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度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初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1964年12月,我们小分队在滇西北找矿。小分队一共8人,其中4名警卫战士每人配备一支冲锋枪。

一天,出发前,一位纳西族老乡搭我们的车去维西。那天路上积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洼不平,车子行驶一段就会被雪坞住。我们不得不经常下来推车。就在我们又一次下车推车的时候,一群褐黄色的东西慢慢向我们靠近。我们正惊疑、猜测时,纳西族老乡急喊:“快、快赶紧上车,是一群狼。”

司机小王赶紧发动车,加大油门……

但是很不幸,车轮只是在原地空转,根本无法前进。这时狼群已靠近汽车。①大家看得清清楚楚——8只狼,个个都象小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

战士小吴抄起冲锋枪。纳西族老乡一手夺下小吴的抢,比较沉着地高声道:“不能开枪,枪一响,它们或钻到车底下或钻进树林,狼群会把车胎咬坏,把我们围起来,然后狼会嚎叫召集来更多的狼和我们拼命。”

他接着说:“狼饿疯了,它们是在找吃的,车上可有吃的?”我们几乎同声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给它们吃。”老乡像是下达命令。

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大脑似乎已经不会思考问题。听老乡这样说,我们毫不犹豫,七手八脚把从丽江买的腊肉、火腿还有十分珍贵的鹿子干巴往下丢了一部分。

狼群眼都红了,兴奋地大吼着扑向食物,大口的撕咬吞咽着,刚丢下去的东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

老乡继续命令道:“再丢下去一些!”第二批大约50斤肉品又飞出了后车门,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又被8只狼分食的干干净净!吃完后8只狼整齐地坐下,盯着后车门。

这时,我们几人各个屏气息声,紧张的手心里都是冷汗,甚至能够清晰的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我们不知道能有什么办法令我们从狼群中突围出去。看到这样的情形,老乡又发话道:“还有吗?一点不留地丢下,想保命就别心疼这些东西了!”

此时,除了紧张、害怕还有羞愤!作为战士,我们是有责任保护好这些物资的,哪怕牺牲自己。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车被坞到雪地里出不来,只能被困在车里;我们的子弹是极有限的,一旦有狼群被召唤来,我们会更加束手无策。我们几人相互看了一眼,迟疑片刻,谁也没有说什么,忍痛将车上所有的肉品,还有十几包饼干全都甩下车去!

8只狼又是一顿大嚼。②吃完了肉,它们还试探性的嗅了嗅那十几包饼干,但没有吃。③这时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经滚圆,先前暴戾凶恶的目光变得温顺。其中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其余7只狼没动。片刻,那只狼带着狼群朝树林钻去……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不一会儿,8只狼钻出松林,嘴里叼着树枝,分别放到汽车两个后轮下面。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狼的意思是想用树枝帮我们垫起轮胎,让我们的车开出雪窝。我激动地大笑起来,……哈……哈……,刚笑了两声,另外一个战士忙用手捂住了我的嘴,他怕这突兀的笑声惊毛了狼。

接着,8只狼一齐钻到车底,但见汽车两侧积雪飞扬。我眼里滚动着泪花,大呼小王:“狼帮我们扒雪呢,赶快发动车,”车启动了,但是没走两步,又打滑了。狼再次重复刚才的动作:“先往车轮下垫树枝,然后扒雪……”。就这样,每重复一次,汽车就前进一段,大约重复了十来次。最后一次,汽车顺利地向前行了一里多地,接近了山顶。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

这时,8只狼在车后一字排开坐着,其中一只比其他7只狼稍稍向前。老乡说:“靠前面的那只是头狼,主意都是他出的。”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并用力地向它们挥手致意。但是这8只可爱的狼对我们的举动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

【1】选文前半部分写了我们三次给狼群扔食物,请按照要求填写下面表格。

次数

我们的表现

狼群的表现

我们的心理

第一次

一眨眼吃光食物

脑子一片空白

第二次

屏气息声

特别紧张

第三次

吃完肉,走向树林

【2】读完上面的选文后,三(1)班的同学们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了讨论,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你认同哪一种?并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甲】如果你能真心的善待动物,它们也一定会和你友好相处的。

【乙】给在你看来带有恶意的对手一条生路,就是给自己一条生路。

【丙】连凶猛的狼都懂得报恩,我们应该反思自身。

我认同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

【3】阅读划线句①②③,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两条结论。

结论一:________。

结论二:________。

【4】文中的小分队听从老乡的指挥顺利脱险了。如果你是小分队中的一员,请把脱险后你对那位老乡说的话写出来。

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A组材料

A-1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A-2虞世南用笔遒美圆劲,沉着稳健;结体宽绰疏朗,端庄洒落,风神俱足。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倘若我们将欧阳询推举为“结构大师”的话,褚遂良则是“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明显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飞动之美。

A-3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楷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A-4“明清尚态”。明代时,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市民意识的觉醒,导致了明代文化艺术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流的创作审美倾向,因此在形式美感上似乎更趋于自由通俗,接近现实,表达人情,真正开拓了文化艺术美学的社会容量,从而也更显示了艺术反映生活的积极效应。

A-5“唐人尚法”。有唐一代, 楷书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A-6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其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柳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

A-7唐代自贞观、开元之治而达到鼎盛,威名远扬,到处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活力,唐文化呈现出一种兼容并包、气度恢宏的景象,进入了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 热烈的时代气质。

B组材料

B-1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具有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

1

苏轼书法作品

2苏轼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B-3书法讲究字体的结构布局,例如:“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例字:喜、吾、娄、安;又如:“左右合一起,右部为主体。右部高左部,右占广天地。”例字:读、蝶、塘、峰;再如:“同字左右排,左小右要大。正因亲兄弟,弟在兄腋下。”例字:竹、羽、朋、弱”。

2

书法小组学生作品一

3

书法小组学生作品二

【1】春晖中学三(1)准备组织一场书法沙龙,请帮助一组同学围绕“唐代书法”从A组的几则材料中筛选出适合的,并连贯成一段话。(只填序号)

【2】请结合B-1、B-2的内容,给苏轼的书法作品写一段欣赏评价的话。(不少于100字)

【3】请结合B-3的内容,针对书法小组学生作品一、二的问题写出点评。

书法小组学生作品一:__

书法小组学生作品二:__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特征为: ①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联语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②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需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③囗囗囗囗。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如“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两联都是主谓结构,“青山”“白铁”都是主语,“埋忠骨”“铸佞臣”都是动宾结构的谓语,“有幸”“无辜”都是状语。④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应当吻合。如前面所举对联依次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⑤平仄相协。(解说略)⑥意义相关。上下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上下两联在内容上的关系,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互补关系,即意思一致,相互补充。例如“甲”;二是对立关系,即意思相对、相反,像 “乙” ;三是承接关系,即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写,一前一后,相互承接, “丙” 就属于第三种。

贴对联时,上联居左,下联居右。

【1】“③”后面的方格内应填写囗囗囗囗。(用正楷字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2】依据第“⑥”项的内容,请将下面几幅对联分别抄写在文段的甲、乙、丙处。)

(1)寒冬腊月不畏天寒地冻   暖春年头只见春暖花开

(2)白雪才铺黄土上   春风又到柳梢头

(3)杏花初落疏疏雨   杨柳轻摇淡淡风

【3】英才中学初三年级正在举办拔河比赛,一班与三班僵持很久不分上下之时,观赛的同学有感而发,编了一幅对联的上联:神龙一条忽东忽西不见首和尾。请你补充下联。

下联:天兵两路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4、

(二)阅读《核舟记》,完成小题。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虞初新志》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雕栏相望   鸡犬相闻

C. 称惊犹鬼神者良多  此皆良实   D. 其人视端容寂   寂寥无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翻译: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翻译:

【3】文段中“核舟”所展现的情境取材于“大苏泛赤壁”,其中又有雕刻者的个人创作,请结合选文和下面的语段,说出哪些内容来自于“大苏泛赤壁”,哪些属于雕刻者的个人创作。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

①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②属:通“嘱”(zhǔ),致意,倾注,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

③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 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④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⑤泣孤舟之嫠(lí )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⑥盈虚者如彼: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盈,月满。虚,亏,月缺。彼,指月亮。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5、

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王勃送别友人的赠别诗,全诗意在_____________。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请根据划线句子内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眼中的景象。

诗人眼中的景象:______________。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融入作者情感的句子很多,任选一句谈读后的体验。

【4】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外,描写送别的诗句还很多,请填写一句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2题,共10分)

6、

“人的成长就是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请从读过的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100字)

7、

(题文)“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分别出自于我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共2题,共10分)

8、

根据图一和图二的相关内容,写出图二中的(1)(2)(3)。 

(1)__________(2)__________(3) ___________。

1

图一

2

图二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京的糖炒栗子,过去讲究栗子是要良乡出产的。良乡栗子比较小,壳薄,炒熟后个个裂开,轻轻一捏,壳就破了,内皮一搓就掉,不“护皮”。据说良乡栗子原是进贡的,是西太后吃的“北方许多好吃的东西都说是给西太后进过贡”。炒栗子宋朝就有。笔记里提到的“栗”,我想就是炒栗子。汴京有个叫李和儿的,栗有名南宋时有一使臣(偶忘其名姓)出使,有人遮道献栗一囊,即汴京李和儿也。一囊栗,寄托了故国之思,也很感人。

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鸡是名菜,也很好做,鸡切块,栗子去皮壳,加葱、姜、酱油,加水淹没鸡块,鸡块熟后,下绵白糖,小火   (mèn)二十分钟即得。鸡须是当年小公鸡,栗须完整不碎。罗汉斋亦可加栗子。

我父亲曾用白糖煨栗子,加桂花,_______。

【1】【1】材料一中加点字注音、波浪线处字形和横线处词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jì 闷 甚美   B. jí   焖   美甚

C. jì 闷 美甚   D. jí   焖   甚美

【2】【2】第一段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加以修改。

标点符号修改: ______________。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10、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停的寻找,有的人寻找亲人、朋友、丢失的宠物;有的人寻找方法、目标、成功的路径;有的人寻找温暖、幸福、收获的快乐;还有的人寻找自我……。请以“寻找”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认真观察下面的一幅画面,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1

作文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③书写清楚、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北京市房山区度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初中语文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15分)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1964年12月,我们小分队在滇西北找矿。小分队一共8人,其中4名警卫战士每人配备一支冲锋枪。

一天,出发前,一位纳西族老乡搭我们的车去维西。那天路上积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洼不平,车子行驶一段就会被雪坞住。我们不得不经常下来推车。就在我们又一次下车推车的时候,一群褐黄色的东西慢慢向我们靠近。我们正惊疑、猜测时,纳西族老乡急喊:“快、快赶紧上车,是一群狼。”

司机小王赶紧发动车,加大油门……

但是很不幸,车轮只是在原地空转,根本无法前进。这时狼群已靠近汽车。①大家看得清清楚楚——8只狼,个个都象小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

战士小吴抄起冲锋枪。纳西族老乡一手夺下小吴的抢,比较沉着地高声道:“不能开枪,枪一响,它们或钻到车底下或钻进树林,狼群会把车胎咬坏,把我们围起来,然后狼会嚎叫召集来更多的狼和我们拼命。”

他接着说:“狼饿疯了,它们是在找吃的,车上可有吃的?”我们几乎同声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给它们吃。”老乡像是下达命令。

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大脑似乎已经不会思考问题。听老乡这样说,我们毫不犹豫,七手八脚把从丽江买的腊肉、火腿还有十分珍贵的鹿子干巴往下丢了一部分。

狼群眼都红了,兴奋地大吼着扑向食物,大口的撕咬吞咽着,刚丢下去的东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

老乡继续命令道:“再丢下去一些!”第二批大约50斤肉品又飞出了后车门,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又被8只狼分食的干干净净!吃完后8只狼整齐地坐下,盯着后车门。

这时,我们几人各个屏气息声,紧张的手心里都是冷汗,甚至能够清晰的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我们不知道能有什么办法令我们从狼群中突围出去。看到这样的情形,老乡又发话道:“还有吗?一点不留地丢下,想保命就别心疼这些东西了!”

此时,除了紧张、害怕还有羞愤!作为战士,我们是有责任保护好这些物资的,哪怕牺牲自己。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车被坞到雪地里出不来,只能被困在车里;我们的子弹是极有限的,一旦有狼群被召唤来,我们会更加束手无策。我们几人相互看了一眼,迟疑片刻,谁也没有说什么,忍痛将车上所有的肉品,还有十几包饼干全都甩下车去!

8只狼又是一顿大嚼。②吃完了肉,它们还试探性的嗅了嗅那十几包饼干,但没有吃。③这时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经滚圆,先前暴戾凶恶的目光变得温顺。其中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其余7只狼没动。片刻,那只狼带着狼群朝树林钻去……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不一会儿,8只狼钻出松林,嘴里叼着树枝,分别放到汽车两个后轮下面。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狼的意思是想用树枝帮我们垫起轮胎,让我们的车开出雪窝。我激动地大笑起来,……哈……哈……,刚笑了两声,另外一个战士忙用手捂住了我的嘴,他怕这突兀的笑声惊毛了狼。

接着,8只狼一齐钻到车底,但见汽车两侧积雪飞扬。我眼里滚动着泪花,大呼小王:“狼帮我们扒雪呢,赶快发动车,”车启动了,但是没走两步,又打滑了。狼再次重复刚才的动作:“先往车轮下垫树枝,然后扒雪……”。就这样,每重复一次,汽车就前进一段,大约重复了十来次。最后一次,汽车顺利地向前行了一里多地,接近了山顶。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

这时,8只狼在车后一字排开坐着,其中一只比其他7只狼稍稍向前。老乡说:“靠前面的那只是头狼,主意都是他出的。”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并用力地向它们挥手致意。但是这8只可爱的狼对我们的举动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

【1】选文前半部分写了我们三次给狼群扔食物,请按照要求填写下面表格。

次数

我们的表现

狼群的表现

我们的心理

第一次

一眨眼吃光食物

脑子一片空白

第二次

屏气息声

特别紧张

第三次

吃完肉,走向树林

【2】读完上面的选文后,三(1)班的同学们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了讨论,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你认同哪一种?并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甲】如果你能真心的善待动物,它们也一定会和你友好相处的。

【乙】给在你看来带有恶意的对手一条生路,就是给自己一条生路。

【丙】连凶猛的狼都懂得报恩,我们应该反思自身。

我认同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

【3】阅读划线句①②③,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两条结论。

结论一:________。

结论二:________。

【4】文中的小分队听从老乡的指挥顺利脱险了。如果你是小分队中的一员,请把脱险后你对那位老乡说的话写出来。

【考点】
【答案】

【1】次数   我们的表现   狼群的表现   我们的心理

第一次   ①毫不犹豫   一眨眼吃光食物   脑子一片空白

第二次   屏气息声   ②一袋烟的功夫分食干净   特别紧张

第三次   ③迟疑后忍痛割“肉”   吃完肉,走向树林   ④羞愤

【2】选择【乙】,理由能围绕文章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3】结论一:狼吃饱了后,不再对食物感兴趣,并不贪婪。结论二:狼尾随人,只是想寻觅食物,对人类并非带有恶意(敌意)。

【4】要点:(1)感谢他恰当给力的指挥 (2)称赞他生活经验的丰富 (3)表达自己要多学习的愿望。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文中的具体位置,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做出准确判断,去伪存真,仿照表格内的答题格式选择最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首先要通读全文,概括文章所写内容,根据内容概括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三位同学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择最符合文意的说法分析作答。本文写了我们小分队在滇西北找矿,在途中车子抛锚,又遇狼群的情形下,我们把所有的食物用来喂狼,最后狼群帮助我们走出了困境的奇遇故事。从故事内容来看,【乙】同学的理解最切合文章内容。解答能围绕文章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即可。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要抓住 “大家看得清清楚楚——8只狼,个个都像小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吃完了肉,它们还试探性的嗅了嗅那十几包饼干,但没有吃”“这时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经滚圆,先前暴戾凶恶的目光变得温顺” 这三句话,并结合全文的内容和主旨,从狼的本性和尾随人目的的角度分析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4】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表达自己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下可能表达的内容分析作答。可以从对老乡的感谢、对老乡的丰富的经验的赞美,同时还可以表达自己要多向老乡学习的愿望等,符合情境即可,答案不唯一。

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A组材料

A-1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A-2虞世南用笔遒美圆劲,沉着稳健;结体宽绰疏朗,端庄洒落,风神俱足。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倘若我们将欧阳询推举为“结构大师”的话,褚遂良则是“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明显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飞动之美。

A-3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楷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A-4“明清尚态”。明代时,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市民意识的觉醒,导致了明代文化艺术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流的创作审美倾向,因此在形式美感上似乎更趋于自由通俗,接近现实,表达人情,真正开拓了文化艺术美学的社会容量,从而也更显示了艺术反映生活的积极效应。

A-5“唐人尚法”。有唐一代, 楷书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A-6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其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柳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

A-7唐代自贞观、开元之治而达到鼎盛,威名远扬,到处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活力,唐文化呈现出一种兼容并包、气度恢宏的景象,进入了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 热烈的时代气质。

B组材料

B-1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具有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

1

苏轼书法作品

2苏轼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B-3书法讲究字体的结构布局,例如:“中划长启下,横担要分明。一笔揽腰过,不失砥柱用。”例字:喜、吾、娄、安;又如:“左右合一起,右部为主体。右部高左部,右占广天地。”例字:读、蝶、塘、峰;再如:“同字左右排,左小右要大。正因亲兄弟,弟在兄腋下。”例字:竹、羽、朋、弱”。

2

书法小组学生作品一

3

书法小组学生作品二

【1】春晖中学三(1)准备组织一场书法沙龙,请帮助一组同学围绕“唐代书法”从A组的几则材料中筛选出适合的,并连贯成一段话。(只填序号)

【2】请结合B-1、B-2的内容,给苏轼的书法作品写一段欣赏评价的话。(不少于100字)

【3】请结合B-3的内容,针对书法小组学生作品一、二的问题写出点评。

书法小组学生作品一:__

书法小组学生作品二:__

【考点】
【答案】

【1】A-5、A-2、A-6

【2】苏东坡的《寒食帖》①字字丰润,每一个字都仿佛蘸足了墨写就的。其中的“夜” “春”“寒”尤为突出。②从笔画看,撇捺舒展,“户”字最能体现。③轻重错落、大小悬殊,“纸”较其他字字稍轻,且一字占据了四个字的位置,不仅给人错落分布的韵律感,还有起伏跌宕、气势奔放之感。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

【3】书法小组学生作品一:他写的“朋”字,右半部分的“月”字比左边的小,违背了“同字左右排,左小右要大”的原则。

书法小组学生作品二:他写的“程”“锦”,右半部分的字占位、高度都不够,违背了“右部为主体”的原则。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将内容进行排序的能力。在通读A组几则材料的基础上,筛选出阐述“唐代书法”内容的几则材料,然后将这几则材料重新排序组织成一段中心明确,语句通畅的文字即可。本题符合筛选条件的材料有A2、A5和A6。A5句在这三则材料中是总括句,依据“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这句话的内容,可以确定A2在A6的前面。故组成一段话的正确顺序为A5-A2-A6。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在通读A组和B组材料,对书法作品的布局、字体特点、笔画特色、形成的风格等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苏轼的《寒食帖》这一作品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3】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的分析解答要在理解B3材料内容对汉字的书写特点明确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作品一和作品二,违反书写规则的内容进行评析作答即可。作品一中的“朋”字违背了“同字左右排,左小右要大”的原则;作品二中的“锦”“程”两字违背了“右部为主体”的原则。在书写时应该是“左小右大”。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特征为: ①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联语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②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需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③囗囗囗囗。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如“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两联都是主谓结构,“青山”“白铁”都是主语,“埋忠骨”“铸佞臣”都是动宾结构的谓语,“有幸”“无辜”都是状语。④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应当吻合。如前面所举对联依次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⑤平仄相协。(解说略)⑥意义相关。上下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上下两联在内容上的关系,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互补关系,即意思一致,相互补充。例如“甲”;二是对立关系,即意思相对、相反,像 “乙” ;三是承接关系,即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写,一前一后,相互承接, “丙” 就属于第三种。

贴对联时,上联居左,下联居右。

【1】“③”后面的方格内应填写囗囗囗囗。(用正楷字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2】依据第“⑥”项的内容,请将下面几幅对联分别抄写在文段的甲、乙、丙处。)

(1)寒冬腊月不畏天寒地冻   暖春年头只见春暖花开

(2)白雪才铺黄土上   春风又到柳梢头

(3)杏花初落疏疏雨   杨柳轻摇淡淡风

【3】英才中学初三年级正在举办拔河比赛,一班与三班僵持很久不分上下之时,观赛的同学有感而发,编了一幅对联的上联:神龙一条忽东忽西不见首和尾。请你补充下联。

下联:天兵两路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结构相应

【2】甲: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

乙:寒冬腊月不畏天寒地冻,暖春年头只见春暖花开

丙:白雪才铺黄土上,春风又到柳梢头

【3】下联:天兵两路你来我往难分高与低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本题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仿照①②两句话的句式特点,结合③句所写的内容概括作答。依据文章中重点句子 “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这一联是互补关系,应该填写在[甲]处;“寒冬腊月不畏天寒地冻,暖春年头只见春暖花开”这一联是对立关系,应该填写在[乙]处;“白雪才铺黄土上,春风又到柳梢头”这一联之间是承接关系,共同来描绘景色,故应该填写在[丙]处。

【3】试题分析: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联书写格式: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要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本题要结合拔河比赛的情况来拟写下联作答。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4、

(二)阅读《核舟记》,完成小题。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虞初新志》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雕栏相望   鸡犬相闻

C. 称惊犹鬼神者良多  此皆良实   D. 其人视端容寂   寂寥无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翻译: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翻译:

【3】文段中“核舟”所展现的情境取材于“大苏泛赤壁”,其中又有雕刻者的个人创作,请结合选文和下面的语段,说出哪些内容来自于“大苏泛赤壁”,哪些属于雕刻者的个人创作。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前赤壁赋》

注释:

①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②属:通“嘱”(zhǔ),致意,倾注,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

③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 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④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⑤泣孤舟之嫠(lí )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⑥盈虚者如彼: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盈,月满。虚,亏,月缺。彼,指月亮。

【考点】
【答案】

【1】B

【2】(1)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苏轼)。

(2)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3】来自于“大苏泛赤壁”的:核舟(苏轼与客人坐船游赤壁)的主题,来自“大苏泛赤壁”这件事;核舟左面小窗所雕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来自“大苏泛赤壁”时的天气情况;核舟创作的季节来自于“大苏泛赤壁”的季节。

来自于雕刻者个人创作的:把一同游赤壁的客人设定为“黄鲁直”和“佛印”;把苏轼与客人一同“饮酒谈论”改编为“共阅一手卷;添加了当时“舟子”的情态,等等

【解析】

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张潮 年代:明末清初

【1】试题分析:考查对实词的理解和识记。A项中“属”分别为“类”和“通嘱,嘱咐”;B项中的“相”的意思都是“相互”的意思;C项中的“良”分别是“确实,实在”和“善良”;D项中的“寂”分别是“安详闲静”和“寂静”的意思。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者(的人)、为(是)”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盖(原来)、简(通拣,挑选)、修(长)、为(做,雕刻)”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能力。在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两篇文章中分别筛选出相同的内容和两文中不同的内容,分析作答。本题文段中“核舟”所展现的情境取材于“大苏泛赤壁”,可以从主题、布局特点和季节等方面结合两文分析作答;雕刻者的个人创作的内容可以从泛游赤壁的人物、所做的事——“饮酒谈论”改为“共阅一手卷”,并增加了“舟子”的情态等方面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一)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象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象弥勒佛,敞开胸怀,裸露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象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象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

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二)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  文征明 前赤壁赋

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做的船棹兰木做的船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的心怀悠远,展望美好的理想,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5、

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王勃送别友人的赠别诗,全诗意在_____________。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请根据划线句子内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眼中的景象。

诗人眼中的景象:______________。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融入作者情感的句子很多,任选一句谈读后的体验。

【4】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外,描写送别的诗句还很多,请填写一句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慰勉(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

【2】我送即将迁谪调动的友人到都城外,回看长安城,它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护卫,遥想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川,也一定被茫茫烟雾所笼罩,烽烟弥漫,路途遥远,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3】对所选句子的内容理解正确,情感把握准确

【4】示例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示例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示例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示例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示例五: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诗文内容并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王勃在长安送别姓杜的少府到四川去做官的时候的临别赠诗,再结合诗文最后两联可知:写这首诗的目的是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

【2】试题分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物象,并在描写的内容上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表述的语言表现出具有“画面”效果。不要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3】试题分析: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可以从诗文中任意选择诗句,体味作者的情感并写出自己的读后的体验。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4】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积累。从自己积累的有关“送别”的诗句填写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四、名著阅读(共2题,共10分)

6、

“人的成长就是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请从读过的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100字)

【考点】
【答案】

有自己的解读,选择的人物和情节匹配,其成长过程能证明“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名著内容的分析理解。任选自己熟读的名著,把人物和情节匹配,利用其成长过程来表现“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这一中心内容。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7、

(题文)“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分别出自于我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   罗贯中、   吴承恩、   施耐庵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本题依据对《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三部文学名著常识的识记内容即可作答。

五、综合性学习(共2题,共10分)

8、

根据图一和图二的相关内容,写出图二中的(1)(2)(3)。 

(1)__________(2)__________(3) ___________。

1

图一

2

图二

【考点】
【答案】

  (1)   1  (2)会意字  (3)相违(违背)

【解析】

试题分析:(1)在了解各种字体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图一示例的字体特点和写法书写即可。(2)在理解汉字造字法的基础上,得出“北”是两个人背对背,是会意字。(3)根据图一[辨]和图二的[引申义]的内容综合分析作答即可。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京的糖炒栗子,过去讲究栗子是要良乡出产的。良乡栗子比较小,壳薄,炒熟后个个裂开,轻轻一捏,壳就破了,内皮一搓就掉,不“护皮”。据说良乡栗子原是进贡的,是西太后吃的“北方许多好吃的东西都说是给西太后进过贡”。炒栗子宋朝就有。笔记里提到的“栗”,我想就是炒栗子。汴京有个叫李和儿的,栗有名南宋时有一使臣(偶忘其名姓)出使,有人遮道献栗一囊,即汴京李和儿也。一囊栗,寄托了故国之思,也很感人。

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鸡是名菜,也很好做,鸡切块,栗子去皮壳,加葱、姜、酱油,加水淹没鸡块,鸡块熟后,下绵白糖,小火   (mèn)二十分钟即得。鸡须是当年小公鸡,栗须完整不碎。罗汉斋亦可加栗子。

我父亲曾用白糖煨栗子,加桂花,_______。

【1】【1】材料一中加点字注音、波浪线处字形和横线处词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jì 闷 甚美   B. jí   焖   美甚

C. jì 闷 美甚   D. jí   焖   甚美

【2】【2】第一段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加以修改。

标点符号修改: ____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1】【1】D

【2】【2】“北方许多好吃的东西都说是给西太后进过贡”的引号改成()。

【解析】

【1】【1】试题分析:考查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1)“即”的正确读音是“jí”;(2)根据句意,这里的(mèn)是做饭的一种方式,正确的词语是“焖”;(3)依据前面的语句,是说父亲做的非常好吃,所以应该选取的词语是“甚美”。综上分析,答案为D。

【2】【2】试题分析: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北方许多好吃的东西都说是给西太后进过贡”这句话在语段中起到的是“解释说明”的作用,故应该把“引号”改为“括号”。

六、作文(共1题,共5分)

10、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停的寻找,有的人寻找亲人、朋友、丢失的宠物;有的人寻找方法、目标、成功的路径;有的人寻找温暖、幸福、收获的快乐;还有的人寻找自我……。请以“寻找”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认真观察下面的一幅画面,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1

作文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③书写清楚、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考点】
【答案】

寻找

生命的历程就象是写在水上的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却总是失去了痕迹。

你朦胧的泪眼,呢喃着,当初是多么用力地去书写我人生的诗篇,可是最终也都化成了这透明的水滴。汇入了岁月的江流,留下了一声声波浪拍打堤岸的叹息。

是呵,身如流水,日夜不停地流去,所有的回忆,幸福的抑或是忧郁的诗句,都不会成为某种深刻的过住。因为这些用力写在水上的诗,终究不会永恒,终究会被无情的水流浸染洗刷透明,顺着水流的方向永不变更地奔去;人呢?终究也会在这永无止境的水中老去,在水面上那些闪闪灭灭的诗的碎片之中,沉睡下去。

我们想要停驻在过去的快乐里,想要紧紧攥住美好不放手,慌乱地拼凑着那终究要流走的诗句。

最后,即使这样,即使结局似乎已经注定,在时光的回流旋涡中,我们也许会顺流而下,也许会在水波中迷失了自己。人们还是愿意去追寻,追寻自己支离破碎的诗篇,因为有太多的东西与感情不能也不允许被忘记。

在茫茫的岁月的海中,你一个人面无表情地站在那里。找到了吗?——我看见你的小滴。

为何,不追寻?那水里的每一个水纹都闪灭着美好、幸福抑或是痛苦的诗篇,应该一辈子珍惜。

为何,去追寻?不论是什么样的过往,不论是幸福或疼痛,都应安静长久地流淌下去。为何要驻足过去,感怀已逝去的忆忆?

我想着,但无语。可是,不管怎样,生命的历程,水面上的诗。

都还在一如既往地流淌下去,汇入岁月的江流,拍打着岸堤,发出深没的叹息。

【解析】

试题分析:(1)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寻找”。从题目前给出的引导性文字来看,要我们去“寻找”有深刻意义的东西,比如友情、亲情、真理、奥秘……“寻找”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的过程,写作时,我们的“寻找”要带着思考,体现着人生的境界,“寻找”中把握拥有,且行且珍惜,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寻找”。体裁上除诗歌外,没有其它限制,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为文。(2)这是一篇看图作文,首先要对图画内容认真分析,从中找到文章的立意的切入点。这幅图画中的文字“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画面上是青青的草地,图画的几匹肥壮的马和一匹瘦马形成鲜明的对比。根画面内容可以得到文章的立意。造成病态的瘦马,“懒惰”是其最根本的原因。文章的立意的角度有很多,可以从“壮马”的角度,可以从贵在行动方面写作;从“瘦马”角度立意,可以从“懒惰使人萎靡”方面写作;也可以从环境与人的关系角度作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立意作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