喜。于是,有妤事者嘻笑着调侃,说驼背李去城里找相好的了。他听了,亦不恼,人微笑着径直走回他的蘑菇房里去。

⑪当我高中毕业回到村子,偶遇到驼背李时,几乎没认出他来。他更消瘦了,发白如雪,面颊深陷下去。他让我想到了深冬里枯槁的树木,似乎在一寸寸地腐朽下去。不久,就听到了驼背李重病卧床的消息。

⑫那一天,是寒冬里难得的一个大晴天。有个年轻男孩一路寻了来,挨家挨户地问,李勇的家在哪?村民们呆愣半晌,一个满口无牙的大爷恍惚记了起来,说,他问的好像是驼背李吧,大家才醒过神来。

⑬村民们跟着年轻人去了矮蘑菇下。进到黑暗的屋予里,见到病床上的驼背李,年轻人扑通跪下了:“爹,儿来看你了……”他的一声“爹”让大家惊呆了,也让昏迷中的驼背李醒了过来。他抬起迷蒙的眼,定定地看着年轻人,脸上有了明媚的笑容,竞奇迹般地精神焕发起来。

⑭原来,那年驼背李去城里打工,无意中从电视上得知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需要捐款助学时,他默默地记下了校址,捐了身上所有的钱,资助了一名品学兼优,早年丧父的孩子。前些年,他每个月定时去县城,就是去邮局给孩子汇款。钱不够了,他便去公园和街头拾荒,所得的钱全都给孩子汇去,一直供到那孩子中专毕业。

⑮他资助的孩子就是眼前的年轻人。如今,年轻人已事业有成,便一路寻来感恩。在场的村民得知事情的经过,一边唏嘘感叹着,一边落下泪来,看向驼背李的眼神多了赞许和敬佩。

⑯自那天起,驼背李的头发被梳理得格外齐整,衣服也是分外的整洁。在暖暖的冬阳下,我常看到男孩扶着驼背李出来晒太阳。男孩将毛毯细致地搭在驼背李的腿上,热茶递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画面温馨感人。村民们都羡慕地说,驼背李的春天来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23期,有改动)

【1】选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的“驼背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4】选文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请赏析该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5】结合选文,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8、

纪念白求恩(节选)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疔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选文第①②段是从哪两个方面纪念白求恩的?

【2】选文第①段中加点的两个“极端”有什么好处?

【3】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③段为什么要强调“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9、

阅读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檣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重修岳阳楼

B. 登轼/而望之

C. 野芳/发而幽香

D. 此中/人语云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人之述备矣(准备)

B. 小大之狱(案件)

C.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

D. 行者休于树(介词,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第①段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叙述滕子京被贬后的政绩卓著,同时交代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作记的缘由。

B. 选文②~④段在洞庭湖景色的基础上,着力描写天气或阴或晴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因此产生的或忧或喜的心情。

C. 选文第⑤段运用对比突出“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情怀,于此抒发了“古仁人”的远大抱负,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D. 选文使用了大量整齐的排比句、对偶勺,使文章节奏和谐,音调铿锵,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0、

古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羹饭一时熟,_____。_____,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

(4)李清照《渔家傲》中运用典故,以磅礴气势表露词人将一往无前地奔向缥缈的神山,迫寻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采纳了邹忌的谏言,并采取措施,广开言路,这样一开始就出了“_____,_____”的大好局面。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1、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上阕画线句写出了中秋时节的京城怎样的景色?

【2】下阕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2、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明志学校八年级5班将开展“说英雄,感动你我”活动,准备邀请市党史办李智博主任给同学们讲述老红军李聚奎的英勇事迹。如果班委会决定请你以班级名义打电话联系他,你会怎么说?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3、

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文题一:那是最美的回味

(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近日,四川师大一中举行2018年初升高体育考试,在800米项目中,一位女同学过弯道时不慎摔倒,旁边两名女同学发现后,折返回来将她拉起,最终三人一起跑过终点。二人说:“想到她就此影响成绩,肯定很遗憾。”

对此,校方回应:将考虑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学生家长和众多网友毫不犹豫纷纷称赞,表示品德比成绩更重要,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你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编写故事,可以阐述观点,也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1)所写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湖南省涟源市八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初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6题,共30分)

1、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吓坏了。”李秀英回忆道:“他万万想不到女人也会反击。”

B.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C. 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D. 钱钟书,他尽管潜心做学问,他的《管锥编》和《谈艺录》,还是塑造了作者不能不令人折服、令人叫绝的“公开形象”。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用标点符合用法的把握,要学生在课下牢记。A项:“冒号”改为“逗号”。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两只表在双方的统帅手中,像小乌的心脏似的在嘀嗒嘀嗒地响。

B.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的模样。

C. 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

D. 当人们陷入某种盲目性之后,往往像陆逊进入诸葛亮的“八阵图”一样,怎么也走不出来。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理解和把握。A项:运用了比喻。B项:运用了拟人。C项:运用了设问。D项:没有运用修辞。

3、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周亚夫军细柳》,记叙了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营的经过,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B. 《风筝》这篇散文以“风筝”为引线,讲述了作者多年前粗暴地毁坏小兄弟风筝一事而道歉,但小兄弟却全然忘却了的故事,表现了作者严肃自我解剖和深刻反思的精神。

C.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运用夸张艺术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描绘了世态炎凉的社会众生相,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D. 《滑铁卢之战》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这篇报告文学再现了滑铁卢战役的过程,体现了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

【考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识记和把握。A项不正确。司马迁是西汉人。B项正确;C项正确;D项正确。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5年来,中央财政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的资金约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

B. 由于长征四号丙火箭发射精度较妤,使“鹊桥”中继星精确进入预定转移轨道。

C. 一个人能在人民心中成为丰碑,关键在于他是否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D. 5月11日,2018年涟源市校园校车安仝及打非治违暨预防溺水工作会议在涟源宾馆小礼堂召开。

【考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A项不正确,词,把“约”或“以上”字去掉一个。B项,不正确,把“由于”或“使”字去掉一个。C项,把“是否”去掉。D项正确。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校园犯罪的行为令人发指,但是事前预防有效制止成为避免这类惨案的不二选择。

B. 一些不法分子明知“洋垃圾”环境危害很大,却依旧苦心孤诣昧着良心走私进口。

C. 临近中考,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此时容易自暴自弃,“反正我不行,复习也没用”。

D. 职业学院的师生,要做大国工匠,做大国工匠之师,勋志做高精度加工,精益求精。

【考点】
【答案】

B

【解析】

A项,不二选择:没有比这个更好的选择了,指唯一的选择。使用正确;B项,苦心孤诣:意思是对某事用心,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地步。褒义词,不能使用在一些不法分子身上。使用不正确;C项,自暴自弃:意思是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使用正确;D项,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使用正确。

6、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寻思 恃才放旷 星宿(sù)  自怨自艾(yì)

B. 狗职 滔滔不绝蛊惑(ɡǔ)岿然不动(kuǐ)

C. 紧俏 稀奇古怪 狼藉(jí) 面面厮觑(qù)

D. 妥帖 气势磅礴 拘囿(yòu)拈轻怕重(zhān)

【考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正确。其他各项修改为:A.星宿(xiù);B.岿然不动(kuī);D.拘囿(yòu)拈轻怕重(niān)。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7、

驼背李的春天

①只要远远看见他.刚才还在嬉笑玩闹的孩子们,总是吓得迅速逃窜开,呼啦啦作乌兽散。

②说来,他的样子确实有些疹人。瘦小黧黑,背弓如钩,手拄木棍,常年罩着黑色的旧衫子。只要戴上一顶尖帽,他就像极了童话里的男版老巫婆。

③孩子们都怕他,村子里的大人们也不喜欢他,直呼他驼背李,谈论起他时,都流露出一副可怜和鄙夷的神情。谁家的孩子调皮或是半夜哭闹,只要说一声,驼背李来了啊,孩子便立马噤声,变得听话起来。

④驼背李一人独住在村子北角。家门口有棵歪脖子树,一年四季常青着。当村民们的口袋日渐饱满,一家赛一家地盖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时,驼背李的家仍是七十年代低矮的红砖房。远远望去,就如歪脖子树下立着的一顶黑蘑菇。

⑤除了李奶奶,几乎没人去驼背李家。李奶奶是驼背李的姐姐,她常送去一些蔬菜瓜果。只要李奶奶去了,驼背李就一改往日的落寞寡言,姐姐长姐姐短地叫,满是皱褶的脸盛开如菊的花。

⑥李奶奶和我家是邻居,一次她和母亲聊着天,说到驼背李,突然落下泪来。也是那时,十岁的我,听了驼背李的故事,才开始渐渐懂得人世的艰辛。

⑦驼背李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妻子贤惠,儿子乖巧,日子虽然贫穷却也温馨。而这幸福生活,在儿子两岁那年戛然而止。冬日里,一场极致的产寒,让儿子半夜感冒发起了高烧。两口子踏着没膝深的雪,赶到村子卫生部。赤脚医生忙中出乱,未做皮试就给孩子注射了青霉素……

⑧孩子去了,妻子如抽去主心骨般悲痛欲绝。一日,趁驼背李不备,她悬梁自尽,追随孩子而去。儿子的病逝,妻子的离去,接连的打击,让只有三十来岁的他迅速苍老下来。空荡荡的屋子里,常听到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什么。

⑨驼背李沉寂了很久,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发染白霜,背驼得更厉害了。有好心人介绍他去城里一家工地做保安。半年后,工地完工,他回到了村里。回来的他变得精神抖擞起来,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容。

⑩从那以后,无论刮风下雪,驼背李每个月都雷打不动地去趟城里。去时满脸期待,回时,满目欢喜。于是,有妤事者嘻笑着调侃,说驼背李去城里找相好的了。他听了,亦不恼,人微笑着径直走回他的蘑菇房里去。

⑪当我高中毕业回到村子,偶遇到驼背李时,几乎没认出他来。他更消瘦了,发白如雪,面颊深陷下去。他让我想到了深冬里枯槁的树木,似乎在一寸寸地腐朽下去。不久,就听到了驼背李重病卧床的消息。

⑫那一天,是寒冬里难得的一个大晴天。有个年轻男孩一路寻了来,挨家挨户地问,李勇的家在哪?村民们呆愣半晌,一个满口无牙的大爷恍惚记了起来,说,他问的好像是驼背李吧,大家才醒过神来。

⑬村民们跟着年轻人去了矮蘑菇下。进到黑暗的屋予里,见到病床上的驼背李,年轻人扑通跪下了:“爹,儿来看你了……”他的一声“爹”让大家惊呆了,也让昏迷中的驼背李醒了过来。他抬起迷蒙的眼,定定地看着年轻人,脸上有了明媚的笑容,竞奇迹般地精神焕发起来。

⑭原来,那年驼背李去城里打工,无意中从电视上得知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需要捐款助学时,他默默地记下了校址,捐了身上所有的钱,资助了一名品学兼优,早年丧父的孩子。前些年,他每个月定时去县城,就是去邮局给孩子汇款。钱不够了,他便去公园和街头拾荒,所得的钱全都给孩子汇去,一直供到那孩子中专毕业。

⑮他资助的孩子就是眼前的年轻人。如今,年轻人已事业有成,便一路寻来感恩。在场的村民得知事情的经过,一边唏嘘感叹着,一边落下泪来,看向驼背李的眼神多了赞许和敬佩。

⑯自那天起,驼背李的头发被梳理得格外齐整,衣服也是分外的整洁。在暖暖的冬阳下,我常看到男孩扶着驼背李出来晒太阳。男孩将毛毯细致地搭在驼背李的腿上,热茶递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画面温馨感人。村民们都羡慕地说,驼背李的春天来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23期,有改动)

【1】选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的“驼背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4】选文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请赏析该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5】结合选文,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考点】
【答案】

【1】选文讲述了中年丧子丧妻,生活艰辛的驼背李,用打工的钱甚至是拾荒得来的钱资助一位贫困学生,直至中专毕业,男孩事业有成后回报驼背李的故事。

【2】为下文写驼背李每月定时去县城邮局给他资助的孩子汇款等情节埋下伏笔。

【3】驼背李是一个相貌较丑陋,家境贫穷,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物形象。

【4】选文先写村人对驼背李瘆人相貌的可怜与鄙夷(抑);后写村人对驼背李利用打工甚至拾荒赚的钱资助贫困学生时的赞许和敬佩(扬),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驼背李心地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表达了对驼背李的钦佩之情。

【5】示例一:(1)文中的驼背李不因贫穷而丢失善良本性,在深陷困境时乐于助人。(2)作为学生,当同学在生活上或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我们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同他一起战胜困难。

示例二:(1)在驼背李的资助下业有所成的男孩知恩图报。(2)作为子女,我们应该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用自己的成绩回报父母,或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型的题目可以采用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本文中的人物,驼背李、贫困男孩。事件:资助贫困男孩,男孩回报驼背李。结合时间的跨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作用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要从内容上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解答。开头句子的作用:开篇点题;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句子的作用: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句子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点明中心,升华中心;另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划线句属于中间段落,具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瘦小黧黑,背弓如钩,手拄木棍,常年罩着黑色的旧衫子。只要戴上一顶尖帽,他就像极了童话里的男版老巫婆。”写出驼背李是一个相貌较丑陋的人。“驼背李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妻子贤惠,儿子乖巧,日子虽然贫穷”写出驼背李是一个家境贫穷的人。“原来,那年驼背李去城里打工,无意中从电视上得知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需要捐款助学时,他默默地记下了校址,捐了身上所有的钱,资助了一名品学兼优,早年丧父的孩子。”写出了驼背李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4】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欲扬先抑”的理解和把握。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村人对驼背李瘆人相貌的可怜与鄙夷(抑);后写村人对驼背李利用打工甚至拾荒赚的钱资助贫困学生时的赞许和敬佩(扬),经前后对比,凸显了驼背李的高贵品质。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自己的看法或启示即可。可以针对“驼背李”的做法进行评价,也可以对贫困男孩的做法评价。

8、

纪念白求恩(节选)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疔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选文第①②段是从哪两个方面纪念白求恩的?

【2】选文第①段中加点的两个“极端”有什么好处?

【3】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③段为什么要强调“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考点】
【答案】

【1】(1)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2)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极端”是达到顶点的意思,从程度上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对比论证;突出地论证了“白求恩对精益求精的精神”的观点,更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这种精神的必要性。

【4】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是白求恩所有精神的核心,最适合作为学习白求恩的着眼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虽然第一段与第二段都提到了白求恩同志的工作,但侧重点是不同的,第一段主要表现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二段是赞扬白求恩在工作中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极端:指事物发展的端点状态,两个最高峰,两个互为对立的方面。在这里从程度上强调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其作用分别是:(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通过比喻进行证明,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使论证浅显易懂。结合划线句分析,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作者将白求恩与那些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人作对比,强调了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的重要性。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结合上下文分析,“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是白求恩精神的核心。这种精神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所以,强调。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9、

阅读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檣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重修岳阳楼

B. 登轼/而望之

C. 野芳/发而幽香

D. 此中/人语云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人之述备矣(准备)

B. 小大之狱(案件)

C.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

D. 行者休于树(介词,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第①段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叙述滕子京被贬后的政绩卓著,同时交代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作记的缘由。

B. 选文②~④段在洞庭湖景色的基础上,着力描写天气或阴或晴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因此产生的或忧或喜的心情。

C. 选文第⑤段运用对比突出“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情怀,于此抒发了“古仁人”的远大抱负,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D. 选文使用了大量整齐的排比句、对偶勺,使文章节奏和谐,音调铿锵,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考点】
【答案】

【1】D

【2】A

【3】C

【4】(1)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能够没有差别吗?

(2)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5】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D项应为:此中人/语云。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意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A项:“备”是“完备,详细”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揭示出文章的主题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是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故C项理解不正确。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 “异”,差别;“以”,因为。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得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10、

古诗文默写填空。

(1)_____,_____。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3)羹饭一时熟,_____。_____,泪落沾我衣。(《十五从军征》)

(4)李清照《渔家傲》中运用典故,以磅礴气势表露词人将一往无前地奔向缥缈的神山,迫寻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采纳了邹忌的谏言,并采取措施,广开言路,这样一开始就出了“_____,_____”的大好局面。

【考点】
【答案】

  (1)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2)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4)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5)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兜鍪”“缤纷”“贻”“蓬”“谏”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五、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11、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上阕画线句写出了中秋时节的京城怎样的景色?

【2】下阕运用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
【答案】

【1】菊花盛开,天空明净。

【2】抒发了作者救亡图存,渴望寻觅志同道合的战友的心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黄花开遍”,是指菊花盛开。“秋容如拭”是指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可以得出中秋时节,天空明净,菊花盛开。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词人以心比“男儿烈”“因人常熟”,表达自己的强烈的爱国激情;用“俗子胸襟谁识我?”两句表达对凡夫俗子不知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激愤之情,表现自己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最后运用典故,书写自己知音难觅的极度痛苦之情。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12、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明志学校八年级5班将开展“说英雄,感动你我”活动,准备邀请市党史办李智博主任给同学们讲述老红军李聚奎的英勇事迹。如果班委会决定请你以班级名义打电话联系他,你会怎么说?

【考点】
【答案】

李叔叔(伯伯),您好!我是明志学校八年级5班学生××,我们班将开展“说英雄,感动你我”活动,想邀请您给我们讲一讲“革命军中马前卒”陈天华的感人事迹,不知道您有时间吗?非常感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结合具体语境作答。体会人物身份组织语言,注意语言简练,得体,符合情景。要点:称呼,语气委婉,明确对话内容等。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3、

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文题一:那是最美的回味

(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近日,四川师大一中举行2018年初升高体育考试,在800米项目中,一位女同学过弯道时不慎摔倒,旁边两名女同学发现后,折返回来将她拉起,最终三人一起跑过终点。二人说:“想到她就此影响成绩,肯定很遗憾。”

对此,校方回应:将考虑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学生家长和众多网友毫不犹豫纷纷称赞,表示品德比成绩更重要,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你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编写故事,可以阐述观点,也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1)所写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考点】
【答案】

那是最美的回味

时间长河流淌之际,总有些事如雨点般落入河中,如蜻蜓点水,如过往云烟。回头望,却有些如沉石,入河底,刻骨铭心,成为我最美的回忆。

我同爸爸来到奶奶家,正赶上家中老母鸡孵蛋,小鸡正破壳而出。没见过小鸡破壳的我,顿时来了好奇心,拉着爸爸一睹为快。

“嗒嗒嗒,嗒嗒嗒”小鸡逐壳的声音隐隐约约在耳畔响起。那只老母鸡此时正趴在鸡舍上一个大草筐里,眼睛警惕地盯着我们,嘴中还咕咕咕咕地叫,似乎对我们的到来并不欢迎。我又怎么会在乎那么多呢?要知道,对于一个所谓的“城市人”来说,这种事很少剑,很新鲜,我可不愿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细节,每一秒仿佛都紧扣心眩。

盯着那些蠢蠢欲动的鸡蛋,心情兴奋极了,就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孩。

这时,一个已露出米粒大小的孔的鸡蛋吸引了我注意。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三分钟过去了……那孔似乎毫无变化。听说无法破壳的小鸡会死的,我的怜悯之心一下被触发了。我不由自主伸出手,想要帮小鸡剥开壳。

奶奶立即挡住了我,说:“孩子,别碰它,只有自己琢破硬壳的才得以生存,你帮了它,也就是害了它啊!”

我顿时恍然大悟,母鸡孵小鸡需要整整21天的时间,可以说是全部心血都倾注在鸡蛋上。母鸡是最爱自己孩子的,可它虽赐予了小鸡们生命,但还需鸡雏自己争取。如此慈祥爱子的母鸡,却要“无情”地让小鸡自己去琢,母鸡在旁不闻不问,因为它深知,只有渡过此关的鸡雏才能获得新生!

这时,在旁一直不吭声的爸爸发言了:“是啊,一只母鸡比现在的家长还懂得教子之方,我们真该反思了。对待子女,该锻炼是就锻炼,该狠心时就狠心,过分溺爱,一手包办,往往是害了孩子啊!”

从奶奶家回来,我还一直回味着奶奶爸爸所说的话。其实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么,能够承受得了苦难的人是生存,而在困难面前退缩,就只能给社会淘汰。回想那时,就像上了一堂关于人生的课,令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是我人生最美的回忆。

【解析】

(1)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但仔细分析应该有两个要点。“最美的”“回味”,回味:《现代汉语词典》:从回忆里体会。回,回忆。指向过去,可以写过去的人、事、物、现象等;“味”,品味,体味,体会,咀嚼。“最美的”是情感体验,是“体会”。只有回忆,没有体会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