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初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4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

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胄(zhòu) 滞留(zhì) 绯红(fěi) 深恶痛疾(wù)

B.翘首(qiáo) 气氛(fēn) 教悔(huì) 夕日欲颓(tuí)

C.诘责(jié) 脸颊(jiá) 默契(qì)   屏息敛声(bǐng)

D.凛冽(lǐn) 炽热(zhì) 解剖(pōu)  悄无声息(qiǎo)

二、字词书写(共1题,共5分)

2、

阅读下列文字并作答,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1)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____)的地步。

(2)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zhèn lóng fā kuì(____),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3、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②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③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④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⑤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现。

⑥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节选自《你的微笑》)

【1】请简述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文章是从哪些阶段表现这个特征的?

【3】文中说李叔同“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请结合实例加以证明。

【4】文中多次写到李叔同的仪表,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5】请结合全文谈谈下面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4、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燃烧的木棉

梁惠娣

①在更远的南方,春天是木棉花燃烧的季节。

②在一个下着微雨的早晨,我在街心公园中散步。走着走着,一棵木棉树出现在我的面前。它枯褐色的枝干像垂暮老人布满皱纹沟壑的脸,充满沧桑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一抬头,才发现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偶尔,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掷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

③在这样的春天,我最爱到图书馆里看书。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明如镜子的小湖,湖水清澈。湖边,一棵古老的木棉树临湖岸而长,它一树灰褐的枝干,未待绿叶长出,先开出一树繁盛无比的红花来,像美人临水梳妆。她伸出纤纤玉手,描唇画眉,那艳红亮丽的木棉花便是她发髻上的头饰。满树盛开的木棉花与湖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更令人感到惊艳绝伦的美。我每次到图书馆,都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安静地阅读。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那时那刻,我的心里也开出一朵朵热情奔放的木棉花来,满心欢欣与感动。有木棉花相伴的闲读,更觉舒心惬意。

④在这个木棉花盛开的时节,流连在燃烧的木棉花下,禁不住吟咏木棉花的诗句,惹几分追昔怀远的情思。

⑤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一十雨寒》诗中写道:“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意思是说,像姚黄魏紫这样名贵的花要向谁要,就连李子樱桃这样的小家碧玉的花也没有。但是南方春色却有不同,满城都是木棉花,生动地描绘了南国红棉闹春的绚丽景色。我能想象,走在开遍全城的木棉花下,该是怎样繁盛热闹的景象。

⑥明末清初女诗人张乔的《春日山居》里也写到了木棉花,诗曰:“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诗中写了早春二月时晴时雨的气候,木棉花如火如荼地开放,杨柳冒出新芽像一团团浅黄色的烟雾,遇到大雨时,不用开门汲涧泉取水,自接天水烹茶,饶有风味。那样的山居生活令我无限向往。

⑦我爱木棉花,爱它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当我看到那一朵朵盛开的木棉花,心中不禁燃起火一样的热情。我想,我们也要像木棉花一样,要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才无悔这一生。

(选自《教育导报》)

【1】分析下边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掷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

②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

【2】文章两处引用古人有关木棉花的诗句,分别有何作用?

【3】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木棉花的精神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四、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各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②之胜境,静者之园林。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③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以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

注:①敧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②都邑:都会城镇。③俾(bǐ):使。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猛浪若奔:_____

②互相轩邈:_____

③不可名状:_____

④彰示来者: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

A.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悉皆怪石

B.①鸢飞戾天者/②彰示来者

C.①则可为都邑之胜境/②为之怅然

D.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以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4】两篇文章情景交融,试分析文章中流露出两位作者怎样相似的情感和志趣?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6、

默写

(1)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崔颢《黄鹤楼》)

(3)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王维《使至塞上》写诗人进入边塞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

(6)李白《渡荆门送别》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

六、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野 望

[宋]翁 卷

一天①秋色冷晴湾②,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③,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①一天:指满天。②晴湾:晴天的水湾。③野水:郊外的水。

【1】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本诗与王绩的《野望》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七、名著阅读(共1题,共5分)

8、

根据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回答各题。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国外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1】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请试讲述一个他们的故事。

【2】“长征是一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请联系原著中《大渡河英雄》或《过大草地》中的内容归纳红军的长征精神。

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初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1题,共5分)

1、

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胄(zhòu) 滞留(zhì) 绯红(fěi) 深恶痛疾(wù)

B.翘首(qiáo) 气氛(fēn) 教悔(huì) 夕日欲颓(tuí)

C.诘责(jié) 脸颊(jiá) 默契(qì)   屏息敛声(bǐng)

D.凛冽(lǐn) 炽热(zhì) 解剖(pōu)  悄无声息(qiǎo)

【考点】
【答案】

C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

A.绯——fēi;

B.教悔——教诲;

D.炽——chì;

故选C。

二、字词书写(共1题,共5分)

2、

阅读下列文字并作答,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1)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____)的地步。

(2)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zhèn lóng fā kuì(____),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考点】
【答案】

诚惶诚恐   振聋发聩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学生只有读准字音,才能得出相应的词语。在书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同音字、形似字、易错字的辨析,要准确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惶”不要误写为“皇”,“振”不要误写为“震”。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3、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②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③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④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⑤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现。

⑥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节选自《你的微笑》)

【1】请简述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2】“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文章是从哪些阶段表现这个特征的?

【3】文中说李叔同“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请结合实例加以证明。

【4】文中多次写到李叔同的仪表,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5】请结合全文谈谈下面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考点】
【答案】

【1】点明文章主题:李先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引出下文,与下文具体内容相照应。

【2】第一,青年时期好学上进,认真做有志青年。第二,留学日本,刻苦研究西洋文化,认真做一个报效祖国的学生。第三,回国后认真教学。第四,出家后,认真做人,做事情一丝不苟。

【3】深感祖国惨痛的现实,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文化,学习西洋文化,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

【4】突出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突出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表示他的性格特性:认真。

【5】李先生在福建泉州圆寂了,而作为学生的我再也无法与老师再续师生之缘,表达对老师去世的遗憾之情,老师虽然去世了,但他对弟子的教导永远记在学生心中,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无限怀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第①段“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从内容上看,点明文章主题,表现李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从结构上看,主要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李先生认真的事例的叙述,与下文照应。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从第①段总领句“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可以看出李叔同最大的特点是认真。文中按照时间顺序可以看出认真具体体现在:②段写他青年时期好学上进,认真做有志青年。③段写他留学日本,刻苦研究西洋文化,认真做一个报效祖国的学生。④段写他回国后认真教学。⑤段写他出家后,认真做人,做事情一丝不苟。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根据第③段中的“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可看出他的爱国热情炽盛。

【4】本题考查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外貌描写的作用是通过外在表现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在人物刻画时又起到加强的作用,可表现人物性格。“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这些外貌描写都突出了李叔同对于仪表很讲究,突出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带有身份特征。他一个时段的服装,代表着一个时段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不同,服装也不同,这也体现了他认真的性格。

【5】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说明李先生在福建泉州圆寂后,作为学生的我再也无法与老师再续师生之缘,表达了对老师去世的遗憾之情;“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表明老师虽然去世了,但他认真的特点和对弟子的教导学生永远记着,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无限怀念。

4、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燃烧的木棉

梁惠娣

①在更远的南方,春天是木棉花燃烧的季节。

②在一个下着微雨的早晨,我在街心公园中散步。走着走着,一棵木棉树出现在我的面前。它枯褐色的枝干像垂暮老人布满皱纹沟壑的脸,充满沧桑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一抬头,才发现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偶尔,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掷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

③在这样的春天,我最爱到图书馆里看书。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明如镜子的小湖,湖水清澈。湖边,一棵古老的木棉树临湖岸而长,它一树灰褐的枝干,未待绿叶长出,先开出一树繁盛无比的红花来,像美人临水梳妆。她伸出纤纤玉手,描唇画眉,那艳红亮丽的木棉花便是她发髻上的头饰。满树盛开的木棉花与湖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更令人感到惊艳绝伦的美。我每次到图书馆,都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安静地阅读。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那时那刻,我的心里也开出一朵朵热情奔放的木棉花来,满心欢欣与感动。有木棉花相伴的闲读,更觉舒心惬意。

④在这个木棉花盛开的时节,流连在燃烧的木棉花下,禁不住吟咏木棉花的诗句,惹几分追昔怀远的情思。

⑤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一十雨寒》诗中写道:“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意思是说,像姚黄魏紫这样名贵的花要向谁要,就连李子樱桃这样的小家碧玉的花也没有。但是南方春色却有不同,满城都是木棉花,生动地描绘了南国红棉闹春的绚丽景色。我能想象,走在开遍全城的木棉花下,该是怎样繁盛热闹的景象。

⑥明末清初女诗人张乔的《春日山居》里也写到了木棉花,诗曰:“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诗中写了早春二月时晴时雨的气候,木棉花如火如荼地开放,杨柳冒出新芽像一团团浅黄色的烟雾,遇到大雨时,不用开门汲涧泉取水,自接天水烹茶,饶有风味。那样的山居生活令我无限向往。

⑦我爱木棉花,爱它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当我看到那一朵朵盛开的木棉花,心中不禁燃起火一样的热情。我想,我们也要像木棉花一样,要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才无悔这一生。

(选自《教育导报》)

【1】分析下边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掷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

②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

【2】文章两处引用古人有关木棉花的诗句,分别有何作用?

【3】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木棉花的精神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考点】
【答案】

【1】①拟声词,生动形象的写出木棉花开放时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木棉花的喜爱。②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木棉花的灿烂热烈、无拘无束。贬词褒用,流露出了作者对木棉花的喜爱。

【2】①进一步突出木棉花的灿烂、美丽②表达出对木棉花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①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②我们应当像木棉花一样,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无悔人生。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1)“啪”是一个拟声词,再现了木棉花落到地上的声音,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这个词语表现了作者对木棉花的喜爱之情。

(2)“肆无忌惮”本是一个贬义词,指人做事没有什么顾忌,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里用来形容木棉花,属于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它开得灿烂,开得无拘无束。这还是贬词褒用,表现了作者对木棉花的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本文中引用诗歌的作用。细读文本可知,这两首诗都表现了木棉花开放时的灿烂与美丽。“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写出了木棉花开的繁盛热闹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木棉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结合“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那样的山居生活令我无限向往”可知,表现了作者喜爱木棉花,向往这种美好的生活。

【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围绕着“木棉花开得灿烂,落的壮烈”“我们应像木棉花一样全力开放,无悔人生”来表述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各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②之胜境,静者之园林。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③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以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

注:①敧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②都邑:都会城镇。③俾(bǐ):使。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猛浪若奔:_____

②互相轩邈:_____

③不可名状:_____

④彰示来者: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

A.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悉皆怪石

B.①鸢飞戾天者/②彰示来者

C.①则可为都邑之胜境/②为之怅然

D.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以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4】两篇文章情景交融,试分析文章中流露出两位作者怎样相似的情感和志趣?

【考点】
【答案】

【1】   这里指飞奔的马   向远处延伸   说出   彰显,显扬  

【2】C

【3】①极力追求高位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②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

【4】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②句意为: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邈,向远处延伸。

③句意为:说不出什么状态。名,说出。

④句意为:以让后来的人知道。彰,彰显,显扬。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A.都是副词,“都”;

B.都是……的人;

C.助词,的/代词;

D.都是介词,从;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戾,至。息,平息。句意: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②重点词语:以,因为。遂,于是。句意: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两文,正确翻译后可知,甲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乙文“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都写了自然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结合甲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乙文“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可知,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过一种宁静闲适生活的愿望。

出处:《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朝代:南北朝

参考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出处:《右溪记》 作者:元结 朝代:唐

参考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辏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为“右溪”。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6、

默写

(1)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崔颢《黄鹤楼》)

(3)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王维《使至塞上》写诗人进入边塞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

(6)李白《渡荆门送别》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

【考点】
【答案】

岂不罹凝寒   芳草萋萋鹦鹉洲   老骥伏枥   水中藻、荇交横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罹、鹦、鹉、骥、枥、荇、圆”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六、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7、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野 望

[宋]翁 卷

一天①秋色冷晴湾②,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③,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①一天:指满天。②晴湾:晴天的水湾。③野水:郊外的水。

【1】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本诗与王绩的《野望》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考点】
【答案】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层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翁卷的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王绩的诗表达了作者孤独无依、彷徨抑郁的心情,同时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第一二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的意思是: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可看出诗中所绘是在秋季,有山有水,描绘了一副满天秋色、山清水秀、重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面。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翁卷的《野望》,诗人有空上山,本意是去看清清河水的,那奔流的河水让人洗净烦恼,心旷神怡,可在水里一看,倒影居然是翠绿的青山,情致倍添,这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作者欣喜不已。诗中的“忽”字,指突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说明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上“山”是来看水的,岂知在“水”里却看到了山。本诗抒发了作者惊喜之情、闲适之情。

王绩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诗人用“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衬托郁闷孤单的心境,用“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直抒胸臆,表达了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七、名著阅读(共1题,共5分)

8、

根据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回答各题。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国外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1】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请试讲述一个他们的故事。

【2】“长征是一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请联系原著中《大渡河英雄》或《过大草地》中的内容归纳红军的长征精神。

【考点】
【答案】

【1】红小鬼:示例一:斯诺刚进入根据地时,碰到两个端饭菜的“小鬼”。两“小鬼”面对毫无礼貌的斯诺,不理不睬,但当斯诺经别人提醒道谢时,他俩才有礼貌地回答:不用道谢,都是革命工作。这样有原则的红小鬼正是中国的希望。示例二:红军队伍里有许多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活跃在部队里,充当号手、勤务兵……他们尽管出身不同,但是身上的刚毅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他们高扬着革命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示例三:作者在苏区碰到一个叫季邦的小鬼,郑重地请求作者不要把他的名字写错,以免给外国人留下坏印象。这样一个爱惜自己和民族声誉的少年,不正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吗?

【2】长征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挑战生命极限的大无畏精神;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示例一《大渡河英雄》:在飞舟强渡时,赵章成同志射出的追击炮弹,不偏不歪地在敌群中开了花,接着,李得才同志的那挺重机枪又叫开了,敌人东倒西歪,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去,孙继先同志率领机枪射手上了船,向北岸驶去,继后我随之过河。这时,天色已晚,船工们加快速度把红军一船又一船地运向对岸。我们乘胜追击,又在渡口下游缴了两只船。于是,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渡过了大渡河;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示例二:文段中,红军遇到缺粮、藏族酋长攻击、环境险恶等等困难,但都一一克服了,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是因为红军具有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把握。此题需要熟悉《西行漫记》的内容,在书中第十篇《战争与和平》斯诺称呼小红军为“红小鬼”。写出名著中有关“红小鬼”的一个事例即可。比如,刚到根据地时,作者在百家坪交通处用不礼貌的“喂”称呼两个孩子,结果不被理睬,在李克农的提醒下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赶紧改口称他们为“同志”,得到两位“红小鬼”的原谅。再如在保安,一位十三四岁的小通讯员特意找到作者,他担心自己的名字被斯诺写错而影响到外国同志对红军的印象,因而极为仔细地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条上,并希望当面得到斯诺(不写错他名字)的保证。还有一定要拿到彭德怀签署的“路条”才放彭德怀本人通行的少先队员们。“红小鬼”的形象鲜活而可爱,他们身上有着在当时中国儿童普遍缺少的高度个人自尊,他们愉快乐观、生机勃勃,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给“红色中国”增添了无限的希望与活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迁移。

首先要理解什么长征精神,结合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险阻、长征途中成千上万的人倒下又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加入,及长征最终的胜利可以归纳出长征精神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通读《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明确“大渡河英雄”有刘伯承、聂荣臻、十七勇士等红军战士,他们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主要内容:1935年5月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过大草地》中细读文本可知,红军在过草地途中遇到很多困难,有当地人的阻挠,有缺衣少食,有敌人的追击堵截等,但他们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精神,最终战胜了这些困难,胜利走出了草地。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