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东片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初中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汉末至东晋士大夫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咏雪》选自此书。

B.(某老教授在询问对方家人情况时说)令尊身体可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分在哪里?令郎小学毕业了吧?

C.(听说朋友要来访)老王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恭候各位光临。”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是升职的意思,古人尊左卑右,因此升职成为左迁。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无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鼋头渚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老师耐心地纠正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C.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3、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勘探队员经常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探宝。

B.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C.虽然我的性格也与其他的女孩子截然不同,但并不缺少她们特有的温柔、善良的共性。

D.哪怕是孩子的任何一点点进步,爸爸和妈妈都看在眼里,都让他们喜出望外。

二、字词书写(共1题,共5分)

4、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chénɡ澈________   ②倜tǎnɡ_______   ③静mì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我们沐浴在父亲的目光中,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1】阅读选文④-⑩段,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⑤⑥

⑦⑧

⑨⑩

主要情节

父亲拉着满车礼物回家。

B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

我的心理

A

有些难过

C

D

【2】选文第③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3】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

②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划线的句子。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4】选文第⑪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四、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6、

课外文言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人 ②铁杵(chǔ):铁制的棒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未成

(2)弃去

(3)还卒业

(4)媪自言姓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7、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门外戏

(4)尊君在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根据课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4)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___________________,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这再次阐明了《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刻含义。

六、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①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①霁光:雨后初晴的阳光。

【1】全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来展现画面?

【2】诗歌第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0、

作文

白居易有首小诗很有趣:“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其实,所谓的“偷”就是瞒着别人干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孩子们偷偷溜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草房子》中的桑桑趁妈妈不在家偷偷把家里的碗柜改造成“鸽子窝”。其实,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你曾瞒着大人偷做过什么呢?

请以《童年偷趣》为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②记事清楚,思想健康;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字数600字左右。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东片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初中语文考试
一、选择题(共3题,共15分)

1、

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汉末至东晋士大夫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咏雪》选自此书。

B.(某老教授在询问对方家人情况时说)令尊身体可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分在哪里?令郎小学毕业了吧?

C.(听说朋友要来访)老王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恭候各位光临。”

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是升职的意思,古人尊左卑右,因此升职成为左迁。

【考点】
【答案】

D

【解析】

D.左迁是降职的意思,古人尊右卑左,因此降职成为左迁。故选D。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无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鼋头渚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老师耐心地纠正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C.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考点】
【答案】

D

【解析】

A. 搭配不当。“夏日的鼋头渚”与“好季节”不搭配,应将“好季节”改为“好地方”。

B. 语序不当。“指出”与“纠正”应调换位置。

C. 搭配不当。“快乐的歌声”与“浮现在我的眼前”不搭配,应在“时时”和“浮现在我的眼前”之间添加“回响在我耳畔、”。

故选D。

3、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勘探队员经常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探宝。

B.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C.虽然我的性格也与其他的女孩子截然不同,但并不缺少她们特有的温柔、善良的共性。

D.哪怕是孩子的任何一点点进步,爸爸和妈妈都看在眼里,都让他们喜出望外。

【考点】
【答案】

C

【解析】

C.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与后面的语句“并不缺少她们特有的温柔、善良的共性”相矛盾。故选C。

二、字词书写(共1题,共5分)

4、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chénɡ澈________   ②倜tǎnɡ_______   ③静mì________

【考点】
【答案】

澄   傥   谧  

【解析】

对于字形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辨别形似字,特别是同音形似字(音近形似字)。音近异形字要特别注意据义记形,一般的形似字可以以音记形,帮助记忆。本题要注意“澄”与“橙”、“傥”与“党”、“谧”与“秘”的区别。

三、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我们沐浴在父亲的目光中,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1】阅读选文④-⑩段,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⑤⑥

⑦⑧

⑨⑩

主要情节

父亲拉着满车礼物回家。

B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

我的心理

A

有些难过

C

D

【2】选文第③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3】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

②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划线的句子。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4】选文第⑪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考点】
【答案】

【1】A无比自豪  B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  C疑惑不解  D满足激动

【2】第③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繁多而丰富,表现“我”对父亲带回的东西的新奇喜悦;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能干或父亲对我们的爱。

【3】(1)“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高凳子的奇特吸引,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2)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惫。

【4】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盈的爱,所以不矛盾。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可以根据表格的相关信息,提取关键词语,组织语言回答此题。A处在第4段提取“无比自豪” ;B处在第5段提取“两手空空”; C处在第8段提取“不解”;D处在第9段提取“满足”“激动”。

【2】本题考查对重要段落的理解。第2段写父亲“总会带着礼物”回来。第3段承接上段,写了父亲带回来的东西——卷心菜、猪肉块、土布、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礼物繁多而丰富,表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也表明了父亲勤劳能干,同时也写出“我们”的惊喜。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第一句从用词的角度赏析;第二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镀亮”是动词,描写同学们看到父亲给我的高凳子后眼神的变化,表现出同学们内心的羡慕。第二句把父亲比喻成“无箭可射的猎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把父亲比喻成“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疲惫。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是对父母的语言描写,写父母辛勤劳动,总想让家庭更富裕,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年老以后仍觉得自己为子女做得不够,话含歉疚。“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是“我”的心理描写,“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盈的爱,这句话写出了“我”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

四、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10分)

6、

课外文言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人 ②铁杵(chǔ):铁制的棒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未成

(2)弃去

(3)还卒业

(4)媪自言姓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考点】
【答案】

【1】①没有  ②离开  ③返回 ④说

【2】(他)路过一条小溪,碰见一个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就过去)问她。(关键词:省略的主语、逢、方、之)

【3】道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以顽强意志战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或: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都能做成。)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注意“去”的古今异义,古义:离开。 “还”的古今异义,古义:返回。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要注意关键虚词的用法;还要注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在此题中,要注意“过小溪”是省略句,需补足主语“他”。“方”是古今异义,此处译为“正在”。

【3】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于是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这句话也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示,比如,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以顽强意志战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都能做成。

参考译文:

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7、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门外戏

(4)尊君在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考点】
【答案】

【1】(1)约定。(2)才。(3)玩耍。(4)同“否”。

【2】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注意“期”的古今异义,古义:约定。“不”是通假字,同“否”。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要注意关键虚词的用法;还要注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在此题中,“顾”的古今异义,古义:回头看。“惭”为古今同义,可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解释为“惭愧”。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

8、

根据课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4)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___________________,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这再次阐明了《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刻含义。

【考点】
【答案】

夜发清溪向三峡   随君直到夜郎西   归雁洛阳边   遥怜故园菊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东临碣石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主要有两种:直接默写和理解性默写,第1-6小题属于前者,第7小题属于后者。直接默写类题目要求学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背诵全文(诗),而且要理解诗文内容,根据试题语境,选取符合要求的句子答题。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的“溪、郎、雁、碣、罔、殆”等字词容易写错。

六、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9、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①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①霁光:雨后初晴的阳光。

【1】全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来展现画面?

【2】诗歌第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考点】
【答案】

【1】景物:雨丝、阳光、浮瓦、芍药、蔷薇。

【2】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芍药、蔷薇花以人的情态,芍药花含泪,蔷薇花低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后初晴芍药和蔷薇娇媚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春日的喜爱之情(惜春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本诗诗意:绵绵春雨,伴着轻微的雷声,飘洒了一夜,一轮红日升起在东方,投射在房顶层层琉璃瓦上苍翠欲滴。小园里芍药花含情脉脉,花瓣上饱噙着隔夜的雨珠儿,蔷薇花伸出了嫩枝,是那么地娇慵无力。全诗描写的景物:雨丝、阳光、浮瓦、芍药、蔷薇。

【2】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诗歌第三、四两句通过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表达了作者对春日的喜爱之情(惜春之情)。

七、作文(共1题,共5分)

10、

作文

白居易有首小诗很有趣:“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其实,所谓的“偷”就是瞒着别人干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孩子们偷偷溜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子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草房子》中的桑桑趁妈妈不在家偷偷把家里的碗柜改造成“鸽子窝”。其实,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你曾瞒着大人偷做过什么呢?

请以《童年偷趣》为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②记事清楚,思想健康;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字数600字左右。

【考点】
【答案】

范文:

童年偷趣

“哼哼哈嘿,快使用双截棍!”今天的男生们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蹦蹦跳跳,停不下来,口中还不停念叨着周杰伦的《双截棍》。

“丞丞,我们去看他们偷蜂蜜吧?”原来是闺蜜“包子”在叫我,她手里拿着两件大号雨披,头上顶着两个大盆,肩上还搭着两副防护镜!男生们原来是在为此等“大事业”而疯狂。

“好啊,一起。”我头脑一热,稀里糊涂地就答应了。于是,我们几个胆大的女生也决定去凑一凑热闹。我们身披软甲(雨衣),头戴盔甲(两个洗菜盆),手持长矛(竹竿),自以为做好了万无一失的准备,就这样跟在了男生们的后面。

可是,这装备齐全的滋味可真不好受,雨衣挂在地上,发出“兹拉兹拉”的声响,只要稍不小心踩到下摆,就会摔倒在地。倒扣的头盔也发出“叮当”的声响,刺耳地直直冲击着骨膜,耳朵都快要爆炸!待我们几个女生受尽“千难万险”到达目的地时,身上的全副武装已经七零八落:软甲被泥土弄得脏兮兮的,原本美美的发型也被头盔压得乱七八糟。男生们一看见我们闪亮登场的样子便哈哈大笑。我们狠狠地白了他们一眼,纷纷躲在了一棵槐树下,等待着男生的“创举”。

关键的时刻到来了,只见男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人出来打破僵局。我们女生们在后方也紧张得心扑通直跳,空气好像都凝固了。

终于,前锋出战了,他“哗”地一下冲了过去,对着那蜂窝就是狠狠地一戳!然后二话不说就抱头冲出二里地,准备躲避蜜蜂的追击。而蜂窝却是轻蔑地将此番较量视作玩笑,不仅没掉下来,甚至还嘲弄地摇晃了一下身躯。“丞丞,我怎么觉得那不是蜂窝啊,你看,那是夹在两根树杈之间的。”包子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我上前两步仔细定神一看,哪是什么蜂窝,明明就是个鸟窝呀!

“别捅了!”我急得大叫。可惜,已经晚了。中锋一竿子捅在了鸟窝上,那鸟窝被前后两番持续攻击,终于也支持不住,颤颤巍巍地从树枝间坠落下来。

“快接着啊!”我们女生都急了,男生们则像是被吓傻了一般,呆呆地杵在那里。只有后卫一听,立马跑上前去,爆发出“007”的潜能,纵身一跃抱住了鸟窝。真是有惊无险!我们探头望去,里面的四枚鸟蛋还都安安稳稳地躺在那里。大家都忍不住捏了一把汗。“阿弥陀佛,鲁莽要不得。”我拍着胸口说道。

“你们都在干什么呢!”身后传来诧异的声音,我们胆怯地转过身,看见的是班主任那张熟悉的脸……

【解析】

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童年偷趣”表面上看是一个很好写的作文题,实际上暗含玄机。本题三个关键词,“童年”“偷”“趣”。第一个关键词很好把握,关键在于后两个。

什么是“偷”?有人直接忽略“偷”,写童年的趣来怀念奶奶;有人则把“偷”单纯地理解为暗地里、瞒着。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信息,之所以背着、偷着是源于藏在心中的渴慕。这种渴望有时候是长期压抑下的爆发。比如,小明为什么回到鱼塘里去偷桑果呢?因为她一直和父母待在那高高的围墙内,鱼塘旁甜美的桑果就成了她唯一的向往。加上父母三番五次强调那是禁区,这就更增大了她想到里面去玩一玩的欲望。这种渴望有时是一种青春的叛逆。比如农村的孩子偷鸡、偷蛋,谁家没有鸡和蛋呢,他们的渴望就是体验“偷”带来的刺激。这种渴望有时源于一种好奇。比如看着爸爸喝酒后的醉样,好奇这是什么东西竟然让平日里严肃的父亲变成如此模样,于是自己偷着喝酒;看着妈妈化了妆后变美了,穿了鞋后变高了,于是怀着好奇之心偷偷化妆、穿高跟鞋。把这些“偷”隐含的渴慕写进文章里去,文章才能脱颖而出。

什么是趣?有的同学只是将“偷”的过程曲折化,有的同学只是将语言表述幽默化。比如,有同学写自己背着母亲放学在外面看漫画书,后来发现母亲在跟踪自己,于是就躲进了书店的书柜里。文章用了很多描写来渲染紧张的氛围。但“紧张”的情绪能算有“趣”吗?如果我们把文章这样改一下就有“趣”了:发现母亲跟踪我后,我躲进了书柜,并根据平日里在漫画书里的情节知识,在书柜里制订出“紧急时刻的十个逃生方案”,然后围绕逃生方案和妈妈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拉锯大戏,这是不是就有了“趣”呢?所以,写好这篇文章关键还要用童趣的眼光去打量这一个“趣”字。想一想童年时,你和小伙伴们玩的那些趣味游戏吧,也许能获得些灵感。“回忆”“趣”其实都是中考常考命题方向,把这个题目写好了,对写这类命题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