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试题库> 高中语文> 试题解析
更新时间:2024-04-25 18:37:00

1、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请在横线上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考点】
【答案】

(1)曾皙; 孔子;曾皙;孔子

(2)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 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 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 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解析】

第一小问要求在括号中写出本句的说话人。要想填写这些内容就要仔细分析题干和前面第一个版本。题干说“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可贝对话的应是“孔子”和“曾皙”:这二人的身份,一为师,一为生,“夫子何哂由也”,这句话应是“曾皙”问孔子,因为“夫子”是对老师的敬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句应是孔子回答:那么第三句“唯求则非邦也与” 又该是曾皙发问,第四句又是孔子说的,以此类推即可,第二小间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为不之处―观点―理由,然后寻找角度,这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一是对话的方式,一是对话的内容,从对话方式来看,第一则是一次发问,一次作答:第二贝是三次发问,三次作答,从第一则看来,学生只一问,老师就从各个方面进行解答,非常详细,非常耐心:从第二则看来,学生问,老师答,师生关系极为和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度:一般 组卷次数:0
下载
收藏
+选择
网友关注的试题 更多>>
网友关注的试卷 更多>>
最新试题
最新试卷